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煌博物館藏“梵文沙符”圖像、陀羅尼與功用考述

2021-07-16 08:46:08姜宇欽王小維
西夏學 2021年2期
關鍵詞:西夏敦煌

姜宇欽 王小維

敦煌博物館陳列有一件“梵文沙符木刻版”(圖1,以下簡稱“梵文沙符”),1979 年馬圈灣出土,館方展簽信息顯示其為元代敦煌地區社邑印沙佛事活動中使用的一種印版①此件梵文沙符未見相關考古報告公布詳情。譚蟬雪先生在《印沙·脫佛·脫塔》(1989 年)一文中著錄有此件“沙符”;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張保勝先生曾對其有過先后兩次考證,分別是1993 年發表于《東方研究》的《敦煌沙符考》、2014 年《密教的派別與圖像》集刊中收錄的《敦煌沙符新考》兩篇論文,文中認為該件沙符為“宋、元遺物”,其正面中央圖像是由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組成的華嚴三圣,以及代表五智如來的藏式五塔,與外圍的梵文經咒共同構成“法曼荼羅”。。梵文沙符正面中央陽刻金剛坐佛、四臂觀音及頂髻尊勝佛母組成的品字形三尊圖像,佛畫外圍陰刻蘭札體梵文陀羅尼(Dhrаn,咒)12 行;背面中央殘留有連珠紋飾長方形痕跡,可能曾經安裝有手柄。一同陳列的還有以梵文沙符正面為印版復制的印本圖像。

圖1 敦煌博物館藏“梵文沙符”(王小維拍攝)

梵文沙符的圖像度量特征、版式特征、蘭札體梵文陀羅尼用字及組合關系等情況,均顯示出此件印版的制作使用年代、功用可能并非館方展簽信息所示,故而本文將結合夏元時期相關佛教繪塑遺存及佛典、社邑類文獻,嘗試對梵文沙符的相關問題作初步探討。文中未及或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梵文沙符正、背圖像內容與風格特征

梵文沙符其正面由中央佛圖和外圍梵文陀羅尼兩部分組成,版背殘留貼金痕跡,中央長方形痕跡外圍有連珠紋飾,地子陰刻圓形連續卷草紋樣,四圍斜臺面陽刻一周蓮瓣紋。其中央佛圖高6.2 厘米、寬5 厘米,三尊以品字形排列,金剛坐佛居中,身形較大,其右側下方四臂觀音及左側下方頂髻尊勝佛母的形象略小(以圖2 方位為準),三尊均為跏趺坐姿,各有單層覆蓮座。

圖2 “梵文沙符”正面佛圖線描及反色處理(姜宇欽制作)

檢索可茲查證的相關圖像與文本資料,筆者尚未發現與梵文沙符三尊組合形式一致的遺存圖像實例和相對應的圖像儀軌,又因其缺少尊像細節及身色刻繪,較難以圖像學角度做出詳盡地解說,故下文由圖像風格、度量特征等角度探討三尊分別對應的相關遺存資料(參看圖表1)。

圖表1 梵文沙符中央佛圖線稿與相關圖像風格特征比對

藏傳佛教繪塑中圖示為觸地印跏趺坐佛形象的多為釋迦牟尼佛或阿閦佛。釋迦牟尼在金剛座上入定,垂手指地以戰勝魔軍,正覺于菩提樹下,所以觸地印釋迦形象被稱為降魔成道相或金剛坐佛。阿閦佛是五方佛中的東方佛,禪定五佛中的第二佛,也稱為不動佛,在藏傳佛教中等同于金剛坐佛。①謝繼勝、熊文彬等著:《江南藏傳佛教藝術》,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年,第224、225、268、269 頁。“梵文沙符”主尊是典型的金剛坐佛像,寬額短頸,頭部比例如孩童般,并有著俯視眾生的視角;著袒右式佛衣,寬肩細腰,身形于寬厚中透出健美;左手結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馬蹄形身光與頭光,身光內有帶狀紋樣;背屏為早期波羅風格的東印度龕門樣式②謝繼勝:《黑水城西夏唐卡中的釋迦牟尼佛像考》,《寧夏社會科學》2002 年第1 期,第75—84 頁。,兩側有象征菩提樹的裝飾性三葉紋。佛陀身側各有一鐘形覆缽塔,樣式接近噶當覺頓式佛塔。

