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明 李慎中
摘 要:高考“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過情境載體來實現的。本文基于高考評價體系框架,結合學科特點和高考核心功能,厘清地理試題情境的內涵及分類,以高考試題為例探析地理情境的學科化設計特點及路徑,提出基于情境化的地理備考策略。
關鍵詞:地理情境;設計路徑;備考策略
情境是實現高考“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載體。本文嘗試在厘清地理情境內涵及分類的基礎上,以地理高考試題為例探尋試題情境的學科化設計路徑,并提出相應的備考策略。
一、地理情境的內涵及分類
高考綜合評價體系中的“情境”指的是真實的問題背景,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構成的活動場域。“情境活動”是指人們在情境中所進行的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活動[1]。地理高考試題考查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
基于知識應用和產生方式的不同,結合學科實際,地理試題情境可分為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2]。生活實踐情境主要包括生活情境、生產情境(社會生產情境、生態建設情境等),學習探索情境主要包括以新材料、新問題為背景的地理學習情境和以地理科學研究成果為背景的地理學術情境。
地理高考試題通過設置不同層級的情境活動來考查“四層”內容的表現水平和“四翼”要求的不同層級。基于情境的復雜程度,高考試題中的情境活動可分為簡單的情境活動、綜合的情境活動和復雜的情境活動三個層次。簡單的情境活動是指運用地理基本知識和技能解決基本問題的情境活動;綜合的情境活動是指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綜合性問題的情境活動;復雜的情境活動是指在學科思想引領下,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創造性地解決應用性、開放性地理問題的情境活動。
二、高考地理試題情境化適用特征
1.無“情境”不命題是常態
高考地理試題通過選取適宜的素材,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情境或再現學科理論產生的場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以學科思想和核心價值為引領,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全面展現學科素養水平已成為常態。近年來高考試題都非常注重精選典型區域、營造復雜問題情境,系統考查考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水平「3」。現以2020年全國卷地理試題為例,探析高考地理試題情境的特點及設計方式與路徑(表1,表2)為復習備考提供依據和支撐。
據表1、表2可以得出:地理高考多選取反映時代主題、生產生活、生態建設、學術研究的素材構建適于核心素養測評的真實情境,體現了情境化命題的普遍性。試題以情境活動承載“四層”考查內容、體現“四翼”考查要求,還原地理知識的產生與應用過程,導向問題解決與實踐能力的測評,體現了情境化命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地理高考試題凸顯學科特點,多以圖文結合的形式構建情境,使“信息獲取—信息整合—分析、解決問題”成為解答試題的關鍵路徑,以此深化地理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
2.關注生產、生活、生態,設計綜合性情境活動
例1.(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1~3題)治溝造地是陜西省延安市對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在傳統打壩淤地的基礎上,集耕地營造、壩系修復、生態建設和新農村發展為一體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實現了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圖1)。據此完成 1~3 題。
【情境創設】試題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治溝造地模式設計生產情境,以示意圖和文字材料相結合的形式呈現信息考查治溝造地的目的、作用及其地理特征,對描述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及綜合思維的素養要求較高,體現了考查要求的綜合性。
例2.(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Ⅲ卷第36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馬來西亞曾為世界最大的錫精礦生產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工業化戰略,經濟持續數年高速增長,迅速進入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20世紀80年代,該國錫礦資源枯竭,最大的錫礦坑積水成湖,周邊礦場廢置。自1990年起,利用該礦坑湖和廢置礦場,陸續建起集主題公園、高爾夫俱樂部及球場、酒店和度假村、購物中心和商業城、國際會展中心、高檔住宅區等為一體的休閑城。該休閑城成為聞名世界的旅游和休閑中心。圖2示意該休閑城的位置。
(1)估算該休閑城至吉隆坡市中心和國際機場的距離,說明其位置優勢。
(2)說明廢置礦場和礦坑湖為建設該休閑城提供的有利條件。
(3)該休閑城定位高檔。從馬來西亞經濟發展背景出發,分析該休閑城主要的客源市場。
(4)該休閑城規模大,集休閑娛樂、體育、會展、購物、酒店、住宅等于一體。簡述這樣的模式對吸引消費者的作用。
參考答案:(1)距吉隆坡市中心約20千米,距國際機場約40千米。離兩地距離較近,臨高速公路(交通方便,用時短),方便吉隆坡市民和外地(國外)游客前往? ?(2)廢置礦場土地價格低,拆遷方便,投入低;礦坑湖水面較開闊,可作為休閑城環境景觀營造的核心? ?(3)馬來西亞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對休閑需求和休閑層次要求急劇提升,吉隆坡是首都,高消費人口集中,是最直接的客源地,國內其他地區也成為重要的客源市場;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馬來西亞經濟迅速發展密切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使吉隆坡吸引更多國際(政務、商務等)人員和游客,且休閑城高檔具有品牌效應,因此,國際高消費人群成為重要的客源群體? ?(4)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服務全面且水平高,接待能力強。
