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明
摘要: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下,微媒體、微內容、微傳播、微應用、微社群等新事物的出現與迅猛發展,使廉潔教育開放性、情景性、生活性、自主性、潛隱性等特質的實現成為可能。依照心理認知視角下廉潔教育作用機理的證成邏輯,提升廉潔教育效能應當從教育載體和范式的選擇、教育內容的擇取與轉譯、傳播方式的轉向與拓展等方面入手,通過培育“微組織”,打造“微平臺”,烹好“微內容”,融入“微社群”,引領“微生活”,優化分層分類施教機制,讓廉潔教育的價值觀念得到全方位宣傳、深層次傳播、多角度滲透,從而構建和強化防腐反腐的思想防線,切實通過廉潔文化的滋養生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自覺。
關鍵詞:全媒體;廉潔教育;效能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6-0010-04
隨著網絡數字技術的快速裂變式發展,越來越多的事物借助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APP)等新興媒體,疊加與嵌套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等技術,開啟了以網絡媒介傳播活動日?;癁樘卣鞯娜襟w時代。高效、實時、互動的全媒體時代不但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而且讓受眾的接受心理和行為方式發生著革命性變化。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過程中提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的要求。2020年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黨性覺悟,夯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思想根基”“深刻把握黨風廉政建設規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下,基于全媒體時代的理論宣傳、新聞報道、輿情研判,對于推進廉潔教育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如何利用好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相關應用,深入挖掘其中豐富的精神文化特質,讓廉潔教育獲得更加受人歡迎和內在尊重的文化氣質,以“潤物無聲”的形式讓廉潔文化成為全社會的精神引領和行為規范,以“文化自覺”的效果達成“不想腐”的價值引導與德行塑造主張,是新形勢下構建廉潔教育信息傳播體系、提升廉潔教育效能的重要課題。
一、全媒體時代廉潔教育效能提升的契機
以“微媒體”為表征與標志的全媒體時代為廉潔教育提供了效能提升的契機,具體表現在與“微”直接相關的微媒體、微內容、微傳播、微應用、微社群等新事物的出現與迅猛發展,使廉潔教育開放性、情景性、生活性、自主性、潛隱性等特質的實現成為可能。
1.微媒體:發揮傳播終端的互聯功能融通教育資源,利用跨時空的技術優勢為廉潔教育創生開放性的教育場域
“微時代”環境下,形態各異的微媒體發揮著“去科層化”的功能,打破了廉潔教育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通過無“微”不至、無“微”不能、無“微”不通的特性推進各種廉潔教育資源的交匯融合,擴展了教育活動的時空界限,為廉潔教育在社會生活的廣闊時空范圍內“全天候”進行創造了條件。微媒體創生的多向教育空間與維度,有利于充分調動受眾的情感、意識、態度等非智力性因素,讓受眾在開放性的教育場域浸潤中,在內心世界建立起與主流價值觀相統一的非功利性精神呼應。
2.微內容:通過虛擬形式凝聚鮮活的文化教育要素,利用多維的感官體驗為廉潔教育營造浸潤式的文化情境
所謂微內容,即利用新媒體技術生產的具有強大話語力量和豐富價值表達的傳播產品,其相較于“科層化”廉潔教育的大制作,其優勢在于對理論文本進行大眾化“轉譯”[1],把理論性強的價值觀念轉化為易于受眾接受的話語形式,實現抽象的“大義”與“微民”的接受心理相契合。微內容往往集文字、圖像、音頻、視頻于一身,善于從人性化、趣味化和闡釋性的視角營建訓育受眾德行的文化情景,使受眾在多維的感官體驗中獲得情感態度的共鳴,進而在文化熏染、文化感知和文化滲透作用下,在無知無覺的過程中把社會準則和價值規范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質。
3.微傳播:發揮行為文化的同化功能激活受眾主體意識,利用交往實踐為廉潔教育提供價值傳遞和內化的利器
廉潔教育強調廉潔意識、反腐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主張通過交往實踐,喚醒受眾的主體性。而“微時代”環境下,去中心化的多級裂變式微傳播模式呈現出“人人為發布者,人人為接收者”的基本特征,其彰顯的主體全員性和客體自主性激發著受眾的主體意識,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受眾“自主選擇、自主表達、自發接受”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微傳播通過充分發揮行為文化的濡化與同化功能,將價值主旨和道德要求轉化為受眾內在的心理常態和實踐自覺,是廉潔教育調動受眾智力情感的內隱運作力,是實現價值傳遞和內化的利器。
4.微應用:通過求新體驗的滿足規避受眾心理抵抗機制,利用實踐形態的創新為廉潔教育提供潛隱依附的載體
