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笑竹
摘 要:山西博物院館藏近現代革命類紙質文物是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地區領導中國革命的重要且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對這些革命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不僅有助于保存,為科學研究和陳列展覽提供服務,而且對于深化推進山西地區革命史的研究,弘揚山西地區優良的革命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通過對山西博物院館藏革命類紙質文物的保存現狀及病害成因進行調查和分析,總結出針對山西博物院館藏紙質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的可行性措施,以期為山西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館紙質類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紙質文物;預防性保護;微環境調控;分析研究
0 前言
山西博物院是國內大型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紙質文物作為博物院的重要收藏門類,在歷史信息的記錄及考證方面具有全面、直觀、翔實的特點。①山西博物院館藏近現代革命類紙質文物是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地區領導中國革命的重要且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珍貴文物約3800件,其中一級文物334件。主要包括報紙、紙幣、郵線圖、郵印冊、票據、書籍、信札等。這些紙質文物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狀況,是對當時的政治環境、經濟生活、民俗民風、革命運動、社會活動等諸多方面的反映,是研究山西地區近現代革命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民俗風情、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和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史料。但是紙質文物有脆弱性和敏感性的特征,修復速度遠遠趕不上文物自然老化的速度,文物保護工作的難度和力度也相應地增加。研究證明,對保存環境實施有效監測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減緩環境因素對文物的破壞作用,從源頭有效提升文物的風險預控能力,切實將紙質文物保護的重心從文物本體的“搶救性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預防性保護”轉變,是保護革命類紙質文物的關鍵。②
1 紙質文物保存現狀調查
革命類紙質文物在近現代動蕩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很多文物的原始保存條件十分惡劣。文物本體的工藝和用料鑒于當時的現實條件,無論是紙張、油墨還是印刷、裝訂等,大多比較簡單粗糙,容易加速文物的自然損壞,而且大部分文物在入藏時就已經存在酸老化、殘缺、褶皺、斷裂、霉變、污漬、蟲蛀、鼠嚙、燼毀等情況。目前雖然山西博物院已為文物提供了一定的保存條件,但由于文物數量較大、種類繁多,存放方式、空間環境等仍不能滿足文物保護要求,加之近現代紙質文物的材質性質,對環境的溫濕度、防塵、紫外線、光線、照度、酸性氣體等要求較高。所以當前革命類紙質文物在保管和保養維護中有以下主要問題:第一,庫房未配備環境溫濕度及空氣質量監測和調控設施,文物保存環境無法實時監測和調控,使文物長期處于不利于保存的情況,極易發生氧化、褪色、起翹、霉菌等病害,且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第二,文物庫房雖采用木質柜,但柜子年久變形嚴重,有些柜門不能閉合,柜子玻璃破損;還存在大量珍貴的紙質文物堆放于柜子中和不同材質文物混合存放的情況,文物保存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圖1、圖2)。第三,庫房中的館藏珍貴文物也缺乏專用的文物囊匣進行保護,許多文物都是裸放于柜內,極易導致文物碎裂,不便于日常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圖3~圖5)。第四,紙質文物普遍酸老化嚴重。大部分書籍類文物有大片污漬和霉漬(圖1),有些封皮脫落、裝訂線斷損,頁面、書脊、書口等部位嚴重缺損,書頁翻動時出現掉渣、裂口、破碎的現象;部分報紙嚴重絮化,報面多處褶皺甚至破損,字跡模糊難辨等。長期以來,這些文物缺乏常規的保養維護,如任其自然發展下去,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 文物病害原因分析
1940年,巴羅以實驗確認紙張中的酸性是導致紙張劣化的主要原因,酸性物質會加快紙張纖維的水解反應,使紙張催化變色,加速紙張老化,機械強度下降甚至發生脆裂。①近現代紙張文獻是我國從傳統印刷向機械印刷過渡時期的產物,造紙中使用的機械磨漿紙和酸性化學紙張,機械印刷中使用的化學酸性油墨等使生產的紙張酸性嚴重,機械紙的保存情況較手工紙差很多。②研究表明,民國時期文獻的酸化程度在所有紙質文物中最為嚴重,如再不進行有效保護必然會使文物進一步惡化,造成不可逆的破壞。①因此,減緩紙張酸化是防止紙質文物劣化、毀損工作的重中之重。