【情境創設】試題選取馬來西亞開發最大錫礦坑為休閑城的素材創設綜合性情境,以區域示意圖和文字材料結合的方式呈現信息,考查休閑城的位置優勢、開發條件、客源市場及開發模式的優點,體現了綜合性、應用性的考查要求,重在檢測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區域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因地制宜的區域開發觀念,樹立人地和諧共生的理念。
例3.(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44題)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區,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動物而被大量滅殺。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長越好,生態系統抗退化能力越強。圖3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區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動)密度與土壤全氮含量的關系。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對高山草甸退化的影響,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參考答案:合適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夠維系土壤肥力,促進高山草甸生長,使之不易退化;密度過大時,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過小時,高原鼠兔對維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環貢獻小,土壤肥力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把高原鼠兔數量(密度)控制在合適范圍之內,而不是全面滅殺。
【情境創設】試題圍繞高原鼠兔密度對高山草甸退化的影響構建生態建設情境,圖文信息簡潔,但問題綜合性強,突出對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的考核,體現了考查要求的綜合性、應用性。解答問題需要在人地協調觀引領下,運用人地關系原理綜合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差異對高山草甸退化的影響,并從平衡、協調的角度提出防控策略,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干預有不同的方式、強度和后果,從而認識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融入探究、劣構、學術,設計復雜性情境活動
例4.(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9~11題)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北端,氣候冷濕,火山錐各坡的降水差異小。近幾十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火山錐的林線(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線(終年積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擾也影響林線和雪線高度。例如,火山噴發徹底破壞原有景觀,若干年內該火山錐的林線與雪線高度往往發生顯著變化。據此完成 9~11 題。
9.一般情況下,與陰坡相比,該地火山錐陽坡的
A.林線與雪線更高? ? ? ? ?B.林線與雪線更低
C.林線更高、雪線更低? ?D.林線更低、雪線更高
10.林線升高,雪線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區域氣候變化趨勢為
A.暖濕? ? ?B.暖干? ? ?C.冷濕? ?D.冷干
11.火山噴發后若干年內,該火山錐
A.林線升高,雪線升高? ?B.林線升高,雪線降低
C.林線降低,雪線升高? ?D.林線降低,雪線降低
參考答案:9.A? 10.A? 11.B
【情境創設】試題以堪察加火山群林線、雪線對氣候變化、火山噴發的響應為主線,創設復雜的學術情境。首先給出“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火山錐的林線升高、雪線有所降低”這一矛盾的地理現象創設劣構情境,讓考生運用因素分析方法判定其形成機制。隨后,又引入火山噴發后若干年內,該火山錐林線、雪線的變化問題,啟發學生通過邏輯推理和地理因果分析對蘊含其中的相互聯系、彼此制約的“關系”做出判斷。試題需要學生具備較高水平的綜合思維素養和辯證思維能力。
例5.(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Ⅲ卷第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烏素沙地中流動沙地、固定沙地與湖泊、河流、沼澤等景觀并存。上述景觀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響下可發生轉化。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湖沼面積減小。一般而言,風沙沉積越多,風沙活動越強。某科研團隊調查1萬年以來毛烏素沙地東南部湖沼沉積和風沙沉積數量的變化,結果如圖4所示。圖5示意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氣溫、降水的變化。
(1)分別簡述圖4所示Ⅰ、Ⅱ、Ⅲ三個階段湖沼面積和風沙活動的變化特征,并歸納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的關系。
(2)說明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積減小,試對此做出合理解釋。
(4)近些年來,毛烏素沙地綠化面積逐漸增大,有人認為“毛烏素沙地即將消失”,你是否贊同?表明你的態度并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1)Ⅰ階段湖沼面積有所擴大,風沙活動波動中略有減弱;Ⅱ階段湖沼面積達到最大(極盛),風沙活動先弱后強;Ⅲ階段湖沼面積驟減,風沙活動劇烈波動、增強。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此消彼長? (2)氣溫無明顯變化趨勢,降水呈波動增加,有利于當地植被生長,流動沙丘(地)趨于固定 (3)人類活動強度增加,生產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導致蒸發(騰)增加,地表水減少? (4)贊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趨向濕潤,自然條件改善,流動沙地逐漸固定;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植樹造林及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沙地景觀最終消失。 反對理由:沙地是一種自然景觀,1萬年以來,盡管氣候波動變化,這里沙地與湖沼景觀共存(目前雖然偏濕潤,可能過些年偏干旱;該沙地東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較少);過度綠化(農業發展和植樹造林),蒸騰量大增,會加重區域的干旱程度,導致風沙活動加強。
