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西莫夫的《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有著明顯的共同點,即“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去說明另一個科學領域的道理”。
這兩篇文章各說明了什么問題?《恐龍無處不有》表面看在說明“恐龍無處不有”這個事實,其實作者借此在說明“板塊構造學說”。《被壓扁的沙子》看似在說明“被壓扁的沙子”這個物體,其實作者借此在說明“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這兩篇文章的說明對象看似孤立,其實不然,它們不僅有共同點,而且互相映襯。
作者是怎樣說明問題的?兩篇文章在說明各自的問題時采用了同樣的方法:“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去說明另一個科學領域的道理”。《恐龍無處不有》開篇提出科學領域是緊密相連的,各自的發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啟發,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緊密相連表現在哪里?有哪些事實能證明它們是互相產生影響的?然后舉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氣候不適應恐龍的生活,那么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出板塊構造理論,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并列舉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為板塊構造理論提供了有力證明。《被壓扁的沙子》起筆提出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個新觀點: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的撞擊,引起人們對曾經主宰過地球的恐龍突然滅絕的興趣,說明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在于“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希望將來一旦面臨這種事件,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然后從地質學發現的證據上論證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行星撞擊。
作者說明問題的方法和過程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通過對兩篇文章說明過程的比較分析,很自然地就能發現一種思維的技巧,即: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恐龍無處不有》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
這也啟發我們,生活中要善于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寫作時就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