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在2月26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科創板、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以來,總體成效明顯,市場各方反應積極正面,企業踴躍申報上市,IPO排隊數量增長較快。關于新股IPO的話題也再次引起市場的關注。
IPO排隊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已是不爭的事實。來自證監會、滬深交易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25日,擬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企業共117家,其中已經過會但尚未上市的為47家;擬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企業共54家,其中過會9家。科創板與創業板方面,截至2月27日,科創板在審企業為107家,另有已過會但尚未上市企業89家;創業板在審企業數量為264家,另有121家企業已過會正等待上市。因此,滬深股市IPO排隊企業總數已達到752家。
另據統計,今年以來,科創板與創業板終止IPO企業累計達到52家,而2020年全年也不過64家。而且,相對于去年前10個月終止企業都是個位數,從11月開始數量呈現大幅上升態勢。比如11月為10家,12月為29家。今年1月為17家,2月截至24日為35家。數量的大幅增長,也被市場解讀為IPO收緊的信號。
IPO排隊企業數量的大幅增長,有多個方面的原因。IPO排隊企業數量經歷了高峰、低谷、再到高峰的過程,在2017年以前,排隊企業數量也曾經接近800家,但隨著當年第四季度開始新一屆發審委成立,以及IPO審核從嚴,排隊企業一度下降至300家以下而步入“2”時代。而近幾年來,隨著IPO過會率的提升,也激發了眾多企業上市的熱情。
另一方面,注冊制試點背景下的新股發行,強化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并且無論是科創板還是創業板,都實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相對而言,盡管仍然存在上市標準,企業上市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但在科創板與創業板上市,變得更加容易了。特別是科創板與創業板的估值也明顯高于滬深主板與中小板,更增強了其對于擬上市企業的吸引力,科創板與創業板排隊企業合計占比高達77.26%,也正是這一背景下的必然結果。
終止IPO企業方面,數量大幅上升的背后,則與對擬上市企業的現場檢查,以及滬深交易所對保薦人的現場督導有關。比如今年1月31日,中國證券業協會曾組織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名單第二十八次抽簽儀式,從407家擬在創業板或科創板掛牌的企業中共抽取20家企業。但在開展現場檢查前后,20家企業中共有16家企業撤回了IPO申請文件,占比80%。現場督導亦如此。因對保薦人的現場督導,終止IPO的企業也不在少數。
注冊制讓企業上市變得更加容易,客觀上也提升了企業上市注冊的成功率。由于科創板與創業板平均估值高于其他板塊,在利益驅使下,不排除有企業明知不符合上市條件,但也抱著非常僥幸的心理,進而闖關IPO的可能。這也與2018年IPO審核從嚴背景下,申報企業數量大幅下降形成鮮明的對比。
排隊企業與終止企業數量出現雙增現象,既是資本逐利的必然,也是注冊制試點所產生的一大后遺癥。雙增現象的出現,不但會拖延符合條件企業上市時間,增加這些企業的上市成本,增加資本市場的監管成本,而且也不利于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因此,在對這一現象重視的同時,也有必要采取措施進行應對。
筆者認為,除了滬深交易所上市委從嚴審核,證監會降低注冊率外,進一步提升現場檢查與現場督導的威懾力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是抽中的企業,無論是否主動撤回,都需要開展現場檢查。如果檢查中發現企業存在嚴重的問題,須對其進行處罰,比如3年或5年內不受理其IPO申請,以強化企業的自我認知與自我約束,杜絕盲目闖關現象的發生。
此外,保薦機構勤勉盡責,做好盡職調查工作,并做好擬上市企業的評估工作同樣重要。勤勉盡責才能把好關,盡職調查才能發現問題。經過評估后,如果認為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保薦機構應建議相關企業不要上報IPO申請材料。若此,在排隊企業下降的情形下,IPO終止企業的數量也將同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