【情境創設】試題素材來自“1898—2014年毛烏素沙地湖泊面積”一文。命題選用論文中的兩幅統計圖及主要研究線索作為信息載體構成復雜性的地理學術情境[4],以毛烏素沙地環境變遷為主線考查湖沼、風沙景觀演變的過程、原因,并對未來沙地景觀的變化做出趨勢預測。第(4)題設計劣構情境,以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對人地關系作出價值選擇及闡釋,需要具備較高的辯證思維能力和綜合思維水平。各小題情境活動層次及其對應的考查內容、考查要求如表3所示。
三、構建情境化的地理備考策略
情境之于知識,猶如鹽之于湯,湯中需溶入鹽才能有滋有味,只有將知識納入情境中,才能在體驗、感悟中被激活與重構,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能力、素養與價值認同。
1.借助新情境,培養關鍵能力
情境和情境活動是高考試題考查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的載體。同理,情境化教學是培養能力、發展思維、形成素養的必由之路。因此,復習課不能是新授課的機械重復和簡單壓縮。淺層次的重復再現、強化記憶只是知識點的熟練而已,學生在思維和方法上不會有質的提升。復習備考應在具體情境中加深對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并構建知識結構,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
例如,學生用熱力環流原理可具體分析局地的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進而推導大尺度的季風環流、沃克環流、亞洲高原季風(青藏高原隆升引發并加強了亞洲季風),乃至全球行星風系。在這條“熱力環流”貫穿的邏輯鏈中,既有“同理可證”的求同思維,又有下墊面因素漸趨復雜化的綜合思維進階。又如,對于“山谷風”,可以2020年山東模擬卷第12~13題為原型補充材料構建新情境,從區分山風與谷風、比較風力大小、判斷風向及季節、分析轉換時間及成因等角度綜合分析。
與高考情境活動以文字或符號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不同,教學情境活動還應通過觀察操作、合作交流、質疑反思等形式進行,因此,要致力于改變學習方式,用活動引領探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開展問題式教學,讓學生學會提出和解決問題,變單向灌輸為多維互動探究。
2.引入現實情境,促進思維進階和素養升級
高考地理試題多圍繞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話題選材,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地理元素設計典型任務,使考生認識地理學科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和魅力。因此,復習備考要關注地理學科在社會經濟發展、生態建設、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拓展知識來源,有意識地引入現實熱點,精選真實情境案例,引導學生從區域認知的角度認識問題產生的地理背景,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分析問題,以人地協調觀為指導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應用性情境案例可以從學術素材、社會熱點、生活實例中選取,也可以根據經典試題加工改編,如下列案例。
情境1:時隔五年,2021年3月18日北京又出現沙塵暴天氣(北京沙塵天氣視頻)。
問題鏈:①何為沙塵天氣?②沙塵天氣是怎么形成的?③為何春季沙塵天氣多發?④北京的沙塵從哪里來?⑤沙塵天氣如何避免“吃土”?⑥從人地協調的角度,為減少沙塵天氣提出可行建議。
情境2:三星堆古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墻和月亮灣內城墻。在三星堆遺跡中有大量的青銅人像以及各種動物像。
問題鏈:①請從地理角度分析三星堆遺跡出現大量青銅器物的原因(從地質作用角度分析銅礦豐富的原因;發達的銅鑄造技術)。②試分析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差異顯著的地理原因(從地理位置、地形及古代交通運輸等角度分析四川盆地對外聯系的封閉性)。
應對核心素養時代的新高考,實施情境化備考的基本思路:①精選案例素材,設計真實地理情境(有時間、空間、情節和問題);②引導學生將真實情境轉化為地理問題,如追問式的問題鏈、發散式的問題組、聚焦式的問題群。學生發現和提出地理問題就是自我引導、主動建構的過程;③借助地圖工具和學科思維方法進行實踐探索,尋找地理解決方案。在問題解決中,引導學生感悟學科獨有的思維模式和方法,發展地理核心素養;④通過展示、交流、評價,提高學生的歸納、反思和自省能力;⑤將解決問題的模式和方法遷移、推廣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形成舉一反三、遷移變通的能力。
3.多途徑加強積累,建立情境資源庫
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巧于借力、逐步積累建立自己的地理情境資源庫。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學習強國、政府部門官網、知網、教學類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途徑獲取情境素材;也可以關注《地理教育》《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等期刊,從中搜尋優秀教學情境資料;還可以通過專家報告文稿、試題、教學設計等途徑獲取情境資源。
教師要通過資源加工與整合將情境素材引入地理課堂,優化地理情境創設、改進情境活動設計,采用問題探究、主題學習和案例分析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情境體驗、探究和操作中領悟地理學科思維模式與探究方法,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素養升級,培養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
(本文為相煒地理研究室團隊研究成果之三)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史晨羲.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地理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 .中國考試,2019(12):65-69.
[3] 唐永強,劉樹材,陳延松.“等級考”背景下繪圖類試題備考品析[J] .地理教育,2021(06):24-31.
[4] 徐丹蕾,丁靖南,任永秋.1989—2014年烏素河地湖泊面積[J] .中國河漠,2019,39(06):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