溫濕度也是紙質文物保護中的重要環境因素,它們和自然界的其他因素相互影響共同成為導致文物破壞復雜過程的元兇,是文物保護調控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③山西太原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干冷漫長,夏季濕熱多雨,春季升溫急劇,秋季降溫迅速,春秋兩季短暫多風,干濕季節分明。研究表明,溫度每升高10℃,化學反應速度就會增加1~3倍,紙質文物的原有屬性在物理性質和化學結構上遭到破壞。同時,濕度增大化學反應速率也會增大,濕度對材質體積膨脹的影響遠大于溫度變化對紙質文物的損害。水分作為有害化學反應的媒介,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環境,也會加速紙質文物的霉變速率。
此外,光輻射會對有機質地的紙質文物產生光化學反應,加速文物老化,使文物出現變色、硬化等現象。研究表明,降低照射到紙質文物上的光照度、縮短照明時間,過濾對文物損害較大的紫外線、紅外線輻射,都將有利于紙質文物的長久保存。甲醛、乙醛等污染氣體會影響文物的保存環境,加速文物發生腐蝕等反應。有害生物如真菌、細菌和放線菌等不僅會產生低分子糖粘連文物,而且代謝過程會增加紙張的酸度,使文物產生新的病害。④
由此可見,紙質文物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環境變化對文物的破壞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酸度、光照度、溫濕度、污染氣體和有害生物等對紙質文物的協同破壞作用嚴重威脅文物的壽命,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紙質文物一步步走向酸化、褪色、霉變、脆化和糟朽。表1列出了紙質文物適宜的保存環境。
3 館藏革命類紙質文物的預防性保護
鑒于當前山西博物院館藏革命類紙質文物整體保存較差的現狀,結合導致紙質文物破壞的綜合性因素分析,如何有效減少各種破壞因素對紙質文物的影響,比起對文物實施主動“醫治”的本體保護修復手段,改善文物所處環境的預防性保護措施更有益于文物的長期保存。所謂的預防性保護即通過質量管理、監督、測評等流程從源頭上有效抑制文物保存環境中存在的各種危險性因素,運用多種手段對文物保存的微環境實施有效的“穩定、潔凈”調控,充分保證文物存儲環境各項指標符合要求。①
3.1 建立庫房環境檢測和調控系統
革命類紙質文物庫房環境無線傳感即時監測系統解決了人工手動監測中不連續的缺陷,全面實現實時、連續監測文物保護環境的變化,并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將監測參數傳輸到監測中心,對異常保護環境及時預警,以便文物管理工作者采取必要的調控措施,有效提高文物保護的效率和質量。同時,無線傳感監測系統的建成,可以得到完整的文物保存環境數據庫,將為研究山西博物院文物保存環境規律和特點提供數據支持,為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為方便管理人員對庫房環境即時檢測,文物庫房還配備了高精度便攜式文物保存環境檢測專用儀器,與布設的無線環境監測系統形成比對和互補。
庫房配備專用的恒溫恒濕環境調控系統,即環境“凈化-調溫濕”集成調控裝置。該系統能根據不同材質文物對保存環境的差異化需求,提供且精確控制館藏文物微環境的溫度、濕度恒定,而且可以對庫房環境中的空氣進行多級過濾凈化處理,去除掉空氣中容易引起文物腐蝕劣化的臭氧、甲酸、乙酸、硫化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為文物保存提供穩定、潔凈的空氣環境(表1)。
3.2 改善文物儲存微環境
擬對庫房的木質柜進行改造升級,添置文物庫房專用的新木質儲藏柜架。木質柜體本身具備吸收水分和釋放水分的功能,有利于調節柜內相對濕度基本平穩,對有機質的紙質類文物儲存微環境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此外,增加配備文物庫房專用的防震隔離柜、多功能文物儲存柜和重型文物架,確保文物分級、分類存放,為文物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科學運用文物保護裝具,為文物營造良好的保存微環境,可以有效減緩紙質文物的劣化程度。紙質文物的包裝與一般意義的包裝不同,不僅需要考慮外界環境對文物本體破壞的保護作用,還需要考慮包裝材料對珍貴文物有無不良影響。用無酸紙材料制作的無酸囊盒和無酸紙袋對濕度等文物保存微環境具有平穩調控功能,同時阻止酸性物質遷移對紙張的酸性損害。無酸耐久性保護材料中的緩沖劑還可以中和紙質文物中的酸性成分,緩解環境中的酸性氣體對紙張的侵蝕,可以更好地維持紙張的韌性和強度,對文物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例如,票據類、紙幣類、珍貴手跡等應該用無酸的紙袋包裝好,平放在無酸囊盒中;報紙類、期刊類、油印冊等高酸性的文物應加上無酸性的棉紙作為隔層紙,再放到囊盒中,與其他酸性較低的文物分開存放。
3.3 建立文物管理長效機制
山西博物院館藏革命類紙質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依賴技術和措施外,還應該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機制。首先,在現有預防性保護措施的基礎上,制定為期三年的維保方案,對文物實施持續的智慧化養護;其次,定期對館藏珍貴的革命類紙質文物進行健康調查,對一級藏品開展病害分析和健康評估工作,建立調查、分析、評估檔案,為后期制定科技保護修復方案提供科學依據;最后,文保人員在提升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的同時,要樹立文物前置保護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提高文物風險感知能力,將文物預防性保護理念植根于思想意識當中,真正做好文物的“守護者”。
4 結語
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應當以革命類紙質文物的預防性保護為模板,通過強化意識、形成制度、綜合管理,形成文物預防性保護管理、協調、監測、分析、處理、預案等一系列風險預控機制,整體提升山西博物院館藏紙質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