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樂 王晴


摘? 要: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紅色文化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優良傳統。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金寨作為貧困大縣抓住本地特有的紅色文化來探索持續發展新路徑實為創新之法。厘清其發展障礙與問題,研究金寨縣紅色文化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現狀,探索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的新途徑,給政府提出相關建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為金寨縣以及各地紅色文化的保護發展助力。
關鍵詞:安徽省金寨縣;紅色文化;脫貧攻堅;發展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文化價值視域下的安徽農村文化產業研究”(SK2018A0124)研究成果。
紅色文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基和底色,金寨縣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它的紅色文化屬于該地特有資源和優勢部分。俗話說揚長避短,厘清其發展障礙與問題,探索紅色文化新的出路,對于金寨縣全縣脫貧之后的持續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金寨與金寨紅色文化發展現狀
在探索金寨紅色文化發展時首先需要究其根本,何為紅色文化以及為什么紅色文化是金寨特有資源,只有厘清本質才能探索發展。
(一)紅色文化的定義
筆者查閱了眾多“紅色文化”相關文獻,了解過其相關釋義,但總覺過于繁雜抽象,難以理解。談起井岡山都知道它屬于紅色文化,說起“將軍菜”也知道與紅色有關,看到毛澤東故居我們更知道它代表著什么,但就是無法用簡潔的話語表述出來。簡而言之,紅色文化就是指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因此紅色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二)金寨與紅色文化的關系
金寨縣是安徽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區縣和旅游資源大縣,也是中國第二大將軍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那個戰火燃燒的革命年代,金寨縣共走出了59位開國將軍,其中包括上將1人、中將8人、少將50人。這里既有包括洪學智、皮定均等開國將軍的故居,也包括在這里誕生2013年被定為金寨縣縣歌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等紅色精神文化,以及在這塊革命根據地制定通過的《生產獎勵條例》《土地政綱實施細則》等紅色制度文化[1]。
(三)金寨紅色文化發展現狀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金寨視察時,滿懷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在政府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金寨之后,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紅色文化研究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和紅色旅游發展委員會;在企業方面,金寨紅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豐富的紅色資源、厚重的人文底蘊以及優越的區位條件,致力于打造一個集紅色文化體驗、紅色教育培訓、紅色文化演藝、休閑度假功能于一體的紅色休閑度假目的地;在個人方面,無數個從金寨縣走出來的莘莘學子都以宣傳紅色文化為己任,“腳下良田千萬畝,只愛家鄉一寸土”。作為土生土長的金寨人對自己的家鄉充滿著無數的熱愛和崇拜,也是最有發言權的。筆者也是懷著讓家鄉越來越好的想法寫下這篇文章。
二、金寨縣紅色文化發展存在的不足
金寨縣紅色文化的發展在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仍存在掣肘的地方。
(一)對紅色精神文化宣傳力度不足
金寨縣為什么被稱為將軍縣?一般群眾只知道因為有許多將軍出生于此地,至于有哪些將軍不太清楚。金寨縣的紅色文化有哪些?不太清楚。你去過5A級風景區天堂寨嗎?為什么?沒去過,因為天天在家看山看水看多了也沒什么稀奇的。以上都是筆者在村子里通過閑聊的方式向眾多村民采訪得來的回復。至于為什么會問到天堂寨,一方面是因為它作為金寨的一個景點確實著名,另一方面就是它仿佛早已超越金寨縣其他的紅色景點而成為金寨縣的另一個代名詞了。說到金寨就想到天堂寨,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筆者不由發出一個疑問,金寨就只有天堂寨可以為人稱道嗎?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此處地大物博,人杰地靈,但因為宣揚力度不夠,導致很多外地及本地人都不太清楚這個縣到底存在怎樣的紅色文化。
嘗試搜索金寨縣相關的公眾號,有金寨人、金寨論壇、文明金寨、和諧金寨、金寨民線等,但唯獨缺少一個將紅色文化作為專門分類的公眾號。筆者也嘗試過在幾億人登陸的抖音上搜查相關抖音號,發現了“金寨融媒”官方號,這是最近幾年縣級融媒體打造的關鍵一步,它固然以“講好金寨故事,展示老區風采”為目標,但截至目前只有6691個粉絲和7.8萬的點贊量,每個視頻就只有幾十個點贊量和評論,遠遠比不上一個網紅視頻的熱度,這足以說明金寨宣傳力度不足。
(二)紅色文化缺乏與當地旅游資源的結合
說到金寨就只想到天堂寨嗎?金寨就只有天堂寨嗎?天堂寨和紅色文化又有什么關系呢?這是繼上一個話題提出的疑問,充分說明了金寨縣紅色文化與當地旅游資源結合力度的不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年,金寨縣僅依靠光伏產業扶貧存在一定劣勢,例如必須保證每天充足的日照、后續維護需要大量的資金等。那么金寨縣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就應該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浪費。筆者通過線上咨詢方式采訪了一些高中同學(本縣),他們表示去過天堂寨,但不愿再去第二次。采訪部分大學同學(外縣),他們知道天堂寨,但對于紅色文化卻是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彼此的銜接和關系。就算是來天堂寨旅游的外地人士都在感嘆著好山好水好風景,卻唯獨缺乏對紅色文化的感悟。
(三)紅色物質文化損毀
