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冬 李佳昕
摘 ? ?要:大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把握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質量的引導力、向心力、創新力和戰斗力是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質量的有力措施,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的穩定發展,關系到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系到從嚴治黨落地生根,關系到黨的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推進。
關鍵詞:大學生黨建;提升質量;“四重力”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6-0045-03
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質量關系到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關系到高校黨建工作的質量發展,也關系到高校培養人的質量提升。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要以思想建設為引領,以組織建設為核心,以組織生活為載體,以思政工作為渠道,進而使大學生能夠在黨的領導下,發揮大學生專業優勢,發揮高知識群體人才優勢,切實增強黨建工作質量的引導力、向心力、創新力和戰斗力。
一、以思想建設為引領,不斷增強引導力
(一)堅持用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增強思想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1]。黨開展工作的基本單元是黨支部,黨支部的思想引領和政治引領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黨性教育和政治認同。堅持用理論武裝頭腦,引導大學生形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是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基礎。
高校應建立三級組織學習體系,高校黨委、二級單位黨組織、黨支部要各盡其責,發揮作用,創新理論學習形式,搭建理論學習平臺。通過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平臺、支部理論學習平臺幫助大學生學理論、用理論,指導大學生增強組織觀念和政治觀念。建立健全各級黨委黨校,發揮其職能,成立理論宣講團,使大學生不斷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熟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學習成果,學會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實踐、指導工作。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勢,堅持推進“四進四信”,使大學生能夠自覺用黨的理論武裝頭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行動自覺
高校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
要》為抓手,不斷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各級黨組織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融入到各類培訓中,完善培訓體系,搭建培訓平臺,充分調動校內外紅色資源,創新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激勵大學生將理論修養轉化為行動自覺,切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衡量自己、檢視自身。學校黨組織要發揮陣地作用,搭建實踐載體,使大學生能夠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新變化。大學生肩負著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只有打通“思想關卡”,才能使他們將理論化為行動自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他們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地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2]。
(三)堅持運用主題教育階段成果,不斷增強政治自覺
開展主題教育,不僅是加強政治建設的需要,也是不斷加強黨員黨性建設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再到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客觀現實層面來說,給全體大學生進行了生動的國情教育、黨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從主觀需要層面來說,讓全體大學生進行了政治教育和思想洗禮。高校各級黨組織應科學運用主題教育階段成果,切實做到主題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切實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質量。高校應不斷加強大學生對從嚴治黨的認知和了解,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不斷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斷激勵大學生學習黨史、黨規、黨章,引導大學生學習優秀黨員、爭做先進黨員;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認同,實現經常性教育、集中性教育,將黨的政治建設做在日常、抓在日常。
二、以組織建設為核心,不斷增強向心力
(一)切實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加強黨建保障
運行良好的黨建機制既是引導黨建創新發展方向的“指揮棒”,也是保障黨建創新發展質量的“安全閥”[3]。高校各級黨組織要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
