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園文化對學生有著感染、熏陶和塑造的作用,德育課程可以打破傳統的認知性德育活動的局限,以一種統整的方式,將“認知性德育、活動性德育、隱性德育”三位一體的德育課程在項目“主題+”中統整建構。這一統整建構下的校園育人項目實現了學生的自我完善,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為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育人合力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育人場域。
[關鍵詞] 校園文化;統整;項目研究
在全國教育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強調“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生命和靈魂。身處開放、多元、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但意志力弱化了。公德意識淡薄、情緒失調、心理障礙等問題層出不窮。學校德育的實效性正在削弱,德育管理的壓力正在增加。學校如果依然遵循原有的線性教育結構,即從課堂到課堂、從教材到教材及從理論到理論的德育課程體系,則無法契合多樣化發展的社會,更不能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為此,基于時代和學生發展的要求,學校應積極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作用,以“樹人”為精神,聚焦學生的德育發展,注重學生發展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和全面性,科學規劃并合理統整學校德育項目“主題+”的課程體系。
一、基于校園文化的立德樹人是德育項目“主題+”課程的精神導向
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沃土,以尊重兒童生命成長為規律,接受兒童生命發展的差異性。余秋雨先生曾說:“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校園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學校隱性育人的一部分,具有熏陶、感染、激勵、示范作用。基于校園文化的“立德樹人”實現了校園育人從“真空傳播向載體傳播的轉變”,充分發揮著育人模式中的趣味性、滲透性和感染力。
對學生而言,校園文化給予的不僅是一種成長的視覺環境,更是一份精神熏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為此,校園文化建設應是一種顯性的參與式體驗。學生在德育項目“主題+”課程體系中參與一系列主題式項目課程,能夠讓育人文化的熏陶不僅轉向載體育人,更落實在課程中。校園文化建設又是一種隱性的體驗式領悟,如德育項目“主題+”課程體系的基礎是參與式、合作式學習,在課程的參與和合作過程中,彰顯校園文化,建設班級文化,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學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以“主題+”課程為主導,指向學生人人成功,人人成星,讓每個孩子都擁有能夠準確評估自身才能與不足的成長型思維,懂得生活,善于學習。用走心的教育喚醒每一個孩子,用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培育“厚德”之人,致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發揮、展現自我才能的場所。學校力求在校園文化的熏染下,成為廣大師生健康成長的精神港灣和幸福森林。
二、基于統整維度的立德樹人是德育項目“主題+”課程的有效策略
“統整”的字面意思是統合整理,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看起來不相關但相聯的概念、事物或現象,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德育項目“主題+”課程的統整指基于校園文化、圍繞學生現實生活和對個人或社會有意義的德育主題,整合以學生生活和學科知識為代表的科學世界,通過德育項目“主題+”課程的構建、實施及評價,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這一統整項目“主題+”課程,重點指向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問題所在。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與體驗,解決現實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品質、品行和品味,進而體驗到主體價值感與獲得感。
德育項目“主題+”課程的統整維度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九年一貫制學段性的統整,即統整小學、初中階段的德育培養目標、方式和評價體系,尊重中小學各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讓學生在心理發展、行為習慣、道德認知等綜合素養方面,自然過渡、平穩發展;二是德育項目“主題+”課程體系的統整,即以學校為主體,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加以統整,使之成為一個有序、高效的整體;三是德育學科資源的統整,即打破學科壁壘,基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德育共性或個性問題,對校內外資源進行統整,師生共同參與課程項目主題的選擇、課程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的教學評價,該項目從多學科視角對各個學科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以構建立體、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育人項目“主題+”課程;四是德育實施主體的統整,即立足現實生活和社會,統整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的綠色教育生態圈,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體目標,更加切實有效地踐行社會育人、校園育人和家庭育人。
九年一貫制學段性的統整、德育課程體系的統整、德育學科資源的統整、德育實施主體的統整,其共同目標在于滿足學校“立德樹人”的發展需要。在實施項目“主題+”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教育的間接滲透,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或各自群體內的良性互動,進而發展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成長型思維,讓學校的每一個孩子找到各自的生命姿態。為此,在德育項目“主題+”課程統整性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本質特征,把握育人系統中的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的成長形成科學、合理、全面的認識。
三、基于項目研究的立德樹人是德育項目“主題+”課程的重要保證
校園文化對學生、教師、家長具有引領作用,其以一種開放的姿態使學生沉浸在“立德樹人”的生活情境之中,根據學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因年齡、性別、家庭環境等方面的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性,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目標,以項目學習的模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學生德育成長的內驅力。
學校可以基于真實的數據調查和現實問題的歸納,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創設有效的驅動性問題,提煉各年級學生品格提升或德育養成的要求,以一種現實問題導入的視角,選擇性開發德育教材資源和其他條件資源,遵循時代要求、因地制宜、主體性、生活性、實效性等德育資源開發的原則,尋求項目學習的基本路徑。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以德育項目“主題+”的學習方式,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復雜問題,如“主題+生活”“主題+德育”“主題+學科融合”等,這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學生在各個項目“主題+”的活動中,可以直面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學會聯結自我與他人,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項目“主題+”課程將學生的德育素養培養轉化為持續的學習實踐,走進家庭、走進社會,在項目學習中滋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項目“主題+”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過程中,學校不僅應注重學生的內在修養,還要不斷加強對學生人生規劃的實操性研究,從而讓學生達到社會化的程度,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如要實施這樣的育人項目,則必須打造相應的育人評價體系,融合學生適用的其他評價體系,如班級常規評比、學科評比、學期評比等,從而幫助學生構建有目標、有主題、有依據的校園成長環境,在項目的研究和行動中,樹立學生的良好品格。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只有扎根于育人的大地,做有根的教育,才能提供有生命的教育。德育項目“主題+”課程應朝著體系化的方向努力,構建基于校情、學情的育人課程體系,將學生的成長置于學校德育的中央,指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家庭式教育、自我效能的培養和社會素養的培養。只有實現了學校育人項目課程的統整性研究,學校的“立德樹人”才會有靈魂、有目標、有生命力、有未來。
[作者簡介] 顧振偉(1979—??? ),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