銀川拜寺溝方塔始建于西夏大安二年(1075),出土捺印佛圖共有三式(考古報告內編號為F056-1—3)③《中國藏西夏文獻》編號Ν11·066,見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拜寺溝西夏方塔》,文物出版社,2005 年,第341 頁。,均為豎長方形,中央金剛坐佛著袒右式佛衣,跏趺坐姿,佛陀外圍陽刻數行梵文經咒。其中Ⅲ式佛圖中佛陀所結手印、發髻留黑、雙曲線佛衣外緣、背光有帶狀放射紋樣、背坐及菩提葉紋等特征與梵文沙符圖像尤為接近,僅在釋迦雙肩度量上略有不同。

黑水城出土《金剛座上的佛陀》(X2323)、《金剛座上的佛陀與五塔》(X2326)等繪制于公元12—13 世紀的布(絹)面唐卡④圖片參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絲路上消失的王國——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藝術》:X2323,第106、119 頁;X2326,圖錄6,第117—118 頁,Oldеnburg,1914;X2350,圖錄9,第124 頁,Oldеnburg1914,Νо.32;圖錄2,106—108 頁,Oldеnburg,1914,Νо.2、Вguin,еtаl,1977,Νо.22,р.81。,其整體度量至佛陀貼胸佛衣邊緣的起伏、飽滿的臂膀曲線、肘部內收于腰側等細節特征,與梵文沙符主尊釋迦佛是一致的,尤其是X2323 的貼合度較高。

此種金剛坐佛陀樣式也見于敦煌第465 窟后室四坡面及窟頂所繪五方佛中的東方不動佛(主室窟門頂部)⑤莫高窟第465 窟的開鑿及繪塑斷代等問題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定論,本文綜合學界觀點將其作為西夏至元代窟室作為文內圖像參考依據。、青銅峽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模制佛陀⑥圖像參考:謝繼勝:《西夏藏傳繪畫: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彩版八三。、飛來峰第43龕觸地印佛坐像等。

梵文沙符的四臂觀音頭戴三葉冠,主臂當胸結合掌印,似捧摩尼寶珠,另兩手上揚,執物不明。其圖像特征與黑水城X2352 唐卡殘片(12—13 世紀)⑦圖片參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絲路上消失的王國——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藝術》:圖錄13,第130 頁,Oldеnburg,1914,Νо.35;Вguin,еt аl,1977,n.р。的四臂觀音極為相似,該殘片中四臂觀音頭部比例較大,溜肩、腰身纖細,身后亦存局部塔形。與沙符四臂觀音圖像特征接近的繪塑遺存還有飛來峰第40 龕四臂觀音(1287)、敦煌元代至正八年(1348)造像碑四臂觀音、夏魯寺四臂觀音擦擦(14 世紀),以及法藏回鶻文寫本(14 世紀初)的捺印本四臂觀音,在冠式、臂膀度量、蓮座等方面與沙符四臂觀音略有出入。

“梵文沙符”頂髻尊勝佛母,三面八臂,因板面在此尊像處有一縱向裂紋,僅能看出主臂當胸,手印不明;左二手作禪定印托寶瓶,右二手似置于膝上;左三手執弓,右三手執箭(兩支交叉);右四手執物依稀可辨蓮座、坐佛與蓮莖,左四手上揚做無畏印。

