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出以生態扶貧促進鄉村振興的思想。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目前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出現了大面積生態退化的現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就農村出現的生態環境污染,提出可行性建議,打造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對策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鄉村振興工作放在了農村建設的重要位置。對“三農”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也提出了新的部署:推進鄉村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與經濟息息相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難以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本文對農村出現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打造農村生態文明,進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
一、鄉村振興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一)生態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中華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四個發展階段。在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進程中,人們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大量破壞生態環境,導致土地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客觀自然規律,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讓人類文明邁向新的臺階——生態文明。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走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有利于轉變過去人們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的不當行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主要是農民的生產方式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的劑量不能有效控制,再加上工廠大量向農村轉移,沒有重視污染物的排放量,造成了大氣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農村生態問題。生態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沒有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就無法實現鄉村的真正振興。
(二)鄉村振興需與生態文明相統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出來的,更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農村最大的優勢是綠水青山,經濟的快速發展依賴于自然資源的支撐。鄉村要振興,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鄉村振興與生態建設相統一。
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大力推動經濟建設、發展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突出任務。但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人們的一些行為違背了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根據農村的實際,引進的許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人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忽視了生態環境,造成了植被破壞、環境污染。農民生態保護意識薄弱,給農村的生態文明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一)農民生態保護意識薄弱
首先,小農經濟是農村的主要發展方式,所以小農經濟的發展理念在農民的思想上根深蒂固,造成了農村農民對于整個集體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意識淡薄,在保護生態文明方面缺乏自發性及生態責任感。
其次,部分家庭觀念的禁錮導致個人主義思想蔓延,如“自家庭院干凈”成了保護環境的最主要的做法,農村街道衛生,各戶村民只追求“自家門前”的整潔度,公共意識缺乏。一味追求表象上的干凈會導致農村環境的持續惡化。
最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村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無法對國家重要的生態理念做到及時學習;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上創新技術應用不足,甚至仍延續之前不當的耕作方式。如一些農民認為農藥打得越多越好、施肥量越大土地越肥沃等。錯誤的思想觀念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污染,而持續性的污染甚至會導致土壤壞死。這些都是村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的主要體現。
(二)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許多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大量被引進農村建廠,一些工廠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把大量的廢水排入河中,大量的廢氣未經處理排放到空氣中,引起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過量施肥、噴灑農藥、隨意掩埋垃圾等錯誤做法導致土地污染,人們長期處在污染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其身體健康會受到嚴重損害。
國家實行精準扶貧政策使廣大農民的經濟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物質豐富的同時,生活垃圾也隨之增加,由于農民生態保護意識薄弱和農村基礎設施缺乏,生活垃圾隨地可見,形成了臟、亂、差的生活環境。
(三)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嚴峻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由于農民過度開墾、大面積放牧,植被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嚴重,隨之而來的是土地可耕種面積大量減少、草地退化面積不斷擴大、土地沙漠化面積逐年增加、草地資源破壞嚴重。
一些造紙廠從城市遷移到農村,為節約生產成本,廢水不經過濾到處排放,造成土壤被嚴重污染,土地肥力下降嚴重。生產紙制品,其生產原材料需要砍伐大量的樹木,造成植被被過度開墾,違背了客觀自然規律,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退化嚴重。
近年來,鄉村旅游業迅速興起。旅游業為農村創造了更多經濟利益,但是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卻忽視了生態保護。一方面,游客亂扔垃圾導致環境被嚴重污染;另一方面,農民看到旅游業帶來的經濟利益,過度開墾耕地發展旅游業,對生態造成破壞,加劇了生態環境的退化。
三、實現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三農”工作是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綠色農業、綠色旅游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提高農民保護生態的意識
農民由于受教育文化程度較低,對綠色發展理念了解不充分,在日常生活中多憑自己的經驗辦事,在出現生態環境污染時,只有表面的惋惜,卻沒有實際的、科學的行動。傳統落后的思想觀念禁錮了人們學習新的知識和方法,只目光短淺地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長遠之策。
因此,地方政府的基層干部要深入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向農民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及重要性,讓農民從思想上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導農民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促進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統一
農村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支撐,同時生態環境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筆無形財富。各地區鄉村基層干部要根據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該地區發展的路徑。在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進程中,不要只追求經濟利益,還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三)倡導生態扶貧促進鄉村振興
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為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扶貧的思想。堅持扶貧行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要把環境的優勢轉變為綠色農業、綠色工業和綠色旅游業,實現鄉村振興與生態扶貧相協調。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貧困的農村地區,應優先發展綠色農業,以生態扶貧促進鄉村振興。改變農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還可以促進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四、結? 語
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綠色農業和綠色旅游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實施。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應注重生態和經濟協同發展,注重社會效益的提高。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葉奇奇.鄉村振興視域下中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8.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