微應用作為專門針對微媒體硬終端開發的軟件(APP程序等),具備學習、娛樂、服務等多種復合功能,其整合媒介的強大能力以及極強的包容性和延展性為廉潔教育提供了可資滲透依附的多樣化載體。此外,品目繁多的微應用為了吸引用戶需求,不斷推陳出新,花樣百出,這種常變常新,變幻多樣的方式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激發受眾的興趣,規避受眾的心理抵抗機制,誘導其進入教育者想要的氛圍中,易于實現廉潔教育依托多種載體寓教于無知無覺之中的目標。
5.微社群:發揮虛擬空間的社群功能豐富受眾的經驗系統,利用交互情景為廉潔教育打造心智訓育的生活世界
在Web3.0環境下,“微用戶”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和其它特征實現個體的聚合,形成小眾化的圈子及社群,創生出平行于現實生活軌道的虛擬生活空間,為廉潔教育植根于社會生活實踐開展教育提供了土壤。微社群中,廉潔教育便于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開展具有明確問題指向的教育工作,易于把“大道理”與“小事情”有機結合起來,在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同時態中開展應然與實然辯證統一的教育。這種回歸生活世界的氛圍營造,有助于施教者與受眾之間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雙向關系,有助于消解話語權利自閉和對抗[2],增進廉潔教育信息的交流與傳播, 有助于受眾在實踐參與中深化對教育內容的認識與感悟,實現情、理、行的統一。
二、全媒體時代廉潔教育的創新思維轉換
正確的思維方式是人產生正確行為結果的重要因素。全媒體時代,廉潔教育需要我們從思維方式轉換的角度創新教育策略,謀求正確發展的思維向度和邏輯起點。
1.嵌入與疏離:讓顯性主導和隱性多樣相得益彰
廉潔教育作為一個體現價值觀傳遞和升華要求的文化傳承與創新過程,內在蘊含著多個復雜的心理認知環節,其并不會因為受教育者意識到教育者規勸的正確性而欣然接受其教導,更不會因為教育者重復多次的規勸就能養成道德行為習慣,教育載體和范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效果。顯性廉潔教育與隱性廉潔教育,作為廉潔教育正式和非正式文化傳遞的兩種實踐范式,二者各具特色,皆有所長。廉潔教育積極效果的達成,有賴于二者的相輔相成。在設計隱性廉潔教育路徑時,要借助全媒體的各種優勢將顯性教育明確的目標引導功能進行日常嵌入,以防止不同的受教育者因為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同樣的活動產生出截然相反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由此削弱其教育目的實現的現象發生。在策劃顯性廉潔教育活動時,要努力強化自身的文化意識,要著力提升對廉潔教育這一文化現象的能動認識,自覺加強對廉潔文化內涵的把握和研究,自覺強化對廉潔文化底蘊的理解和追求,自覺運用廉潔文化方法開展廉潔教育活動,把簡單灌輸的傾向從教育過程中疏離,讓受教育者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政治立場、人生境界在陶醉、愉悅、亢奮和感動等愉快的情緒中得到塑造,切實提高廉潔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要努力把顯性廉潔教育和隱性廉潔教育有機整合起來,使其互為補充,互為轉化,互為滲透,從而更好地拓展教育空間,開辟教育渠道,增強教育效果,探索出適合我國廉潔教育工作的新路徑。
2.感性與理性:讓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相輔相成
廉潔教育是多形式感化、深層次教化的活動,而非理智知識和認知的簡單堆砌,它需要借助直覺、體驗、感悟等方式來催動暗示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選擇和自主選擇與建構等一系列復雜的心理與文化反應機制的運行。廉潔教育過程中,倘若價值引導不能夠獲得個體經驗的認同,或絲毫激活不了個體經驗的積淀,那么上述提及的機制就不能發揮作用,勢必影響廉潔實踐的效果和質量。所以,廉潔教育的內容除了涵蓋諸多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的價值規范之外,還必須涵蓋受教育者在道德意蘊及精神境界方面的體驗與感悟,兩部分的有機統一才能體現廉潔教育內容的完整性。在廉潔教育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竭力促成廉潔實踐步入生活世界,讓書本世界那種依憑概念原理與規律范疇構筑起來的相對機械、刻板與僵化的教育氛圍得以消解,從而在生活的實踐中去引導受眾發展價值理性與感悟,進而在經驗系統反思性選擇的基礎上實現內在價值的回歸與重建;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提防生活世界中廉潔教育環境的不可控性對教育效果造成的影響,要充分發揮書本世界通過科學系統的思想宣傳,在啟發和引導受眾方面的正向干預作用,以避免受眾在體驗中滑入價值虛無主義的泥沼。書本世界授人以系統的廉潔知識,它不僅擴大和加深了受眾對客觀事實的了解,讓廉潔認識結構得到全面完善的搭建,而且會讓受眾在思維慣性的帶動下,自覺地以廉潔知識為材料,在自身的道德潛意識中構筑起抵御不良行為及思潮的藩籬。廉潔教育唯有將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有機統一,才能讓二者共同發揮作用于受眾無意識和有意識心理活動的教育影響,才能讓受眾真正明白道理、養成品質、化為德行。
3.規訓與對話:讓“授-受”方式和“平等建構”方式交相呼應