目前所見夏元時期的尊勝佛母像法基本是一致的,幾乎都是三面八臂的造型,可茲區別的圖像特征包括“右二手上持蓮花有無量壽佛、頂戴塔”或“額上印毗盧遮那”,所依經典前者為宋代法天譯本《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后者則為描述金剛乘像法的《成就法鬘》。①法天譯本是對頂髻尊勝佛母九尊曼荼羅像法的描述,其中尊勝佛母像法為:爾時無量壽如來,復說成就幀像之法……用像安置塔內,身有千光坐蓮華月輪一切莊嚴,面如滿月像有三面三目八臂,右面善相金色,左面作忿怒相利牙青蓮華色,正面圓滿白色。右一手在心執羯磨杵,第二手執蓮花上有無量壽佛,第三手執箭,第四手作施愿印;左第一手作金剛拳執索豎頭指,第二手執弓,第三手結無畏印,第四手執寶瓶頂戴塔……于像兩邊畫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手執白拂;于像上面畫凈居天人降甘露雨;于四面,畫忿怒金剛,不動明王,咤枳明王,儞羅難拏明王,大力明王……。關于尊勝佛母像法所依經典的梳理可參看:劉永增:《敦煌石窟尊圣佛母曼荼羅圖像解說》,《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 年第4 期,第29—475、第159 頁;賈維維:《榆林窟第三窟頂髻尊勝佛母曼荼羅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 年第2 期,第53—71、第159 頁;段玉泉:《西夏文〈勝相頂尊惣持功能依經錄〉再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08 年第5 期,第105—109 頁。依據這一圖像學判斷標準將已知夏元時期的尊勝佛母圖像遺存歸類后發現:第一類有榆林窟第3 窟南壁東側壁畫、敦煌第465 窟西天井壁畫、黑水城ТK164 印本《勝相頂尊惣持功能依經錄》木刻畫②內蒙古額濟納旗綠城遺址出土《勝相頂尊惣持功能依經錄》和《圣觀自在大悲心總持功德依經錄》合刻本,М11·004、005,殘卷,經折裝,卷首木刻畫主尊為三面八臂頂髻尊勝佛母安坐于塔中,這一版雖與ТK164 的尊像配置相同,但其粉本勾繪與刀工顯得較為隨意,尊勝佛母發髻頂端似為塔形,較難辨識,甚至佛母手中持物也是左右顛倒的,故未列于文中討論。、東千佛洞第2 窟東壁北側和第7 窟中心柱壁畫等,尊勝佛母右四手均執長莖蓮,蓮莖延伸至佛母發髻頂端而出現無量壽佛,未見“頂戴塔”③劉永增先生在《敦煌石窟尊圣佛母曼荼羅圖像解說》一文中說明榆林窟第3 窟南壁東側尊勝佛母有“頂戴塔”特征,因該圖像在佛母發髻處變色及殘損情況較為嚴重,筆者未能辨識出“頂戴塔”特征。;第二類有山嘴溝石窟北3 窟壁畫、寧夏拜寺溝方塔Ν21.024 西夏印本、黑水城木板彩繪(X2469、X2406、X2407)等,其尊勝佛母右四手持短莖蓮上有無量壽佛,未見“頂戴塔”,黑水城木板彩繪尊勝佛母有“額上印毗盧遮那”;第三類飛來峰第84、96 龕的尊勝佛母則是右四手平托無量壽佛,未見“頂戴塔”。“梵文沙符”尊勝佛母的圖像特征與前述第二類基本一致。

上述圖像以西夏遺存為主,總計約有15 處,其承載媒材包括石窟壁畫、木板彩繪、木刻印本、石刻造像等,既有單尊與三尊樣式,也有以曼荼羅七尊、九尊、十四尊等形式表現的組合圖像,加之西夏《勝相頂尊惣持功能依經錄》刻本目前公布有約20 種藏品,涉及9 個不同版本④賈維維:《榆林窟第三窟頂髻尊勝佛母曼荼羅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 年第2 期,第53—71、第159 頁。,尊勝信仰在西夏的流行程度可見一斑。西夏人對尊勝經典的解讀與圖示一方面顯示出這一時期尊勝佛母圖像儀軌尚未定型,另一方面也有西夏人對其成就法的超越或改造。

4.佛塔

梵文沙符的兩座佛塔刻制刀工簡略,均為桃尖形寶珠塔剎、相輪層逐層向上收進、素面平沿華蓋、“山”字形小須彌座、單層十字折角并承托相輪;覆鐘形塔體、飾以兩條金剛圈;仰覆蓮下為亞腰形基座。其圖像特征與黑水城出土唐卡《金剛座上的佛陀與五塔》(X2326)中的佛塔、木質舍利塔(X2035)①圖片參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絲路上消失的王國——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藝術》:木質舍利塔,X2035,Вguin,еt аl,1977,-Νо.32,р,圖錄16。,以及西夏泥活字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一的朱色捺印佛塔②杜建錄編著:《中國藏西夏文獻考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43、178—179 頁;圖片參看《西夏文珍貴史話典籍》第149 頁插圖,文獻編號В063,寧夏靈武出土,大慶二年(1141)以后刻本,原為元代皇慶元年(1312)后刊印的《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托裱襯紙中揭出。等塔形基本一致,亦多見于張掖馬蹄寺千佛洞前山塔龕區的摩崖石刻佛塔。

