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本文以成都水資源的多與少為主線,分析從古代成都地區對豐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到近現代成都地區的缺水問題,探討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資源,并聯系社會實際與鄉土地理資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促使其形成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
關鍵詞:水資源;開發利用;成都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水資源的概念,理解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并能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加以說明;理解水資源在數量、質量上對經濟活動規模、效益的影響,以及科技如何促進水資源利用的進步;能夠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因地制宜地解決不同地區和國家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以成都水資源的多和少為主線,針對從古代成都地區豐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到近現代成都地區出現缺水問題,探討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聯系社會實際與鄉土地理,設置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綜合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并學會遷移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古代、近現代的“水與成都”為例,探究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地理時空觀和因地制宜思想,使其能夠進一步關注家鄉乃至全國的水資源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形成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能夠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教學難點】分析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采用鄉土地理內容,以“水與成都”作為案例,設置成都水資源的多和少的主線,分析從古代成都地區豐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到近現代成都地區缺水的問題并探討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本節課分為四個篇章開展教學,分別為:因水而生——“水害澤國”;因水而興——“天府之國、揚一益二”;因水而困——“缺水成都”;因水再興——“活水成都”。
因水而生——“水害澤國”。通過成都城的建立和古蜀國因洪水而三次遷都的材料感受成都豐富的水資源,自主學習水資源的概念、判斷水資源多少的方法以及水資源在中國的分布特點,并明確水源多和水量大對人類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因水而興——“天府之國、揚一益二”。通過思考古代成都地區如何從“水害澤國”發展成為“天府之國”,明確都江堰的修筑是古代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說一說:古代成都地區的人們還有哪些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方式?想一想:成都現在某些地名與水資源的利用方式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式。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豐富的水資源造就了天府之國、揚一益二,在歸納總結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過程中,體會水資源數量和質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因水而困——“缺水成都”。通過設置具有認知沖突的問題,用數據和事實說明現代成都地區的缺水狀況。想一想:現代成都缺水的原因,歸納總結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數量、質量不能與需求相適應(供需矛盾)。
因水再興——“活水成都”。采用角色扮演,議一議:假如你是成都市政府官員,面對上述問題,你會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發言的結果進行引導、追問,讓學生步步深入地探討具體措施,體會因地制宜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水資源合理利用的措施”的分析思路:開源、節流。
歸納提升本節課內容,進行遷移運用。
總體來說,課堂的設計穿插較多鄉土資料、圖表和探究性問題,通過啟發式的課堂教學和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對水資源合理利用的興趣,在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同時,充分調動其創造性和表現欲,挖掘學習潛力,使其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觀看精美圖片(河、湖、濕地公園、城市建筑等),猜測圖示地區的地理位置,引出成都與水泊密切相關,帶出新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水與成都為例”。
設計意圖:學生觀看圖片,識別圖示地區在江南水鄉還是在上海,最后分析發現是在成都,給學生一種成都水資源很豐富且成都與水密不可分的感覺,由此引出新課。
2.串聯“水與成都”,講授新課
(1)自主學習:水資源及其分布。
師:成都的水資源是多還是少?為何?
師引導:水資源是什么?水體有哪些?明確水資源的概念——可以利用的水資源:河流、淡水湖泊、淺層地下水。
師追問:如何判斷一個地區水資源的多少?
學生自主學習:結合中國水資源分布圖(圖略),自主閱讀教材P61第一至三段,找出衡量一個地區水資源多或少的具體指標,該指標如何計算?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有何特點?
學生自主閱讀后回答:①衡量一個地區水資源多少的指標為多年平均徑流總量;②多年平均徑流總量=降水量-蒸發量;③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為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讀圖指導并追問:降水量、蒸發量這兩個因素,哪一個是影響水資源多少的主導因素?
生:降水量是主導因素。
師:一般情況下降水量是主導因素,但也有特殊情況。
(2)因水而生——“水害澤國”。
師承轉:判斷出成都地區的水源很豐富以后,思考豐富的水源對成都是好還是壞?
師:辯證看待,有好有壞,請說說壞處在哪里?
生:洪澇。
材料補充:成都地處岷江沖積平原,早期成都地區河川縱橫,沼澤遍布;洪水肆虐,平原低地常為一片澤國;人煙稀少,不為世人重視。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國都城三次遷址,即郫都——新都——廣都,每一次遷都無不伴隨著水患橫行。
師:成都地區后來號稱天府之國,請問古代成都地區是怎樣做到“水旱從人”,成為天府之國的?
生:是因為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教師播放都江堰水利工程工作原理的視頻,學生通過視頻了解工程是怎樣做到分洪和引水的。
(3)因水而興——“天府之國、揚一益二”。
師承轉:都江堰巧奪天工的設計,引內江的水到成都平原,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民。請問在古代,內江的水引到成都的用途是什么?
預設學生發言:灌溉、航運、生活用水(洗衣、飲用)、養殖……
教師規范學生語言并引導:請讀唐宋時期成都地區水道示意圖(圖1),想一想當時水資源的利用方式有哪些?
生:護城、防御。
師:圖中你熟悉的河流有哪些?