根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結果顯示,目前金寨縣已經確定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點總數達288處,這些不可移動的革命文物主要包括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革命名人故居等。其中,屬于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南溪鎮大王廟的立夏節起義舊址;屬于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梅山鎮革命烈士陵園的紅軍廣場;屬于六安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果子園鄉的果子園烈士紀念塔;屬于金寨縣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果子園鄉的“八月桂花遍地開”誕生地舊址[2]。由于缺乏專業的人才隊伍和對紅色文化的重視不夠,金寨縣的一些革命物質遺址損毀嚴重。親臨現場可以看到列寧小學的舊址早已經破敗不堪,它在時代的前進中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有些地方甚至已經變成了危房。鄂豫皖區黨委會議舊址、鄂豫皖省委會議舊址等均存在年久失修的情況,在近幾年才紛紛進行修繕。
三、金寨縣紅色文化發展路徑
“互聯網+”時代,網絡的宣傳助力必不可少,紅色文化與特色旅游的結合應當成必然。針對以上問題和大多數地區發展經驗提出的相應建議和意見,堅持市場導向開拓創新才是關鍵。
(一)堅持市場導向,開發紅色文化創意產品
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年輕旅游者都會從旅游地帶回一些紀念品。金寨縣就應該利用這一勢頭做好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制作。這不是創新,也不是頭一家,而是符合大趨勢。在最近幾年的文博會展覽中,發現多地都利用當地特色文化來制作文創產品,書簽、文具袋、手提袋、甚至手機殼等產品均有出售,其一方便攜帶,其二蘊含著當地特色文化內涵,所以購買者居多。筆者一直珍藏從南京博物館帶回來的書簽,制作精美,小巧輕便,十分喜人。
將特色文化與當代潮流相結合是一條取勝之道。故宮淘寶目前粉絲數高達701萬,店鋪出售的產品主要分為故宮娃娃、首飾、手賬、盲盒、彩妝、陶瓷、香氛等。首先這些產品的包裝十分精美、花紋十分獨特,其次包裝盒上面都會印有“故宮”字樣,最后價格都很合理,分別為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其實最關鍵的是故宮本身就是一塊響亮的廣告招牌,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往往不用擔心真假問題,人們潛意識里就充滿信任。其實像這種文創產品還有很多,這也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一種表現,金寨縣完全可以打造出有自己文化特色的產品。
(二)打造“紅色旅游+綠色休閑”的新型旅游模式,開發紅色旅游娛樂項目
綜合來看,金寨紅色文化完全可以與該地旅游景區相結合來開發新型的旅游模式。首先,金寨擁有眾多著名景區且與紅色文化掛鉤,例如天堂寨、燕子河大峽谷和紅軍廣場等,這些都是當地人耳熟能詳的著名景點。其次,金寨縣一直以來都被冠有貧困縣的帽子,這頂帽子在近年來被慢慢摘掉,說明金寨縣的經濟在逐漸發展。但想要更好地發展就需要一個長久的經濟增長模式,而中國旅游業在改革開放40年以來,保持了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態勢,領各行業之先,有力地推動了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以說施行“紅色旅游+綠色休閑”的新型旅游模式可一舉兩得,是金寨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之路。同時,金寨縣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多多開發紅色旅游項目,例如穿紅軍服、唱《八月桂花遍地開》紅色歌曲、吃憶苦飯等。
(三)利用新媒體展示金寨紅色文化
筆者曾寫過一篇《文化產業創新中的科技作用機制研究》論文,主要論述文化產業與科技結合的重要性。傳播靠什么?“互聯網+”時代的各種媒體都是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渠道。上文也提到過,紅色文化專門的公眾號應該整理出來,作為家鄉人和外地人想了解金寨的的一個重要渠道。故宮博物院的VR展覽火了,只要在網上搜索點進,便可直接進入相關頁面,目前訪問量已經高達27.24萬。該頁面主要有四個按鍵,分別是場景選擇、場景分享、微信和地圖導航四塊兒。通過場景選擇你可以進入自己想去的地方,比如乾清宮、太和門、御花園等,還可以通過場景分享來表達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即使是疫情期間,人們也可足不出戶欣賞到故宮景象,身臨其境之感油然而生。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慶典中,涌現出一批新作品,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央視新聞多角度全景看盛典》H5產品,它們都采用了新的技術和生產方式。由此可見,充分運用新媒體可以助力金寨紅色文化更好發展。
四、紅色文化助力脫貧攻堅
2020年4月29日,安徽省包括金寨縣在內的31個貧困縣實現了全部脫貧摘帽,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金寨縣在脫貧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努力,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就業扶貧等十大工程均創下佳績。
筆者有幸作為脫貧攻堅第三方檢測人員于2018年12月中旬前往六安舒城和2020年11月中旬前往含山縣進行評估調查。調查發現,這些地方都著力于產業扶貧、健康扶貧、社保兜底扶貧等可行措施。但是在對含山縣非建檔立卡的一般農戶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致富措施很新穎,跟金寨縣有很大不同。第一,家家戶戶都會在過年前利用紅薯粉制作手工粉絲,通過村子里連接的電商銷售出去,為數不多的工作時間能賺十幾萬不等。第二,年輕勞動力出門務工,不同于進廠上工地,他們選擇在北京、重慶等城市賣小吃或開早餐店。通過走訪,發現村子里絕大多數小夫妻從事此類行業,村干部說是“人帶人”的緣故,年收入30萬到50萬不等。第三,年紀稍大一些的長輩在家開農家樂,由于人不多物價低等原因,一般每戶純收入5萬以上。
金寨縣旅游資源豐富,是一個富含紅色文化的大縣,在2020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穩定脫貧,后期也應該保持穩定發展。因此,利用其地區特色探索紅色文化旅游模式是長久發展之道。同時,將軍菜、金寨吊鍋和觀音豆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借此機會走出大別山,進而走向全世界。總之,“因地制宜”是制定金寨縣發展規劃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張貝.安徽金寨紅色文化建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田樂,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農村發展方向碩士研究生。
王晴,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農村發展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