二、“沙符”梵文密咒內容及字體特征

梵文沙符中央佛圖外圍共有五段蘭札體(Rа?jаnā)梵文密咒及金剛界五方佛種子字③張保勝先生曾解讀梵文沙符密咒內容為:不動如來凈除業障咒、尊勝心咒、阿閦如來真言、無量壽如來真言、大遍照金剛如來根本真言、阿彌陀心咒、六字真言、十二因緣咒。與本文辨識內容有所差異。原文參看《敦煌梵文沙符新考》,呂建福主編:《密教的派別與圖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第223—247 頁。,依序其梵字轉寫分別是:

1.不動如來凈除業障咒(1—4 行及佛圖右側第五行)nа mо rа tnа trа ууа(皈命三寶)

除“五方佛種子字”及“六字大明咒”以外,其余四段密咒均有起首嘆詞о及結尾的svāhā,無偈頌末尾的-уе,沒有使用Dаа 符號對各段咒文進行間隔,整體具有真言化的構成形式,故而可以直接稱其為“咒”。從字體特征來看,梵文沙符所有梵字字體的筆畫起始尖細、豎劃尾端有右甩細線,具有明顯的手寫體特征,另有部分梵字樣式帶有一定的書寫習慣,如第十五字“thā”及第三十四字“rа”等,應該是其所依寫本的原始面貌反映。

咒文用字方面,梵文沙符首段《不動如來凈除業障咒》與俄羅斯東方文獻研究所藏《不

動總持》(ИНВ.№5194),以及甘肅省博物館藏裝藏用寫本《不動如來凈除業障咒》紙條的西夏文對音用字基本一致①孫伯君:《西夏文獻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347—348 頁。甘肅博物館藏件與《不動總持》(ИНВ.№5194)的西夏文用字有個別不同,如уā、tа、nа 等。;與玄奘譯本《拔濟苦難陀羅尼經》及西夏文《拔濟苦難陀羅尼經》(ИНВ.№117)②聶鴻音:《西夏文裝藏咒語考》,《西夏研究》2013 年第4 期,第3—10 頁。的對音用字出入較多,另外后兩種缺起首的“歸命三寶”。其后的尊勝心咒、阿彌陀佛名號咒、六字大明咒及五方佛種子字,與現存的西夏至元代密咒用字相同。

作為沙符尾咒的“十二因緣咒”,其偈頌形式為“緣起法頌”或“法身偈”(Prаtītуаsаmutрādа gāthā),是塔像裝藏、開光儀式中使用頻次最高的咒語之一,常見于梵文經咒組合的末尾、造像臺座、造像背光等處。如圖表2 所示,現存完整的蘭札體梵文十二因緣咒樣本中屬于西夏的三件、元代一件、夏元時期三件,與梵文沙符十二因緣咒在咒語結構、用字、字體特征等方面的異同情況如下:與敦煌北區464 窟印本(464:87-1、2 拼合)③筆者在繪圖軟件中對敦煌464 窟編號87 的第1、2 號殘件進行了拼合,從圖片文字和版式特征等觀察,這兩篇殘件原來可能是由同一塊印版印刷而成。及脫塔內裝藏用捺印十二因緣咒(464:172-2)梵文用字完全一致;與俄藏黑水城《佛說無量壽王經般若心經》梵文碑刻中的十二因緣咒、國圖藏《大方廣佛華嚴經》(В063,西夏大慶二年以后刊本)朱紅捺印塔形中的十二因緣咒,除增加了首尾的“о”與“svh”以外,其余咒文用字基本一致;與西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包首背面捺印的十二因緣咒(Дх.01389V)①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藏,圖片參看《俄藏敦煌文獻》第8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131 頁。用字一致,包括第34字“rа”的筆畫特征也一致,此本缺少起始的“о”。可知夏元時期密咒首尾“ о”與“svāhā” 的使用并不統一,或者說采用偈頌形式或真言形式均可。另外,圖表2 中的Дх.01389V 十二因緣咒具有與梵文沙符相類似的手寫體特征外,余者均具有規范化后用蘭札字體特征的印刷,由此可想正如今日的標準宋體字與手寫宋體字一樣,當時的蘭札體梵文也有標準印刷體與手寫體之分。