生:錦江。
師引導:錦江具有航運作用,運輸的對象都有哪些?
生:人(客)、貨物,如糧食、木頭、蜀錦……
教師展示精美絕倫的蜀錦照片。
師:四川盛產蜀錦,錦江的命名跟蜀錦有密切關系,猜一猜具體有什么關系?
教師展示蜀錦的生產過程(圖2),引導學生看圖說出兩者的關系。
學生據圖闡述:蜀錦的生產過程包括煮繭、剝繭、繅絲、漂白、染色,每一步都需要用到水資源,尤其是漂白和染色。
師:說明水資源的一個利用方式——濯錦。
師承轉:成都地區有許多地名都與水的利用有關,如圖3所示地名,請想一想這些地名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水資源的哪些利用方式?
呈現成都市區圖(圖3),學生據圖思考浣花溪、 薛濤井、 漿洗街、水井坊、水碾河這些地名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水資源的哪些利用方式?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作適當補充:浣花不是洗花,是因為落英繽紛,溪水飄滿花瓣美麗異常而得名,浣花溪水主要是用來造紙的,溪水清滑異常,造出的紙張潔白可愛;薛濤井與此類似,因制造薛濤箋而得名,也有泡茶之用;漿洗街,漿洗的不是衣服而是皮革;水井坊是釀酒之用;水碾河的水作為動力碾磨谷物。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①水資源的利用方式有生產用水(灌溉、釀造、濯錦、造紙等)、生活用水、 航運、 養殖、 動力、 防御等……②水資源數量、質量對經濟活動有重大影響。正是有了內江水的滋養和灌溉,才造就了成都平原的萬畝良田,才有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有錦江為蜀錦提供生產用水和航運,才有了唐宋時期數一數二的經濟地位,當時的益州與揚州并稱為“揚一益二”,由此可以看出,水資源的數量對成都地區經濟規模的影響非常重大。在古代可以直接取用錦江水來釀酒,都知道佳釀需用好水;浣花溪的水造出潔白可愛的紙張,說明水資源的質量會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
(4)因水而困——“缺水成都”。
師承轉:不管是“天府之國”還是“揚一益二”,古代成都地區的繁榮都與豐富的水資源密不可分,但現代成都水資源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請說一說可能有哪些問題?
生:污染。
根據學生的認知,不易說到成都缺水的問題,教師呈現成都人均水資源數據(圖4)和新聞事實,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成都水資源嚴重短缺。
新聞材料:2012年5月7日,水利部部長陳雷在全國水資源工作會議上表示,目前我國水資源問題較嚴重,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問題。
學生思考:結合生活實例,說一說成都地區為什么從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變成了缺水地區?
生:一方面,農業、工業、生活導致水資源污染嚴重,使得可利用的水資源減少;另一方面,人口增多,人均水資源量減少,而經濟發展又需大量水資源,因此,成都出現水資源嚴重短缺。
給出文字材料和20世紀70年代成都府南河、80年代沙河的污染照片進行驗證。
文字材料:“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質變壞,70年代魚蝦絕代,80年代洗馬桶蓋”是對20世紀府南河的真實寫照。七八十年代人們調侃府南河為“腐爛河”。
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水資源短缺的實質即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數量、質量不能與需求相適應(供需矛盾),水資源短缺也是現代水資源利用的主要問題。對于成都和絕大多數城市而言,水資源問題就是城市發展所致的水環境問題。
(5)因水再興——“活水成都”。
合作探究:采用角色扮演,議一議:假如你是成都市政府官員,面對上述問題,你會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活動要求:①六人一組,開展討論,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準備發言;②討論時間為4分鐘。
針對不同層次的班級可采取不同的討論方式,但學生可能難以因地制宜地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深入的措施,故可先讓學生結合教材P65活動二(圖5)中不同專家的建議進行討論。
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追問和引導讓學生互相評價對方所提措施是否具體可行。在追問和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準備以下材料進行引導說明:成都市階梯水價和生產生活的具體水價;海水淡化的成本(5~8元/噸);海綿城市的構建(想一想:修建濕地公園的目的是什么,對解決城市水環境問題有何用處);噴灌、滴灌技術的視頻。
引導學生歸納小結:①解決水少(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的一般思路:開源、節流。②闡明在科技支撐下,現代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更大,強調科技在解決人水矛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③現代水資源的利用方式綜合考慮了經濟、科技和生態,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
3.歸納總結,厘清思路
師:本節課以“水與成都”為例,探討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從古代成都到現代成都,水與成都息息相關,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不同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強度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出現了人水矛盾,要解決該矛盾,人類必須綜合考慮經濟、科技和生態三方面,做到科技上可能、經濟上合理、生態影響可控,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方能達到人水和諧的目的。一部成都水利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部成都文明史。
專家點評:本節課優點在于立足課標,將教材重新整合,采用鄉土地理的案例式教學,有清晰的教學主線,通過學生活動和問題設計層層遞進,啟發學生思考。課堂流暢連貫,學生既有自主學習也有合作探究,設計的問題形式和思維層次多樣。總體來說本節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生產生活知識地理化,又將地理知識生產生活化。不足之處是學生討論和發言不夠充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地理教研員?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