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輝
《亥年新法》出土于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現藏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文獻照片于1999 年刊布在《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九冊,為西夏晚期的法典,是繼《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法律典籍。共存十七卷,有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八種版本,且現存《亥年新法》均為手抄本,對于研究西夏歷史、地理、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具有重要意義。對這份文獻的關注源于上世紀中期,蘇聯學者首先對其進行著錄。(1)Е.И.Кычанов,Hoвыe зakoны Тангутскoго гocу дарства (первая четверть XIII в.),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2013.近些年來,學界圍繞《亥年新法》所涉及的法律、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社會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涌現了大量有價值的學術成果。(1)俄羅斯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九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克恰諾夫:《西夏文寫本和刊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研所,1978 年;克恰諾夫:Hoвыe зakoны Тангутскoго гocу дарства(первая четверть XIII в.).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2013;王培培:《亥年新法與西夏晚期社會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惠宏、段玉泉:《西夏文獻解題目錄》,陽光出版社,2015 年;賈常業:《西夏法律文獻<新法>第一譯釋》,《寧夏社會科學》2009 年第4 期;梁松濤、袁利:《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亥年新法>卷十二考釋》,《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3 年第2 期;梁松濤:《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亥年新法>卷十三“隱逃人門”考釋》,《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5 年第2 期;趙煥震:《西夏文<亥年新法>卷十五“租地夫役”條文釋讀與研究》,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2014 年碩士論文;閻成紅:《西夏文<亥年新法>卷十六十七合本釋讀與研究》,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2016 年碩士論文;安北江:《西夏文獻<亥年新法>卷十五(下)釋讀與相關問題研究》,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2017 年碩士論文;周峰:《西夏文<亥年新法·第三>譯釋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年博士論文;文志勇:《俄藏黑水城文獻<亥年新法>第2549、5369 號殘卷譯釋》,《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9 年第1 期;梁松濤、張昊堃:《黑水城出土Инв.No.4794 西夏文法典新譯及考釋》,《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2014 年;安北江:《黑水城出土748 號稅制文書考釋——兼論西夏“通檢推排”》,《中國農史》2019 年第1 期;李語、戴羽:《俄藏Инв.No.5448 號殘片考補》,《西夏研究》2019 年第3 期;李治濤、尤樺:《西夏水利立法研究——以<天盛律令><亥年新法>為中心》,《西夏學》2019 年第2 期;梁松濤、李靈均:《試論西夏中晚期官當制度之變化》,《宋史研究論叢》2015 年第1 期。
《俄藏黑水城文獻》Инв.Νо.8071 號文件,定名為《亥年新法》第六甲種本,僅有一頁。鑒于學界尚未對本頁材料作出解讀,本文對文獻本身進行錄文、釋讀并定名,力求為西夏文獻及歷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以下為Инв.Νо.8071 號文件未整理釋讀內容的錄文及漢文譯文。為方便對照、查看,本文采用表格的形式將原文進行錄文和對譯。在文中,釋讀排列以原文豎列為單位,一豎列的內容為一行對譯完之后統一作漢譯文構擬及與之相對應的注釋。條文之內,為方便檢索,按照原蝴蝶裝頁碼行數排列,并標明每行文字的出處,例如,以“(1-1a-1)”為例,1 表示Инв.Νо.8071 甲種本原書共1 面、-1 表示在原書第1 頁、-1a 表示原書第1 頁的右面,-1 表示該面的行數。符號“□”表示原文件中污損或缺失的字,一號一字,并在表格中進行基本斷句,校注為對譯文的注解。資料選用上,參考《番漢合時掌中珠》,以及學界普遍認可的《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夏漢字典》等。
俄NHB.No.8071 亥年新法(甲種本)第六
錄文



譯文:
起時大小軍首領、舍監、末驅等集上日當士兵,未來等違背禮法之人。軍首領遲緩一二日,打十五杖;遲緩三四日,徒六個月;遲緩五日,徒一年;(遲緩)六日以上,及戰,皆革軍職,徒一年,兩年不享有軍職;不及戰,正未來一等禮法,皆革軍職,徒三年,四年不享有軍職。假若首領隱藏逃遁躲避的罪人,搜尋不到后,軍生亦如先前。軍人二遍而不往,是故皆革軍職,徒六年,八年不享有軍職;三遍不往,則皆革軍職,徒十二年,此間不享有軍職。故備取有官在者乃擊。正軍首領主其他事,軍中權頭監代。集合日遲緩,正將屢屢不去時,頭監、末驅、首領、小、大舍監有者,令正首同等,軍不有,卒人……



從書寫筆跡來分析。書法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結合漢字方塊字的獨特構形,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作為西夏王朝統治者黨項人創造的西夏文字,因為它是借用漢字創制的,所以從外形上看,很像方塊字,如漢字的基本文字結構——橫、豎、撇、點、捺,西夏文字都有。因此,在看這份《亥年新法》寫本的殘頁時,它的字體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詳見下表:

?
通過兩篇文獻出現相同字的對比,共同點十分明顯,加之這兩個文獻均為手寫本,可以從筆跡推斷出寫的是同一種文獻。
第二,從文獻內容比較Инв.Νо.160 3582 和Инв.Νо.8071:Инв.Νо.8071 號文獻主要講述的是對西夏有軍事活動時,對于遲到或未到人員的懲罰措施。這與《天盛律令》卷六首頁的內容極其相近。可惜的是《天盛律令》第六卷首的內容因殘損而不見,我們無從精確比較其中內容。但從殘損的內容還是能感到二者的密切聯系?,F將卷六已存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權頭監者比舍監、末驅校驗集日遲至、正身不至等之罪狀當減一等。
一等末驅、小首領、舍監等集中日當校軍。完畢以后,一至五日之內來者,徒一年;五日以上遲至□□□一律當革職、軍,徒二年;遲至未及戰,及完全未至等,皆革職、軍,皆徒三年;兩度不至者,皆革職、軍,徒六年;三度不至者,皆革職、軍,徒十二年。
以上內容是對權頭監遲到的懲罰措施。其中提到權頭監遲到或不到時比舍監、末驅罪減一等。說明對于舍監和末驅的定罪標準已經在前文中詳細論述。即此卷六殘缺的內容定與舍監和末驅遲到未至的內容相關。而Инв.Νо.8071 號文獻內容正好涉及大小軍首領、舍監、末驅等,發兵之時遲來或不來的懲罰內容。
由此,可以看出正好與Инв.Νо.8071 號文獻所涉及各軍事首領等遲到的懲罰內容屬于同一類,均屬于“發兵集校門”。而Инв.Νо.8071 號文獻正好可以補充《天盛律令》卷六卷首所缺內容。
此外,我們在研究《亥年新法》的經驗中,發現《亥年新法》常常引述《天盛律令》的條款,常常以“ ”“ ”等字眼為標志,可以出現于句首,也可以出現于句中。(1)王培培:《<亥年新法>引述<天盛律令>考》,《西夏研究》2020 年第4 期。但在此小殘片中并沒有發現類似的跡象。因此也可以佐證出此殘頁不屬于《亥年新法》而屬于《天盛律令》?;谝陨显颍欣碛上嘈拧抖聿睾谒俏墨I》第九冊中定名為“《亥年新法》第六甲種本”實際上應該定名為“《天盛律令》卷六《發兵集校門》”。并且因為此殘頁可以補充《天盛律令》第六冊卷首遺失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在《唐律疏議》中有“大集校閱”條,《宋刑統》照搬《唐律疏議》,文字未作改動。唐律載:“諸大集校閱而違期不到者,杖一百,三日加一等;主帥犯者,加二等。即差發從行而違期者,各減一等。”(2)[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卷一六《擅興》,法律出版社,1999 年,第361 頁。宋律載:“諸大集校閱而違期不到者,杖一百,三日加一等,主帥犯者加二等。即差發從行而違期者,各減一等?!?3)[宋]竇儀等撰,吳翊如點校:《宋刑統》卷一六《擅興律》,中華書局,1984 年,第256 頁。這段文字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大集校閱根據遲到時間長短,論罪處罰不同;第二,大集校閱根據遲到人員不同,論罪處罰不同;第三,大集校閱如果遭遇官府事務派遣,原罪罪減一等?!敦懹^玉鏡將》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將軍等在敵地域里,沒有分頭行進,而是去自己想去之處;要會戰,聚處地名、時日已著明令,各自約齊屆時都去,其中,一將軍準時到達;另一將軍懈怠遲到,至會合地點時日,沒有去時,先時到達的將軍與敵軍遭遇、戰斗,有勝或敗時,功罪在于將,由將承擔。損失兵馬時,損失大小多少,又勝等,一律乃遲到將軍之罪,其官、職、軍皆具失去,列入不主事官之列。若先到將軍未遇戰事,則遲到將軍的官減去一半,司位、職等具丟失,□□□罰十匹馬?!睂⑻扑温煞ㄅc西夏律法進行比較,二者在基本框架上是有一定相似之處的,如同樣規定了集合時遲到或不到的罪刑。但是《唐律疏議》和《宋刑統》在刑罰方式上采用杖刑,且沒有革除軍、職的做法,同時對有官府任務派遣在身者,罪減一等;《天盛律令》卷六《發兵集校門》規定一到五日不至,徒刑一年,五日以上皆革軍職,徒刑依次增至二年、三年、六年和十二年。將《貞觀玉鏡將》與《天盛律令》進行比較,二者同樣具有相似性,但《貞觀玉鏡將》作為一本兵書,其內容更多涉及戰時將軍遲到的情況。通過比較,可以肯定的是西夏法律在制定之初借鑒了唐宋律令,《天盛律令》在原有西夏兵書的基礎上重新增補、修訂,更能適應西夏社會,更加適用于具體案例,同時可以看出西夏軍事法條既有日常管理的全面性,也有管理程度之嚴格?;貧w到當時的背景中去,士兵是戰場上最寶貴的資源,律令為西夏頻繁的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員能力,同時為其建立起一座強大的軍事機器提供了制度保障。對于我們了解西夏軍事制度、軍事法律等方面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意義。
附圖:

圖1 俄Инв.No.8071亥年新法卷六《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九冊

圖2 俄Инв.No.160 3582天盛律令卷六《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九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