層組織工作條例》,推動高校完善、加強大學生黨建工作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結合實際,制訂并推進大學生黨員教育培訓制度、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大學生黨員培養制度、大學生黨員答辯制度、大學生黨員組織生活規范制度、大學生黨員管理考核監督制度等,解決制度體系不健全、內容不具體、程序不合規等問題。充分發揮大學生黨組織科學性、民主性特征,發揮主觀能動性,鼓勵大學生黨組織參與學校重要相關事情決策。此外,高校黨委應給予大學生黨支部建設經費支持,鼓勵其黨組織開展特色組織活動,引導大學生黨員通過黨組織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二)切實加強陣地建設,不斷增強黨建活力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簡稱《條例》)對基層黨支部工作做出了全面規范,對于加強黨的組織體系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全面提升黨支部組織力,強化黨支部政治功能,鞏固黨長期執政的組織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黨支部是黨組織聯系大學生的橋梁紐帶,是引領學生成長成才的基層組織。高校各級黨組織要準確把握《條例》內容,指導和加強陣地建設。第一,合理設置黨支部。探索實施博士研究生帶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帶本科生、老黨員帶新黨員、高年級帶低年級的縱向設立黨支部的形式,鼓勵以系、專業為單位,鼓勵黨支部在班級、試驗小組、寢室以及大學生支教團、社會實踐團上,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第二,積極搭建黨員之家。學生活動室和黨員之家兩者應兼而有之,大學生黨員在黨員之家開展理論交流、學習研討、培訓積極分子等需要固定場所的活動,不僅能夠增強黨務工作的正式感和儀式感,也對大學生產生一個正面引導的效果。第三,建立健全各級學生組織。大學生黨建工作與學生組織密不可分。建立健全高校各級學生會、共青團、學生社團、班集體等各類組織有助于與黨建工作形成有效載體合力,充分發揮高校大學生黨建對學生組織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三)切實加強隊伍建設,不斷增強黨建動力
大學生黨建隊伍成員一般為兼職,而且黨建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切實加強大學生黨建隊伍建設是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質量的直接要求。首先,配齊配強大學生黨支部的支部班子成員。一般應選擇黨齡較長、黨務能力較強的黨組織書記或者輔導員擔任,大學生一般于在校期間入黨,其政治覺悟和業務能力不足以承擔支部書記工作,不建議選擇本科生作為大學生黨支部的支部書記。其次,選配專職組織人員參與大學生黨建工作,進行業務指導,有利于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質量。最后,嚴格按照《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發展黨員,嚴把黨員“入口關”,充分征求意見后,將大學生中優秀骨干、先進分子吸收進黨組織的隊伍中。
三、以組織生活為載體,不斷增強創新力
(一)以創建樣板支部為目標,開拓黨建新載體
2018年,中共教育部黨組下發了《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的實施意見》,至今開展了兩批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各級黨組織積極響應并以此為契機創新黨建工作新載體。大學生黨建工作應以創建樣板支部為目標,以“七個有
力”為基礎,創新黨建形式、豐富組織活動內容、搭建黨建工作載體,發揮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加強大學生黨支部在推進思政工作、專業學習、志愿服務、就業創業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充分融合,切實提升黨建工作質量。
(二)以打造特色品牌活動為載體,構建黨建新路徑
大學生黨支部開展組織活動,應以專業為背景,以學生活動為依托,以主題黨日活動為載體,打造一批有內涵、有特色、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學生支部活動不限于支部內部,可以和教師支部聯合,根據專業情況開展如翻譯、朗誦、原創音樂、宣傳普法等專業活動,可以和相關志愿服務團體聯合開展服務社區、愛心助力等活動,可以和學生組織、校外學生支部聯合進行理論研究、頭腦沙龍等活動,著力推進黨務與專業、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達到黨建工作有品牌、支部建設有特色的目標,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大學生特色支部。
(三)以創新組織生活為依托,創新黨建新思路
隨著融媒體時代、智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組織生活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較快,傳統的黨組織生活不足以滿足大學生的客觀需要。創建以“組織生活+”為思路的大學生支部組織生活成為了新的趨勢。“組織生活+網絡”將提供一種新型的黨員交流、分享平臺,開發網絡紅色資源,合理運用網上黨校和數據資源,將其融入到組織生活工作中,有利于組織生活質量的提升。“組織生活+媒體”將書本上、文獻上的理論學習資料通過聲音、影像的方式展示在大學生面前,開展“微黨課”“媒體講黨課”可以有效避免因空間、時間受到的限制。“組織生活+智能”可以創新大學生組織生活形式,網絡繳納黨費、隨時通過APP分享感悟及心得、網絡智能投票等改變了傳統形式的組織生活。大學生可以通過開發智慧網絡設立微信公眾號、建設專題網站等加深對黨務工作及相關知識的了解,轉變了傳統枯燥的組織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主動參與生動的組織生活。
四、以思政工作為渠道,不斷增強戰斗力
(一)落實從嚴治黨,推進大黨建工作思路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黨的建設的一貫要求和根本方針。從嚴治黨是提升黨建工作質量的保障,是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保證。推進大黨建工作思路就是要把大學生黨建工作納入到高校黨建工作中來,統籌推進學校中心工作與大學生黨建工作深度融合,統籌推進學校事業發展與大學生培養、教育、發展的總目標相融合。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黨員意識、意識形態等教育,強化黨性修養;加強大學生黨員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等紀律教育,強化紀律執行;加強大學生黨組織述職評議、年終考核建設教育,強化責任擔當。著力推進大學生黨建工作向教學、科研、思政工作縱向延伸。
