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劉傳俊
摘 要:接受美學中所提出的“期待視野”對于當代中國影視作品的創作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國慶檔上映的動畫電影《姜子牙》遭遇了口碑兩極分化的狀況,相比于好評如潮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內容制作的“不走心”難以達到受眾的心理預期。本文將從“期待視野”的角度出發,尋找《姜子牙》口碑崩塌的原因,分析國產動畫電影面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找尋國產動畫電影的出路,以期為國產動畫電影的長久發展產生助力。
關鍵詞:國產動畫電影;“期待視野”;發展困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6-0092-04
一、姜子牙內容及口碑概況
《姜子牙》于2020年 10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講述的是昆侖弟子姜子牙率眾神討伐昏庸無能的紂王,戰勝九尾狐妖,并取得了封神大戰的勝利。在即將被封為眾神之長的時刻,他卻因一時過失使得九尾狐逃脫,引發昆侖大亂。從此姜子牙被貶北海,法力盡失,遭世人謾罵。為重回昆侖,姜子牙踏上旅途,在戰后的廢墟上,他發現了當年的真相,并從此找回自我的故事。
自上映以來,電影《姜子牙》就面臨口碑兩極分化的局面,在動畫電影《哪吒之神魔降世》彩蛋的吸引下,國慶檔期間,《姜子牙》票房接近14億,位居票房榜第二。從數據上看,似乎狀態良好,但事實上,電影《姜子牙》在豆瓣的評分僅有7.1分,口碑評價上也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反觀同樣是國產動畫電影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僅票房突破50億,居電影票房內地排行榜第二名,而且豆瓣評分高達8.6分,其中幾乎一半觀眾給出了滿分,除此之外,影片還得到了官方認可, 央視新聞、中紀委、共青團中央等權威媒體也稱贊該影片為“國漫之光”,并作為中國內地代表參選第92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這一偌大的差距反映出了國產電影制作水平的層次不齊。不可否認,《姜子牙》的動畫特效相比以往動畫電影具有明顯提升,但在劇情的發展及內容主旨的表達上,影片呈現出邏輯混亂、思維不清的態勢,不少觀眾表示“看不懂”“劇情發展的莫名其妙”“搞不清電影究竟想要表達什么”,觀眾觀感效應不佳。
二、基于“期待視野”視角分析《姜子牙》口碑崩裂的原因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它是由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來的。對于一部文學作品而言,它的第一讀者的直觀要求和期待心理是多樣的,可能是滿足、超越、反駁或者是失望。基于這種審美目的,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和“期待視野”以及這種視野的變化有關[1]。期待視野包括三個層次:文體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對于接受者來說,“期待視野”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在每一次新的藝術鑒賞和實踐活動的背后,都有著原有“期待視野”的限制,同時 “期待視野”也會被修正拓展來為接受者提供新的審美經驗。
簡單來說,“期待視野”就是指讀者在閱讀一部作品時所形成的思維固定框架,而這種形成是基于文學閱讀經驗的。在閱讀活動中, 與接受者的期待視野對應的是接受對象的客觀化, 接受者在鑒賞某個藝術作品時,會根據自己的閱讀審美經驗等對其進行心理上的預估與期待[2]。這時,當與一個客觀標準相符合時,接受者就能夠認同, 而這里的客觀標準, 就是期待視野[3]。
因此,在文藝創作中,創作者需要關注受眾的“期待視野”,尋得“心理舒適區”,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這也就是說,要知道受眾想看什么,受眾希望得到什么,創作者要在這種“期待視野”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給予。創作者要通過作品與受眾產生對話關系,使藝術活動成為主動的審美消費。
(一)角色未能突破“期待視野”
對于電影《姜子牙》,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前期鋪墊和吸引,觀眾對于《姜子牙》的期待感會明顯提高,并且也一定會對二者進行比較。相比于哪吒本身人物的轉變,姜子牙的人物形象自始至終是循規蹈矩,完美無瑕,沒有太大的突破,就算是為了正義找回自我的后期,打破“天梯”的劇情也沒有呈現出姜子牙反叛的心理。他一直都是為了大義而活,人物前后對比不強烈,比起哪吒外表的“黑化”和內心“可愛善良”的反差形象,姜子牙人物情緒變化表現得過于平淡。 “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神界大義很難讓受眾產生共鳴,毫無疑問,姜子牙的思想境界是值得敬佩的,但也正是因為這完美到無懈可擊的出廠設置使他與受眾沒有切合點,達不到受眾的心理滿足感,引發受眾的共鳴感,那自然進不入受眾的“心理舒適區”。
影片里最符合受眾“期待視野”的是最后的彩蛋,很多觀眾表示這是影片最大的亮點,因為姜子牙不再是那個“完美男人”了,他有強迫癥,這個小缺點不影響他拯救世界,但這個小反轉讓人喜歡,“普通化”的姜子牙反而更能引起大眾共鳴,這種形象的構建也是與哪吒相一致的。
(二)內容未達心理預期
