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生
3月,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一席話刷屏了!
唐校長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委員通道”接受采訪,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振聾發聵。他表示,今天孩子的全面素質就是國家未來的整體實力,也是我們社會的幸福程度。在我看來,讓幼兒園的孩子養成整理東西的習慣,遠比早識字重要。
我非常贊同唐校長的觀點。幼兒整理東西并不難,但養成習慣絕非易事。相比早識字,養成一種生活的好習慣更重要。因為知識不是教育的全部,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每一名教師不僅注重“教書”,更注重“育人”!
由此我不禁想起一個經典故事——
197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聚會。有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兒園。”
記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數家珍地說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幼兒園的教育為什么會讓大科學家銘記于心?因為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學做人,這些看似簡單的好習慣,正是這些科學家一生成就的根基和前提。
當今社會,知識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知識的價值也被越“炒”越高。“學知識”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學做人”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似乎是件無足輕重的事。其實不然。對于如今的孩子們來說,成為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好人,一個優雅的人,一個陽光向上、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雖然我們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作為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應更新自我,與時代同行。除了教知識,我們要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生學做人——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使人性向善,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開闊胸襟,喚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運動,在運動中學會拼搏,養成以運動為娛樂的習慣,強健體魄,砥礪意志,讓健康筑夢未來;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愛上讀書,自覺以書為友,快樂讀書,博覽群書,開闊自己的眼界,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有效思考,大膽地讓學生提出他們的問題和疑惑;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不斷提升學生自律能力,讓他們能自己科學地管理好自己,進而乘著“自律之舟”駛向成功的彼岸;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贊美,學會寬容,學會同情;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直,學會真誠,學會快樂;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學會堅強,學會承擔;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善對自然,善對世界,善對人生;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明辨是非,駛準人生航向……
時代在新,我們在行!立德樹人,培根鑄魂,我們教師要做新時代學生的引路人,希望與幸福的播種人。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