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最近被披露的一份官方文件顯示,該部正委托德國研究人員,設計構建一個類似于中國的社會信用積分制度的社會評級系統。這一系統將針對全體學生,對未來德國教育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德國《世界報》此前報道,2019年9月,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曾提出一個“未來計劃”,以研究德國社會的各種未來發展的情景。社會積分制度研究是其中的一個部分。為此,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還與多家研究機構建立了一個“未來辦公室”。
研究中的德國社會積分計劃,其目的為了提高公民的社會共識,做“正確”的人。具體來說,如果一個人擁有器官捐贈卡或照顧老人、病患等,就可以獲得更多積分。積分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獲得國家福利或補償,如大學申請學習、貸款建房買房、更多的養老金等。反之,如果違反交通違規或碳足跡過高等,則會被扣分。
“這對學校也很重要。”德國柏林教育學者舒貝爾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目前也有社會信用積分制度“Schufa”,是世界上最早的社會積分制度之一。但它針對的主要是成年人,且只針對金融信用領域。按照德國教育部的文件,未來德國青少年、甚至兒童也要參加這一社會積分計劃,積分越高,將有利于學生申請大學,大學生則有利于就業等。這一積分制度也將適用于留學生,積分高的留學生就有利于在德國就業。
舒貝爾特對記者說:“像疫苗護照或雅思分數一樣,這一積分制度也可以國際掛鉤。比如中國的積分制度與德國的制度中一些分數可以相互承認。學生如果在自己國家的分數很高,將有利于申請德國大學。”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的文件明確指出,這一社會積分制度采用“中國模式”。中國長期以來致力于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對社會行為違規者進行旅行限制等。而根據政府評判標準,高積分的人可以獲得更多社會獎勵。
研究人員在文件中寫道,“如果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成功在德國使用,其他歐洲國家可能也會討論使用這樣的系統,這會對未來產生什么影響?這是必須研究的問題”。
文件公開后,在德國引起巨大的反響。此前,德國媒體和一些政客曾批評中國的社會積分制度,也有一些人擔心這一制度會牽制德國人的自由及隱私。但不少人認為,這一制度有利于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鼓勵公民散發更多正能量。只要評分標準由民眾討論得出且評判透明明確,公民沒有理由擔心。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長安雅·卡利切克表示,該部目前正在研究在德國引入社會信用體系的方法。現在社會發起辯論,批判性地對發展質疑,這是未來社會研究作者所追求的。該部將繼續研究社會積分制度在德國的應用,正式實施還需要更多的討論。
《環球時報》記者詢問了多名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和華人。他們認為德國教育部討論引入中國社會積分制度,是對中國政策的肯定。有學生提到,此前德國政府還討論,是否應引用中國的防疫措施。不少在德華人認為,中德積分相互承認,將有利于兩國學生未來更密切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