(二)推進三全育人,構建大思政育人理念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4]。構建大思政育人理念符合時代要求,也符合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客觀規律。高校黨委應切實推進大黨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斷加強大學生思政工作。第一,統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建設是將思政工作融入教學工作的一項嘗試,是實現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載體之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支部、進課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優勢,發揮網絡課堂載體優勢,發揮實踐教學、專題講座等專業優勢,轉變教學模式,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建設,有效推進大學生思政工作提升層次。第二,構建科學的思政工作體系。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不單純是學生工作或輔導員的專項工作,涉及教學、后勤、安全保衛、組織宣傳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和培養。教師、學生、輔導員及管理者互為主體,互相學習。高校應積極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多維度一體化協同育人體系,優化思政工作隊伍,積極構建組織員、輔導員、班導師、教師兼職班主任等相關工作制度,發揮組織育人、課程育人、服務育人等體系建設作用。第三,加強對學生管理相關部門業務及專業的培訓,對教師及學生工作人員進行工作業務培訓,對輔導員及學生管理者進行專業系統培訓,發揮各地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隊伍培訓中心職能,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了解學生所想、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各項工作和活動,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第四,創新網絡思政模式。大力推進網絡思政教育,發揮網絡育人功能,加強校園網絡平臺建設,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加強正面輿論引導力,引導大學生轉變碎片式的學習方式,推進大學生使用新媒體、智媒體來主動研究校園文化作品、學習理論文件、傳播主流旋律,積極參與大學生網絡文化節,拓展紅色網絡資源,鼓勵教師、學生工作者通過“兩微一端”與大學生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積極吸納、利用第三方優質資源,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政的親和力和影響力。第五,推進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開學第一課,基層黨組織書記專題黨課,單位領導與輔導員共同參與學生家訪工作,專業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等實踐活動,都是探索和創新思政工作的新模式和新載體。
(三)培育“先鋒模范”,激發大學生戰斗力
大學生黨支部的戰斗力是黨組織開展各項工作的不竭動力,是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需要。開展培育大學生“先鋒模范”工程,是大學生黨員加強自身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質量的內在體現。新形勢下,鼓勵優秀大學生向黨組織靠攏,鼓勵黨員大學生向老黨員學習,樹立黨員意識,培育黨員使命感,激發大學生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是一個新課題、新挑戰。當前,在全國抗擊疫情工作中,大學生黨員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與群體,自發參與社區服務、參與志愿奉獻,加入黨員突擊隊、組織自愿捐款、主動宣傳防疫知識,體現了大學生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培育大學生“先鋒模范”,不是一個抽象的行為,是需要組織培養、政策保障、評價指標等形成系統的工程,涉及大學生自身思想政治建設、組織紀律、文化素質、作風修養等各方面內容。提高大學生黨員自身素質、樹立遠大理想,勇于實踐、樂于奉獻,敢于迎接機遇與挑戰,牢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不斷激發自身戰斗力是發揮大學生先鋒模范的有力途徑。
高校基層黨建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黨建工作質量是高校培養人、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直接體現,讓大學生在黨的教育和指引下,做到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為黨,這是高校黨務工作者和全體教職員工的根本任務和行動方向。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高校作為青年人才集聚地,發揮著吸收新鮮血液的重要作用。切實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要抓好著力點,找好落腳點,發揮高校黨建工作的指揮作用,實現組織育人、載體育人,堅持問題導向,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提升大學生黨建工作質量的新理念和新路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就高校黨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持立德
樹人思想引領 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J].教育現代化,2014(2):54.
[2]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2).
[3]吳少進,邢存海.高校黨建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3):55-57.
[4]武貴龍.奏響“三全育人”最強音[N].光明日報,2019-02-26(6).
編輯∕陳晶
作者簡介:劉巖冬(1985—),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黨委組織部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