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調研時專程來到汶川縣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敬獻花籃,并三鞠躬。他叮囑一定要把地震遺址保護好,使其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遭受的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新時代,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弘揚好抗震救災精神,是時代的客觀要求,不僅能夠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寶貴經驗,而且有助于豐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有助于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流傳青史、永放光芒。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劇烈動搖,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發生在這塊平靜的土地上。這場歷史上罕見的大災難奪去了數萬人的生命,摧毀了這里曾經美好的家園,山河哭泣、草木嗚咽。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黨中央、國務院組織開展了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災群眾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始終堅持把搶救人的生命擺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線希望就盡百倍努力。在萬眾一心的努力下,84017名群眾被從廢墟中搶救出來,149萬名被困群眾得到解救,430多萬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其中1萬多名重傷員被迅速轉送到全國20個省、區、市的375家醫院。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安置受災群眾的生活,1510萬名緊急轉移安置的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萬名災區困難群眾得到救助,中小學校在新學期開始前全面復課開學,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切實做到了讓災區人民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住處、有病能及時得到醫治。同時,全力搶修交通、電力、通信、廣電、水利、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全力抓好災區生產恢復工作。伴隨著各項恢復重建工作的全面推進,災區人民在全國各族人民的深切關懷下勇敢地走向新生活。在災害面前,中國人民以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團結一致的強大力量、可歌可泣的偉大壯舉,書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新的壯麗詩篇。
正是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斗爭中,中國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大力培育和弘揚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抗震救災精神體現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互助精神。互助是人類得以生生不息和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和諧程度的重要標桿,在困難時期,這種精神更是人們共克時艱不可或缺的條件。地震發生后,無論是災區還是非災區,甚至是港、澳、臺和海外華人聚集地,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人人都心系災情,把災區同胞的苦難當成自己的苦難,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以各種行動方式付出真情和愛心,充分展現了患難與共、樂善互助的精神。這種患難與共、樂善互助的精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綿竹市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的女教師瞿萬容在地震來臨時用后背擋住垮塌的水泥板,她去世的時候,懷里還抱著一個孩子;為了救人,志愿者排著長長的隊伍,爭相獻血;的哥的姐們自發組織去災區免費、熱情地運送傷員;雙腿不能行走的殘障者,堅定而又執著地“走”到捐款箱前,掏出皺巴巴的錢投入募捐箱。這一切都讓人唏噓不已、倍受鼓舞。第二,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互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消息傳出后,全國各省市區的地方政府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盡自己所能地為災區提供幫助。各地區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緊急派出大批搶險、醫療衛生、通信搶修等隊伍全力參與搜救被困群眾、救助傷員、防控疫情、搶修基礎設施等工作,同時向災區運送大批救災物資,礦泉水、方便面、奶粉、餅干、帳篷、活動板房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災區。許多地區還不計代價、不講條件地與災區形成了“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固定對口支援方式,這些幫助和支援為災區渡過難關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和精神鼓勵。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就是要把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轉化為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面對強震,舉國上下同汶川人民在一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56個民族血脈相通,凝結成患難與共、堅不可摧的命運共同體,彰顯了我們黨具有的強大號召力和向心力,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濟、團結一心的國家力量和民族氣蘊。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和衷共濟、團結奮斗,我們的事業就會不斷興旺發達,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繁榮富強。
抗震救災精神體現為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汶川地震對中華民族是一次嚴峻考驗和挑戰,它震級高、烈度強、波及范圍廣、受災面積大、次生災害多,這些困難沒有堅強的決心和頑強的毅力是無法克服的。在考驗和挑戰面前,黨中央、國務院沉著冷靜、科學應對,全國人民頑強拼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贏得了世人的稱贊。在災區,倒塌的幼兒園廢墟里,幸存的孩子們用歌聲相互鼓勵,對抗饑餓與疼痛,堅強地與死神做斗爭;救災帳篷里,學生借著微弱的燈光專注地讀書;災區的黨員干部和群眾,在遭受災難的沉重打擊后,不等不靠,不悲觀、不埋怨,展開了自救互救,許多人強忍失去親人的悲痛,剛從廢墟里被解救出來,來不及擦去眼中的淚水、拭去身上的灰塵,就投入到搶險救人的行列;處于救災一線的廣大官兵們,夜以繼日地在搶救現場連續救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真實寫照。
抗震救災精神體現為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人本精神。人本精神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為本位,尊重人的價值,關注人的生存,重視人的發展。這種人本精神在抗震救災中主要體現在:第一,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希望,一切為了救人,一切為生命讓道,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干警和民兵預備役部隊迅速集結,奔赴災區;醫療衛生各類救援人員和志愿者日夜兼程,趕赴災區,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生死大營救,救援部隊突破禁區強行空降,不顧危險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廢墟救人,不斷地創造著奇跡。第二,崇敬逝去的生命。2008年5月19日到21日,中國為大地震中逝去的同胞舉行國哀,舉國祭奠。第三,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在集中力量搶救被掩埋人員、搶救生還者的同時,還想盡辦法組織人力物力對傷員進行治療和安撫,重災區400多萬無家可歸災民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有條不紊,處于災區的其他受災群眾也得到妥善安置,無論是人員的疏散、食品和生活補貼的發放還是信息的發布,都充滿了人文關懷,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
抗震救災精神是堅持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抗震救災斗爭的勝利,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累的強大物質基礎,展示了我們黨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展示了黨和人民群眾休戚與共所釋放的巨大力量,使我們更加堅定了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抗震救災斗爭的勝利啟示我們: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離開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黨同志的群策群力,離開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離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是難以繼續推進的。因此,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豪邁氣概,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寶貴精神,是我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強大精神動力。
抗震救災精神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動力。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抗震救災精神的重要內涵,是抗震救災斗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重要原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也是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和重要體現。促進社會和諧,需要我們繼續弘揚這一寶貴精神,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抗震救災精神是化解各種風險的強大動力。堅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而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給我們提供了信心之源。首先,抗震救災斗爭所彰顯的黨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我們戰勝危機、應對各種風險的強大政治優勢。我們堅信,只要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堅定信心、迎難而上,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化解不了的風險。其次,抗震救災精神所彰顯的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精神,是我們戰勝危機、應對風險的重要法寶。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周密部署、扎實工作,就一定能促進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多難興邦、憂患礪黨。偉大的抗震救災斗爭錘煉和升華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將激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明天。一個在災難中傲然挺立的國家,必然是一個擁有偉大精神的國家;一個懂得弘揚偉大精神的民族,必定會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撰稿:柳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