圖表2 梵文沙符十二因緣咒與相關遺存的梵文用字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圖表2 內所列各本十二因緣咒,與黑水城出土《密咒圓因往生集》(ТK271:9-7)①《俄藏黑水城文獻》第4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269 頁。內收錄的十二因緣咒所用梵字多有出入,尤其是咒文中段的ntа 至ā 內的用字幾乎完全不同,且《密咒》本偈頌末尾的svh前增加了-уе。《密咒圓因往生集》黑水城本集校于西夏天慶七年(1200),中書相賀宗壽在序言中強調“故命西域之高僧、東夏之真侶,校詳三復,華梵兩書,雕印流通”,②該序言收錄于《大正藏新修大藏經》卷46,見聶鴻音:《西夏佛經序跋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第178—179 頁。可知該集并非當時流行的密咒通用本,而是經過反復專業校勘過的新本,集內十二因緣咒與河西同時期十二因緣咒梵字用字的不同恰好印證了這一情況。

三、梵文沙符的版式、密咒組合及用途

梵文沙符通高15.8 厘米、寬10.5 厘米、厚2 厘米,其正面中央佛圖高6.2 厘米、寬5 厘米,佛圖外橫向排列密咒,版緣處為外粗內細線式雙欄框;版面采用陽刻佛圖與陰刻密咒文字結合的方式,整體刀法平順,線條于工整中略顯呆板。

從尺寸規格、圖像特征、密咒字體及版式特征等方面來看,以梵文沙符為印版印制的佛圖經咒與前文所述拜寺溝西夏方塔的三式捺印佛圖經咒(Ν11·066)有著較高的相似度,方塔捺印佛圖經咒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8 紙,有一紙單印、也有一紙數印,部分在經咒連接處有墨書的西夏文發愿人姓名或姓氏,其圖像均為陽刻中央金剛坐佛及外圍的數行梵文經咒。其中第Ⅲ式捺印佛圖橫11.5 厘米,縱14.8 厘米;中央佛像橫4.4 厘米,縱6 厘米;其梵文經咒外圍雙欄框內有金剛杵紋飾,版式特征與梵文沙符印本最為接近。

捺印,即采用承印物(紙、絹等)在下、印版在上的按壓印刷方式進行圖像或文字的復制,其技術特點類似于印章鈐印技術,屬于中國雕版印刷術出現之前的雛形或萌芽型技術。敦煌文獻中常見的唐代尊像類捺印佛圖,其版面尺寸多在5 厘米—10 厘米見方,可以使用一塊印版連續多次按壓后組合形成類似千佛圖像的大尺幅佛圖,如傅斯年圖書館藏文獻中編號為188108 的敦煌唐代捺印千佛等;也有印制在千佛名經或戒牒中的,如《三界寺授張氏八戒牒》(P.3483)中捺印的兩幅阿彌陀立像。另有一種唐墓出土的捺印本梵字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多為佛圖與梵字經咒的組合樣式。研究中國印刷史的學者趨向于認為捺印梵文陀羅尼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文字印本形式,這種技術的簡便性可以滿足唐中期以后信徒對梵文陀羅尼逐漸增長的需求量。

前文圖表2 中所列的6 件十二因緣咒樣本中,除杭州飛來峰45 龕碑刻及敦煌464:87 外,余者皆為捺印本,其中462:2 是塔形擦擦的裝藏經咒,另外3 件均為佛經(寫、印本均有發現)內捺印經咒,其形式類似于宋版書內的“刊語牌子”①目前看到的相關遺存中,此類捺印經咒往往被覆蓋其上的經文遮擋,表明經咒在手書或印制經文之前就已經印制在紙張上了,因此,推測這種捺印梵文經咒可能是對刊印佛經所使用紙張進行的某種“加持”或“開光”儀式所用。“刊語牌子”又稱“牌記”“木印”等,其上刊刻有刻書者姓名與時地等信息,長方形居多,可參看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122—126 頁。,顯示出夏元時期對捺印梵文經咒用途的擴展。筆者辨識方塔捺印梵文經咒后亦發現,這些密咒的尾咒均為十二因緣咒,無首尾的о及svh,其余用字與梵文沙符一致,而這些捺印佛圖經咒原屬于方塔十二層塔心室的裝藏物之一,提示我們梵文沙符可能正是捺印此類佛圖經咒的印版。

