本報特約記者 程東
繼在美國彭博社“防疫韌性排行榜”上臺灣倒數第十后,在英國媒體“正常指數”排行中,臺灣又列在倒數第二。
據中時電子報6日報道,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觀察全球50大經濟體,針對疫情提出“正常狀態指數”,以群眾行為因疫情所產生的變化為參考依據,通過八項指標包括運輸及旅游、休閑娛樂、零售與工作等進行排名。結果臺灣總體正常指數為43.7,排第49名,也就是倒數第二。《經濟學人》稱,各地區雖飛航仍受限,但臺灣在航班、大眾及道路運輸三項指標的成績都不如其他地區平均。臺北市議員羅智強6日在臉書稱,疫情期間有很多統計數據可以參考,例如彭博社之前的防疫韌性排名,早就警告臺灣疫苗政策出問題,但民進黨當局屢勸不聽,最后慘跌為世界倒數第十;而這次的“正常指數”,也是個慘痛的例子,“我們的生活離‘正常好遠”。
臺灣6日新增29例確診病例,包括27例本土及2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中新增17例死亡。據《中國時報》報道,截至5日,島內累計接種疫苗后死亡306例,其中2例是接種莫德納疫苗后死亡。6日,臺防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公布,英國阿斯利康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中,新增8例死亡病例,在接種后9天至19天死亡;另有2例死亡病例為接種莫德納后發生的不良事件,在接種后2天至4天死亡。5日,臺防疫指揮中心專家咨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稱,統計5月11日到7月4日臺灣共有675人死亡,年齡60歲以上者占九成,九成有潛在疾病,其中近兩成有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蘇術),是造成死亡人數多的原因之一;若插管急救,或可救回。
這種說法立刻引發島內輿論批評。臺北長庚紀念醫院內科主任林志明稱,臺灣醫療水平夠,面對每一個病人醫護人員都兢兢業業,“不會在意他有沒有簽(DNR),還是會救到底”。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公開痛批張上淳的話無疑對“當初決定簽署DNR的家屬和醫療團隊來說,是一種打擊,無形之中加重他們的內疚與自責”。“立委”李德維6日稱,人民生離死別的痛苦決定竟然被指揮中心拿來當成島內新冠肺炎致死率高的托辭,當局失德失能,還失言誅心,叫死難者家屬情何以堪?
資深媒體人陳朝平6日稱,臺防疫指揮中心完全在卸責,難道其他地區的高齡人口就沒有慢性病?其他醫療水平和臺灣旗鼓相當的發達地區,其高齡且患有慢性病的人對新冠肺炎有較強免疫力,確診后不易死亡?文章說,指揮中心迄今講不出一個讓人心服的理由,“大陸疫苗物美價廉,卻不讓進口;采購的疫苗有利可圖,再高的接種死亡率也不在乎?這些疑問,不知何時可以厘清”。▲
環球時報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