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銀川市生產力促進中心 寧夏 銀川750000)
科技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1],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是最具活力、最具潛力、最具成長性的創新群體[3],直接影響著我國國家戰略的實施[4]。近年來銀川市積極響應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構建創新生態體系,主動探索科技型企業培育路徑措施,培育成效明顯。
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先后出臺了市科技型小微企業、市小巨人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形成“市科技型小微企業——市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并同時使用“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體系,雙軌并行,培育了一批發展潛力好的科技型企業。
2015年至今,在自治區科技創新政策的基礎上,借鑒黑龍江省[5]、開封市[6]、湖北省[7]、貴州省[8]等省市區的經驗,先后出臺了科技創新券、科技創新發展投資基金、科技創新引導基金、科技研究與發展基金等管理辦法,聯合科技廳打造“寧科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撬動金融機構給予銀川市轄區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授信貸款。在2017年印發科技金融試點實施方案、“科技強市”戰略實施意見,2019年印發了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意見,涵蓋鼓勵與扶持培育載創建體、技術改造與研發、建設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創建自主品牌、創新商業模式、建設創新人才隊伍、對接外部優勢科技資源、上市等方面內容。發揮區市政策疊加優勢,形成具有銀川特色較為完善的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政策扶持體系。
進一步加大對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等孵化載體的指導和培育,搶抓“科技支寧”東西部合作機遇,主動對接科技強省(市)、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優勢資源,實施借力創新和協同創新,搭建了發達地區與銀川科技成果落地“空中走廊”,實現科技成果離岸孵化、項目銀川轉化,推動源頭創新。
截至2020年,全市有國家級星創天地10家,國家級眾創空間9家,自治區級眾創空間28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2家;建成離岸孵化器7家,飛地育成平臺3家,形成“本地孵化+離岸孵化+飛地育成”雙創三通道格局,有效地培育了初創企業和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成長。
以國家、自治區科技創新戰略為指引,切實有效地鼓勵和引導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注重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社會發展氛圍。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建立科技創新指導員機制,深入企業精準解讀政策和相關規定,開展如“科技服務進百企”“企業服務行”等系列活動,使企業了解適合自身發展現狀的科技創新政策,幫助培訓科技創新專員,輔助用好政策紅利助力企業技術研發工作,增加企業科技含量;充分宣傳展示科技型企業在各縣市區、園區、經開區發展中的優勢和作用,強化企業對高新科技的認識,發揮科技型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促使其他企業主動地參與到科技創活動中。
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工作開始較早,而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和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認定工作2017年才啟動。由表1可知,銀川市科技型企業入庫的數量近幾年穩步增長,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增長率穩定在47%、24%、39%、25%左右,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擁有科技型企業1045家。

表1 2012-2017市科技型企業的數量統計表
創新財政投入方式,設立“銀科創券+銀研發貸+寧科貸”貫穿企業科技創新全周期的金融服務,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研發、成果轉化或產業化,持續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和科技創新成本,不斷增強政策扶持效應。截至2020年底,科技創新券設立三年多的時間,我市企業累計使用創新券訂立研究開發、技術轉移、科技人才引進、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創新服務合同844萬,為企業對付補貼金額為415萬元。2015至2020年,銀川市39家企業成功獲寧科貸,累計發放貸款127家次,累計發放貸款約4億元,帶動項目累計新增銷售收入7億多,項目累計新增產值合計5億元多,項目累計新增利稅約1.2億,金融資金撬動作用顯著。
近幾年,銀川市逐步形成了科技型企業培育市縣(區、市)兩級聯動考核機制,逐層壓實培育責任,分解指標任務。根據市縣(區、市)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特點等,由市科技局牽頭,縣(區、市)科技主管部門共同推進,公益性服務機構參與服務,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為最終目標,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在縣(區、市)工作中的比重,促使技型企業培育成為了各縣(區、市)科技工作的重點。
在銀川市層面,制定了科技創新指導員制度,培養了生產力促進中心一批公益性的科技服務人才,積極引導以科技中介為主體的社會力量參與科技型企業培育,提供知識產權挖掘申報、科技項目謀劃申報、科技創新人員技能提升、科技型企業認定等方面服務,并規范管理我市42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不斷強化市縣(區、市)兩級科技型企業培育力量。
科技企業發展對資金需求非常強烈,我市制定了系列科技創新惠企政策,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財力限制,經常添加一些補充規定或者限制條件,甚至有些政策流于形式,如研發后補助限定為模以工業企業,市級科技項目政策調整后,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有限,很難享受到項目資金支持,寧科貸損貸后一直未注入補償資金,無法新增寧科貸,只能滿足原貸企業的續貸等,最終導致真正需要資金的中小型科技企業能夠享受到的政策有限。
市小微企業、市小巨人企業、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自治區、銀川市兩級均沒有獎勵資金,區科技小巨人首次認定區級獎勵40萬元、市級獎勵30萬元,高新技術企業銀川市獎勵50萬,自治區獎勵30-80萬元,科技型企業申報首次認定獎勵標準相對較少,復審再認定均沒有獎勵,影響了企業申報和再認定的積極性;縣(區、市)科技主管部門和下屬單位作為主要的基層服務人員,人力資源有限,還承接著政府工作任務,完成科技型企業培育指標沒有激勵制度,故大部分一對一服務處于被動服務模式。
雙軌制培育梯次,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銀川市科技型企業的發展,但在梯隊企業規模的劃分上,市科技型企業以主營業務收入劃分,區科技型企業以銷售收入劃分,市小巨人企業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指標遠高于區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年度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梯隊層次劃分指標不統一,中間缺乏梯度劃分,甚至知識產權等部分指標市級高于自治區級,且指標設置均采用“門檻制”,未能考慮到不同行業實際情況,難以對企業進行綜合排位。
市級科技型企業和自治區級科技型企業入駐相應平臺開展備案,兩級平臺未打通連接,不能實現數據信息互通共享,雖然各級科技主管部門或其下屬單位經常開展集中的科技創新政策宣講、申報認定等科技專項服務,但符合企業實際條件和成長規律的科技創新政策講解、市場開拓、財稅服務、投融資、創新體系建設、申報認定輔導等一對一的更深層次的連貫性個性化輔導略顯不足。
我市科技型企業培育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培育的辦法不夠多、企業的覆蓋面還不夠廣。建議開展科技型企業成長梯隊再支持,進一步強化科技政策供給;組建銀川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發展領導小組,建立統籌推進工作機制,定期研究解決財政資金的落實問題;借鑒貴州省的做法[9],進一步修訂遴選指標體系,重構以市科技小微企業、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市小巨人企業、區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為基礎的六級科技型企業成長梯隊;完善科技創新網格員機制,建立基層工作人員科技獎勵制度;針對企業梯次,聚焦企業需求,借鑒上海經驗對企業進行分類指導、跟蹤培植[10],突出培育過程中的個性化服務,打好公益性服務機構和市場服務機構組合拳,助推優質梯隊企業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