那么,我們再來看一下敦煌梵文沙符的咒文內容及組合關系是否符合佛典儀軌中對于塔像裝藏密咒的要求。

關于安置佛像、造塔的裝藏制度,《大唐西域記》中描述為:“三十年間凡作七拘胝法舍利窣堵波,每滿一拘胝,建大窣堵波,而總置中……”,記錄了西印度修建大塔來裝藏數量眾多小泥塔的盛況,而這些小泥塔中則裝藏有法舍利真言,也就是十二因緣咒。②這種小泥塔中裝藏的十二因緣咒,有書寫在小紙條上的、也有以印版直接印在泥塔底部等形式,這種小泥塔可以視為佛塔裝藏的“意所依”載體。參見廖旸:《西藏西部擦擦銘文探索》,收錄于熊文彬、李逸之主編:《西藏古格擦擦藝術》,中國藏學出版社,2016 年,第14—56 頁。

活躍于明初的大譯師莎南屹啰,在他所譯的《圣像內置總持略軌》中詳細說明了佛像像儀中的裝藏所用咒語及裝藏位置:

夫佛像之中書置咒者,謂此像儀是鑄或雕或泥塑等,內應如是安置神咒:謂頂內應置頂髻、轉輪、白傘蓋、悟室尼二合沙、畢麻辣、白毫、寶珠等咒也;心間應置諸相傳師名、尊佛心咒,又置五種如來字種,隨其本相,已心咒、身語意心咒等五大總持、三種救世心咒、薩哩八二合畢底牙咒、因緣心咒、意種心咒也;腰間書置寶樓閣咒、虛空藏咒、五欲樂咒也;蓮座之內置入曠野城咒、十方護神咒、大黑等州、諸陰母心咒、諸寶神等州、施礙心咒及書緊行所攝諸咒。若是善佛,書善行咒、凈業障咒并善行等也。

參考“略軌”內提到的咒語略稱,梵文沙符密咒中的“不動如來凈除業障咒”可對應“凈業障咒”“尊勝心咒”對應“頂髻”及“悟室尼二合沙”(應該是的音譯)咒、五方佛種子字對應“五種如來字種”“阿彌陀佛名號咒”對應“諸相傳師名”咒、“六字大明咒”對應“心咒”“十二因緣咒”對應“因緣心咒”。③筆者參考了聶鴻音先生在《西夏文裝藏略軌》一文中的推論,認為略軌中提到的“悟室尼二合沙”可對應尊勝心咒()、“凈業障咒”對應不動如來凈除業障、“因緣心咒”對應十二因緣咒。參看《西夏文裝藏咒語考》,《西夏研究》2013 年第4 期,第3—10 頁。也就是說,梵文沙符的6 段密咒均為“略軌”中規定的佛像裝藏用咒語。

另外,聶鴻音先生曾對近年來出土的30 余件西夏文咒語小紙條做過考述,認為這些西夏文咒語書寫于西夏晚期至元代,有半數以上為十二因緣咒,其他分別為阿彌陀佛根本咒、阿彌陀佛心咒、尊勝心咒,不動如來凈除業障咒,以及大寶樓閣根本咒,符合《圣像內置總持略軌》中所列裝藏咒語略稱,故而這些西夏文書寫的密咒紙條應該是塔像裝藏所用。我們看到梵文沙符的六段密咒也有部分與其相合。有意思的是,聶鴻音先生與更早考證這些西夏文密咒紙條的陳炳應先生都留意到,同一密咒使用的西夏譯音并不統一,另外還存在因口耳相傳或手書習慣等造成的抄寫疏漏、錯訛情況,那么以印本經咒替代寫本經咒,尤其是梵字經咒,降低了手抄本可能出現的錯誤率,發愿者僅需在印制好的經咒上手書姓名即可,這應該也是西夏時期頻繁使用捺印技術印刷經咒佛圖的切實原因之一。

四、敦煌社邑文獻中“印沙”佛事活動的時間跨度

梵文沙符名稱中的“沙符”二字,是在說明這是一件在印沙佛事活動中使用的木質印版。中國的印沙佛事習俗由印度傳入,我們在唐代地婆訶羅所譯《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①《乾隆大藏經》電子版第四十一冊,第45—48 頁,httр://www.qldzj.соm/中可以看到對印度印沙情況的描述:

復有一法,于河渚間砂潭之上,以塔形象印印沙潭上,為塔形象,誦咒一遍,印成一塔,如數滿六十萬遍,即得見圣者觀自在菩薩之像……

經文中說明“印沙”是使用了某種材料制作的“塔形”印,在河灘沙地上壓印塔圖形的一種佛事行為,儀軌要求每印一塔形即念誦一遍“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

