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鳴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話劇,一炮打響,震動文壇。他從1929年開始醞釀劇中人物和構思劇本,到1933年最終完成創作,次年發表,前后用了5年時間。這部話劇是中國話劇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成為了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
這是一出在雷雨之夜爆發的人生悲劇,展示了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有罪的人和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專制又偽善的家長,熱情又單純的青年,痛悔著罪孽卻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都碰撞在一個雷雨夜。
曹禺說過:“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
有評論家指出:《雷雨》具有一種詩意之美。也有人說,曹禺絕不是孤立地、靜止地撰寫人物臺詞,而是讓人物身臨其境地講話,將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的臺詞同舞臺效果、布景的描繪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雷雨》便是當作詩來寫的,其中的許多臺詞準確地展現了人物的性格,抒發了人物的內心情感。
“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曹禺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
(節選自《中國青年作家報》2020年6月18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