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遼寧遼陽 111000)
安定隧道位于南溪河站~墨江站區間,處于滇西南地區哀牢山脈,屬于構造剝蝕中低山地貌,受構造侵蝕作用,地形起伏大,地表溝谷縱橫,十分發育[1]。安定隧道是全線最長隧道,全長17 476 m,為單面上坡,除進口段1.2 km位于曲線外,其余地段均為直線。洞身主要穿越3套地層。一是三疊系路馬組(T3lm)以砂巖、泥巖為主;二是志留系中下統(S1-2)以頁巖、炭質板巖、炭質泥巖為主。三是燕山期侵入()超基性巖及斷層角礫(Fbr)。全隧發育斷層20條、向斜2條。
該段揭示巖性為超基性巖(橄欖巖)和泥巖,橄欖巖為橄欖色,粗粒結構,含黑色云母片,塊狀構造,受構造影響巖體破碎,呈碎塊、角礫狀,部分呈塊狀結構;泥巖為灰綠色,呈土塊狀,粘性強、表面光滑,用手可搓成條,遇水極易軟化變形,主要分布于左側和右側拱部開挖輪廓線附近[2]。圍巖整體強度低,軟弱,自穩性差,呈角礫、碎石狀松散富水結構,開挖易坍塌或大變形。拱部脫空,初期支護收斂變形明顯。具體形態見圖1。

圖1 富水地段的侵入巖
安定隧道九甲安定斷裂處埋深350 m,小里程端為三疊系地層,以砂巖、泥巖為主,圍巖相對隔水;大里程為燕山期超基性巖地層[3],以蝕變的橄欖巖、蛇紋巖為主,軟弱富水;在施工至此斷裂帶時,出現承壓水,水壓大于2 MPa,水平射距超過30 m。通過流量計顯示水流量達1 800m3/h,水質渾濁,含泥沙量大。圖2為承壓水噴出時照片。

圖2 承壓水通過超前鉆孔噴出
斷層破碎帶發育,斷層與斷層、斷層與向斜交叉相匯,受地質構造影響圍巖富水、軟弱、破碎、穩定性差,掌子面開挖后溜塌、涌水、涌泥現象明顯,危險性大;初期支護難封閉且時間長,初支封閉后變形控制難度大;鋼架出現扭曲、折斷、錯位斷開、初支開裂掉塊、侵限等現象,造成初支拆換,現場施工緩慢,工期要求難以滿足。
采用TSP、瞬變電磁、雷達、超前水平鉆孔、加深炮孔、地質素描等多種超前地質預報進行綜合判識[4],最終由專業地質人員形成綜合報告,判斷前方圍巖的情況,根據預判圍巖情況制定針對性支護措施。
施作φ76超前管棚+φ42小導管密排施工的預加固措施,保證圍巖的穩定性,管棚縱向搭接長度不小于3 m,小導管搭接長度不小于1.5 m,鉆孔由中間向兩邊,跳孔施工,注漿由兩邊向中間施作[5]。
微臺階施工工法,將整個斷面分為三級臺階,每級臺階長度控制在5 m左右,臺階高度控制在3.5 m以內,利用臺階形成的高差,使得隧道內的空間得到充分利用。仰拱初期支護緊跟下臺階,使初期支護在最短時間內封閉成環。大大提高了開挖支護作業效率、降低了開挖支護與仰拱、二襯的施工干擾,減少圍巖的收斂、沉降變形。上臺階開挖后將渣土扒至下臺階,后上臺階立鋼架與下臺階出渣同時進行,下臺階立鋼架與上臺階超前支護同步施工,上下臺階形成平行作業,實現了快挖、快支和快速封閉成環[6]。使得軟弱圍巖隧道實現快挖、快支、快封閉,不僅能夠有效抑制工藝性變形、最大限度減少結構性變形,而且還能大幅提升軟巖隧道的施工工效,取得較好施工效果。圖3為微臺階法施工縱斷面圖。

圖3 微臺階法施工縱斷面圖
蛇紋巖地段和蝕變帶富水地段,掌子面開挖完畢后極易溜塌。為了保證掌子面在有效的工作時間內保持穩定,采用噴射混凝土進行封閉掌子面,來延長圍巖的自穩時間;利用有效的穩定時間,對初支進行快速封閉,減少溜坍事故發生,加快施工進度,保證安全[7]。
為控制好初支的收斂、沉降,避免出現初支侵限,也避免出現初支變形后進行增加套拱加強支護,再進行拆卸;施工期間采用雙層鋼架(全環 25b+20b型鋼鋼架)強支護跳段鎖定來保證軟巖地段的初支穩定性(見圖4)。第二層鋼架在上臺階完成架設,與第一層初支間距控制在5 m范圍內。有效控制了圍巖的收斂、沉降,避免出現初支侵限拆換[8]。

圖4 雙層鋼架加強支護
鋼架間距根據開挖進尺及時調整,保證鋼架密貼掌子面,延長掌子面的穩定時間,縮短循環時間,加快施工進度。
軟巖地段初期支護極易收斂,收斂后初支跟隨下沉,造成初支侵限。為避免初支收斂過大,采用大型號鎖腳錨管進行控制初支變形(將原設計4.5 m長φ42鎖腳錨管調整為5~6 m長φ76鋼管);初支的收斂、沉降變形,得到了明顯的控制[9]。
為了避免初支變形,造成侵限換拱,我們采取了多種聯合方法治理,其中加大預留變形量,延長變形時間,就是其中一項,預留充足的變形空間和變形時間?,F場實際施工時根據圍巖變形情況預留量調整到30~70 cm不等。
針對可收縮鋼架、雙層鋼拱架、錨桿等支護措施的特點和適應性,采用數值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支護結構形式的受力特征,分析初期支護剛度、厚度、錨桿長度及布置方式、鋼拱架剛度及間距對圍巖變形和穩定性的影響;建立侵入巖蝕變帶圍巖-支護體系相互作用力學模型,研究隧道結構荷載分布形式及受力模式[10];分析二襯結構應力、應變規律,探明襯砌結構應力傳遞過程中裂紋產生和發展規律,確定襯砌結構受力特征、破壞模式及極限承載力,結合現場實測數據,各項目監測頻率見表1,優化二襯結構參數。形成大變形地段合理支護結構體系。圖5為隧道橫斷面測點布置。

圖5 隧道橫斷面測點布置

表1 各項目監測頻率
監控量測點縱向間距3~5 m,每個斷面埋設5個監控量測標,通過監控量測數據反映圍巖變形情況,與應力值進行對比。針對應力值大、監控量測變形明顯部位制定支護方案進行加強處理[11]。
由于隧道施工中地下水十分發育,圍巖軟弱,初支變形嚴重,且隧道施工大部分為反坡段,掌子面受水浸泡后軟塑現象十分明顯,造成掌子面溜塌、變形現象頻繁發生,帶水作業十分困難,為后期施工增加了很大難度,造成施工效率極低。為了有效提高隧道內的施工效率,通過平行導坑進行分水降壓,平行導坑采用單車道5 m×6 m曲墻式斷面,與正洞之間距離大于30 m,加以輔助坑道進行風險防范,有效保證了施工掌子面的安全,也大大提高正洞掌子面施工效率[12]。
本文以實際工程為背景,通過改變施工工法,加強監測,噴射混凝土封閉掌子面、超前管棚、大鎖腳、雙層鋼架跳段鎖定、等剛度初期支護參數優化、加大預留沉降量、分水降壓與輔助坑道風險防范等多項技術綜合應用,成功解決了隧道在超基性巖蝕變后,遇水軟塑難施工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為同類地質條件的地下工程施工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