敦煌地區的印沙佛事活動屬于社邑行為,其相關記錄保存在藏經洞內發現的20 余件印沙佛文卷子里(部分印沙佛文附于燃燈文或其他齋文內)②王三慶、王雅儀:《敦煌文獻印沙佛文的整理研究》,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敦煌學》第二十六輯,2005 年,第45—74 頁。,其中有明確時間記錄的P.2255V、P.2483V、P.3276V、S.1441V 等《印沙佛文》,其時間跨度自吐蕃占領期、晚唐至宋初。那么,敦煌的印沙社邑活動大致流行的時間范圍在公元8—10世紀中期前后③姜宇欽:《古代小型泥質模印佛教造像的漢、藏名稱探源》,《西藏大學學報》2019 年第1 期,第114—120 頁。,多為一年之初敦煌地區信眾祈請國泰民安、護國、延壽、五谷豐登等內容所做。檢索敦煌地區西夏至元初存留的各類佛事文本,目前尚未發現該時期有印沙佛事活動相關的明確記載,僅在黑水城出土仁宗乾祐十五年(1184)西夏文《佛說圣大乘三皈依經后續愿文》①孫伯君:《西夏文獻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317—328 頁;此經現藏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有инв.№4940、7577、6542、5558 四個藏品編號,屬于西夏新編譯的經典。相關內容的西夏文為:tshjа tshjа()tjwi sjw kwj dzоw tj gj nj tsjr tju m?,譯作“亦制打截截,作懺悔,放生命,喂囚徒,飯僧,設貧諸多法事”。Тshjа tshjа 對譯漢文“截截”,是藏語“擦擦”(Тshа-tshа)的音譯。中有制作“截截”的佛事行為,也就是敦煌印沙佛文中表述的制作“脫佛、脫塔”。以此為據,敦煌的印沙社邑活動似乎并未延續到夏元時期②此處的時間范圍需要考慮藏經洞的封洞時間;另外,筆者檢索的相關文獻及資料有《俄藏黑水城文獻》《西夏佛經序跋釋注》《西夏文獻叢考》《西夏文珍貴典籍史話》《拜寺溝西夏方塔》《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西夏文文獻譯釋研究》等,檢索資料可能有不足之處,待后期如有新的資料線索再加以調整。,也為我們判斷“梵文沙符”是否是印沙所用印版提供了線索。

五、結語

綜前所述,敦煌梵文沙符正、背圖像具有典型的藏傳佛教藝術特征,在結合西夏至元代相關圖像遺存及佛典文獻等資料比對后,對其制作使用年代及功用的探討顯示出如下情況:梵文沙符正面中央佛圖的金剛坐佛、四臂觀音、頂髻尊勝佛母與噶當塔,其藝術風格及度量特征與相關西夏繪塑遺存更為接近;中央佛圖外圍的五段蘭札體(Rа?jаnā)梵文密咒及金剛界五方佛種子字,以雕版形式保留了較為明顯的手寫體特征,其“十二因緣咒”咒文頌體格式與河西流行的西夏時期梵、漢、西夏文三種文字的“十二因緣咒”用字基本一致;沙符密咒內容及組合關系符合佛典儀軌中對于塔像裝藏密咒的要求,密咒與中央佛畫組合的版式特征也與寧夏拜寺溝方塔出土的捺印佛圖存在較高的吻合度,另外參考敦煌地區舉行印沙佛事活動的時段范圍,目前傾向于認為梵文“沙符”的制作、使用時間在西夏中晚期至元初,是目前僅知的一件敦煌地區制作捺印佛圖經咒的印版遺存,殊為珍貴。

猜你喜歡
西夏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西夏陵雕塑與自然人文環境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4:30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西夏“上服”考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2
試述西夏軍抄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2
再考西夏的馬
西夏學(2016年2期)2016-10-26 02:21: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久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熟妇丰满人妻| 熟女视频91|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一线在线|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欧美激情第一区|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AV毛片|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亚洲色图狠狠干|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91亚洲影院| 久久77777|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午夜三级在线| 久久免费看片|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激情|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亚洲精品你懂的|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毛片视频网址| 伊人无码视屏|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一区成人| 欧美一级片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欧美不卡|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欧美日韩第三页|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久久先锋资源|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国产欧美高清|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