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
《特命公使》是英國文學家威廉·戈丁爾創作的短篇小說,曾經被改編成劇本,并在電視上播放。這部短篇小說展示了戈爾丁常用的藝術手法,其主旨與長篇小說相同,是人們了解戈爾丁小說世界的通道,這對分析英美短篇小說“病態”文明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特命公使》簡介
《特命公使》是一個趣味十足的寓言故事,作者通過輕松詼諧的口吻,講述了羅馬帝國時期,一位皇帝與天才發明家之間的故事。發明家和妹妹一起帶著發明去覲見皇帝,希望皇帝能夠給予他們資產。但皇帝和他的下屬對這些發明的看法卻明顯不同,他們對蒸汽船這個可以改變世界的發明不感興趣,反而喜歡壓力鍋,并希望借助壓力鍋使自己的味覺恢復。在發明家制造蒸汽船的過程中,作為皇位繼承人的波斯休麥斯將軍對此深感懷疑,于是率領大軍企圖謀反,在緊要關頭,爆炸器爆炸,將軍及其下屬在爆炸中身亡了。這是因為發明家的妹妹將安全閥偷走了,這個舉動在無意間拯救了皇帝,皇帝也因此對發明家充滿感激之情,但當他知曉印刷術的功能后,沒有讓發明家在本國大展拳腳,而是讓他帶著自己的發明去中國做特命公使。
二、通過《特命公使》分析英美短篇小說的“病態”文明
《特命公使》這部短篇小說寫出了戈爾丁對人類文明的憂慮,他認為人性本惡,惡在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導致文明難以形成和發展,即使是科技進步,也不會消除世界的黑暗。作者自幼生活的家庭推崇理性主義,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科學家。在大學期間,戈爾丁終于明確了自己要走的道路,決定投身文學。他在大學時期創作的詩歌表達了自身對理性主義的厭惡之情,二戰的經歷使其對理性充滿迷惘。戰爭對戈爾丁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創傷,他對人性進行了研究,認為惡和獸性普遍存在,他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病態的,我們是道德病態的生物,我只能追尋人的邪惡本性和他所處環境間的關系。”
自《蠅王》開始,作者在創作小說時,致力于審視西方文明,創作《特命公使》也同樣如此。一次出人意料的爆炸可以拯救皇帝,但二戰中幾千次的爆炸卻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二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病態的科學文明
在戈爾丁的小說中,二元對立十分常見。以《特命公使》為例,在這部短篇小說中,發明家象征著科學主義世界觀,而皇帝則象征著人文主義世界觀,二者之間的對立并不是個體的對立,而是世界觀的對立。發明家作為理性主義者,他認為物質與物質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對這種聯系進行研究有助于人們對宇宙規則進行了解,可以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創造有利的條件。詩、魔法和宗教是發明家不能容忍的存在,而詩恰恰是戈爾丁的追求,魔法是戈爾丁看到的神秘力量,宗教則代表著道德倫理和精神世界,其基礎為教義。發明家在排除這些精神性元素后,雖然可以洞察宇宙真理,但對于人性的認知卻較為淺顯,沒有理解皇帝所說的“內省力”。
相較于發明家,看似固執的皇帝才是小說中最睿智的人物。皇帝有一顆包容之心,他知道事情總是朝著壞的方向發展,但他并沒有全盤否定自然哲學的作用,依然準許發明家利用自然哲學改造社會,即使他的心里已經認定發明家會做無用功,甚至會破壞當前的安定。發明家制造壓力鍋只是為了應付皇帝,他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蒸汽船的制造中。事實上,制造蒸汽船并沒有錯,發明家的主要錯誤就是沒有認清世人的貪婪和野蠻,蒸汽船會成為野心家征服世界的工具,這與發明家說的理論相悖。戈爾丁借皇帝之口對以發明家為代表的科學狂人進行了斥責:“你們對人類欠了重債……你們這些自然哲學家!”
(二)病態的人類
病態文明產生的基礎是病態的人類。小說的背景是古羅馬,古羅馬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然而在古羅馬,文明和法治所起到的作用極為有限。小說中,士兵在烈日下等待著皇帝的檢閱,但在他們眼前,一個鎮子發生了大火,面對整個鎮子即將被燒成廢墟,士兵要在救火和接受檢閱中作出選擇。如果士兵的良心未泯,就應該去救火,但在長期的軍事訓練下,士兵已經變成只知道打仗和掠奪的“戰爭機器”。在士兵倒下去后,皇帝對軍紀的重要性進行了談論,這充滿了諷刺的意味。同樣充滿諷刺意味的是,在皇帝說出使用蒸汽船替代將軍和士兵去打仗時,他們立刻發動了叛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戰爭是將軍和士兵升官發財的機會,而蒸汽船的應用等同于剝奪了他們升官發財的機會。更具諷刺意味的事件是波斯休麥斯將軍因為爆炸器而喪生,皇帝在爆炸器的幫助下獲救了,但他對爆炸器毫無感恩之情,反而說:“爆炸器使帝國失去了一個殘忍的統治者,他本來會殘忍地殺死6~7個人,而給成百上千萬人帶來正義。”在皇帝的意識里,波斯休麥斯將軍并沒有做錯什么,因為他們擁有相同的思維,認為正義的維持需要依靠暴君。面對人性的陰暗,皇帝無法利用法律治國。跌宕起伏的情節表現出人性的復雜和邪惡,文明的脆弱也在小說中有所凸顯。
(三)以幽默的敘述揭示病態的文明
《特命公使》對文明充滿了憂患意識,但小說的敘述卻極為幽默,作者用輕松詼諧的語言對西方世界病態的文明進行了揭示。《特命公使》這部短篇小說的歷史背景為羅馬帝國,但在小說的結尾,發明家奉皇帝之命,擔任特命公使一職帶著四大發明前往中國。但事實上,中國才是四大發明的擁有者,而戈爾丁故意為之,將羅馬帝國作為四大發明的起源地,在經過一系列的波折后還給中國。這種架空歷史的寫作手法,使小說的幽默效果增強。在閱讀戈爾丁的其他作品時,人們可以發現作者十分擅長利用滑稽、模仿藝術,如《蠅人》《繼承者》《品徹·馬丁》等。《特命公使》是架空歷史的一部小說,具有深刻的寓意,在作者看來,發明的時間、地點并不重要,發明一旦出現,就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小說中的人物對時間的看法也不盡相同,皇帝希望利用壓力鍋恢復自己的味覺,其實是為了恢復自己的記憶,究其原因,主要是皇帝對過去充滿了眷戀,對時光流逝充滿了危機感。而皇孫作為年輕人,發現一切都被發明創造殆盡,認為時間已經停止,對不再變化的現實感到無可奈何。發明家則關注未來,希望利用自身的發明創造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皇帝代表過去,皇孫代表現在,發明家代表未來,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時間線,而人們會將自我意愿作為依據,對時間進行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歷史。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但在戈爾丁的小說中,四大發明就如同洪水猛獸一樣恐怖,是帶來戰爭、恐懼和死亡的罪魁禍首。戈爾丁以發明創造為切入點,揭示病態文明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四大文明的歷史對《特命公使》而言并不重要,戈爾丁對歷史的反思才是值得人們去關注和研究的話題。
三、結語
作為西方文學的代表人物,戈爾丁創作的小說揭示了西方社會病態的文明。在《特命公使》這部短篇小說中,皇帝是戈爾丁的代言人,戈爾丁借皇帝之口說出了自己對病態文明的認知和理解,他認為病態的人類是病態文明產生的基礎,如果人類可以合理利用發明,人類文明就可以被拯救。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