廉潔教育作為促進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范個體內化的教育活動,其終極歸宿在于發展受教育者的廉潔辨識能力,以解決自身在德性社會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一道德智慧培植的過程是以平等交互為基礎、以自主體驗為特征、以問題為核心,在教育主體的引導下,通過彼此之間進行對話交往的習得過程。其最明顯的特征表現為,在廉潔教育過程中遵循和堅持主體間性的規律和原則,通過學思結合的教育方式促進個人主體意識的形成,進而達成受眾主體性與施教者主導性的統一。在廉潔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摒棄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權力或權威,無視受教育者理解與否,不允許受教育者選擇和懷疑,迫使受教育者接受道德教育內容的做法,而要借助“對話”這種在平等基礎上相互作用的形式,通過相互傾聽和富于寬容精神的討論,促使受教育者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其存在的意義。如此,才能煥發主流道德價值體系本來具有的吸引千百萬人心靈的魅力,從而增強廉潔教育的感染力、滲透力與實效性;另一方面,廉潔教育工作者要明確“對話交往”中價值澄清的過程是以社會價值觀為取向的,要澄清的價值是有限制范圍的價值。不但要充分把握價值選擇的范圍和不能選擇的界限,而且要敢于在價值澄清過程中堅持應有的正向價值標準,從而避免落入廉潔教育無價值取向的窠臼。唯有讓“授-受”方式和“平等建構”方式交相呼應,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構建基于心靈交往的德育過程,從而讓受教育者在彌散著平等性、開放性、理解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的氛圍中養成美好的廉潔德行。
三、全媒體時代廉潔教育的優化路徑選擇
全媒體時代,發展與現代傳播方式相協調的廉潔教育,需要充分考慮新的契機、新的視閾與新的借鏡,在總結和發揮原有方法優勢的同時探討更具個性化的教育路徑。
1.培育“微組織”,打造“微平臺”
變革傳統組織形式,培育“微組織”,是提升廉潔教育效能的重要一環。為此,要主動融入“微社群”,把廉潔教育嵌入和移植到受眾喜愛的新媒體平臺中去,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微型化組織,有效建設和拓展社交化、個性化、全媒體化的網絡傳播渠道,實現對受眾的立體式、無縫隙的吸引和凝聚,徹底打通與“微民”連接的“最后一公里”。此外,要進一步拓寬渠道,要充分挖掘Web3.0提供的個性化傳播方式、交互式表達方式、社會化聯合方式、便攜式體驗方式、高密度媒體方式等有力技術支撐,打造暢通的交互渠道與平臺,使主流價值觀通過“微平臺”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引導受眾在問答、對話和交流中捕捉到各種網絡文化產品散發的道德光芒,從而激發其內生的“不想腐”的欲求,進而實現廉潔品格的成長和發展。
2.善用“微媒體”,烹好“微內容”
“微媒體”以精準短小的“微內容”為傳播對象,在傳播上以扁平化、流動性、社交化、跨平臺、移動化、瞬時性的微傳播為基本特征[3],因此廉潔教育在“微內容”的規劃與設計上,要立足小微,貼近生活,要善于通過小人物、小現象、小事件,有啟發、有思考地解構宏大的教育內容,帶動受眾主動關注和反思生命成長過程中的道德境界,彰顯主體道德實踐的魅力、人性的光輝和人生價值的肯定,從而培養受眾健康積極的生命氣質和良好的道德品質[4]。此外,“微內容”需要形式多樣,要在不經意間滲透一絲人文的關懷,一句善意的忠告,一種心靈的溝通,一個溫馨的提醒,一習行為的示范,以多樣的微表達,激發受眾的選擇欲望,從而讓受眾在關注與反思中充分感受到社會需要與廉潔修養及自身價值實現之間的關系。
3.融入“微社群”,引領“微生活”
“微社群”作為虛擬的育人空間,凸顯“微民”的參與主體,折射著個體自身和群體的價值選擇與精神特質,是廉潔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必爭之地。融入“微社群”,意味著教育者將通過與受教育者之間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生活旨趣的交往互動,無聲無息且無形地將文化意旨、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內化成個體行為的動力和靈魂,演變成心理的常勢和實踐的定規。廉潔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主動融入“微社群”,做受眾的粉絲,以“微應用”的“關注”“評論”“轉發”功能作為網絡觸手,感知受眾群體的思想風向,傾聽受眾的心聲,體察受眾日常生活需求,因勢利導,而且要精心設計好引領“微生活”的“微活動”,要巧妙地把價值主旨和道德要求凝結與滲透在網絡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之中,引導受眾將“網絡自我”與“現實自我”有機整合為同一個“自我”,成為順應時代的健全道德人。
參考文獻:
[1]韓建力,王立峰.新時代廉政文化大眾化傳播的現實困境與優化策略[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25.
[2]李禮.構建全媒體時代宣傳思想工作新格局探賾[J].思想理論教育,2020(2):101.
[3]杜建華.“微”時代:表現、特征及傳統媒體的著力點——以紙媒體為例[J].新聞大學,2015(2):61.
[4]季海菊.長尾理論視角下的微德育開發[J].學海,2014(6):209.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