從劇情和人物立意上看,影片開篇姜子牙垂釣,那么他到底在等誰?到底在等什么?故事沒有說清楚,反而將故事復雜化;姜子牙在蘇妲己記憶中的熟悉感是為何而來?在大戰中,一個可以在師尊面前保留元神、迷惑眾神的九尾狐,到底是怎么被姜子牙戰勝的?劇情發展的有些莫名其妙;甚至最后升華主旨階段毀壞“天梯”的神力也沒有說清楚到底從何而來。在人物推動方面也有些多余,封神后紂王的作用到底是什么,難道僅僅只是為了推動“四不像”的死亡?總的來說,影片在劇情和人物的作用上存在多處邏輯錯誤和解釋不通的混亂,這種劇情層面的錯誤使得受眾在觀影時已經從主動的審美消費變成被動的接受,這是導致《姜子牙》口碑崩壞的直接原因。
在宣傳上,前期的影片宣傳包括預告片過度營銷的是電影特效以及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關聯,而其本身內容的宣傳很少,前期轉移了大眾的注意力,那么當電影上映時,重新審視影片內容的受眾就會發現劇情的漏洞和不完善,吸引大眾關注的哪吒卻只在影片彩蛋中出現,這種“欺騙”行為會極大地降低了受眾的觀感,前期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捆綁營銷是《姜子牙》首日票房超高的原因,而內容質量不能符合受眾的心理預期,則是它后期票房持續下降的原因。
(三)未能契合受眾的意蘊期待
文學作品需要有深刻的審美意蘊,傳遞創作思想和價值觀,幫助受眾延伸想象空間。在美學上,情與景、意與境的交融是意境的來源與內涵,而這種主觀與客觀的完美統一不僅是文學作品所需要的,也是國產動畫所特有的創作手段。但反觀《姜子牙》的主題表達,導演想向觀眾展示的是姜子牙的內心,是他內心矛盾的情緒,這種沉重的設定是“陰”的,但事實上電影呈現過多的卻是超燃的打戲和動畫特效,這卻是“陽”的,當然,《姜子牙》的動畫效果和場景特效無疑是絕美的,但這種“陰”“陽”的違背使得電影過度追求視覺藝術效果,卻忽視了直擊受眾內心的意境感受,難以讓電影主題得到凸顯和升華,也會導致電影娛樂性不足的同時思想寓意又不得要領,中心要義的不明確是本質原因。
三、國產動畫電影的困境
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行業迅猛發展,涌現出了多部優秀作品,票房效益可觀。但就整體而言,國產動畫電影市場份額相比進口動畫電影占比少,規模小。同時,國產動畫作品的質量層次不齊,口碑聲音忽好忽壞,票房和口碑不一致的現象時常存在。這是互聯網新環境刺激下所不可避免的,國產動畫電影面臨著困境,筆者認為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 “內容至上”的觀念淡薄
從動畫電影《姜子牙》可以看出,在特效和后期制作上,國產動畫電影具有很大的突破,相較而言,劇情內容上的投入度不夠高,故事細節處理上不夠用心。因而,如果過度追求視覺特效而忽略了對世界架構和故事的講述[4],影片也難以成功。與日本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相比,除了感受其動畫場景外,受眾更多的從中感受到的是與人相關的對人性的剖析,這種成長的寓意發人深思,劇情則淺入深,循序漸進,受眾在理解劇情的同時又不斷在增強“代入感”,產生共鳴性,這是受眾對于一部影片的記憶,而這種記憶點反映在內容制作上也正是國產動畫電影所缺失的。
(二)“改編式核心情感”輸出不當
國產動畫的抄襲現象屢見不鮮,因而大眾對于動畫原創性的期待值與日俱增。《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的高票房就是很顯然的符合受眾期待的成功。盡管如此,這些高人氣動畫電影內容的原創性也沒能得到觀眾的集體認同[5]。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核心人物是使用了中國歷史和演義小說原型進行的現代改編,這本來是具有中國風的動畫電影影片中賦予了姜子牙以新的人物內涵,但卻脫離了歷史文化背景,其中“姜太公釣魚”不再是“等賢”,“申公豹”也不再是反派人物。對于傳統作品的改編不能脫離其特定內涵,否則會讓有一定傳統文化知識的受眾難以理解,也可能會產生誤導性,這種改編上的偷換概念具有發展制約性,也是創作者們依賴性的“起源”。
在情感表達上,《姜子牙》所構建的世界觀上過于宏大,但劇情的不完整性又難以支撐起如此宏大的情感,既沒有笑點,也沒有淚點。“核心情感”的喪失是國產電影發展緩慢的致命因素,一方面,這會使得受眾缺乏共鳴性,找不到情感上的滿足感;另一方面,這也會使部分國產動畫電影低幼化,單純的動畫效果難以突破固有的幼兒群體,受眾面具有局限性。
(三)“內容拓展性”難以延續
一般而言,內容對于受眾的記憶是震撼性的,同時也是短暫性的,而內容持續效應在于它的延伸方式和手段。因而良性的產業鏈開發是品牌能夠持久發展的有力保障,動畫電影也是如此。2019年炙手可熱的電影之一《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全球票房達27.96億美元,令人驚嘆的不僅是它的票房,各種衍生產品的銷售也是它熱度久居不下的重要原因。據了解,漫威每年來自衍生品的收入就能夠達到10億美金[6]。反觀國內動畫電影,雖然光線傳媒表示《姜子牙》已經授權了鞋服、手辦、玩具等多種衍生品的開發,但卻沒有進行同期的宣傳,錯過了最佳銷售時期,這樣的后期維護使得動畫電影逐漸淡出市場。
對于動畫電影來說,品牌形象的開發對于電影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對于產業鏈和市場的拓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電影本身的宣傳,“品牌授權”道路也是一個長久有效的機制,國產動畫電影在品牌的可持續發展上還有待探索。
四、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與突破
(一)創造獨樹一幟的“中國風”動畫
同質化是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的一個通病。在歐美動畫電影的影響下,為了迎合和討好受眾,創作者們往往在動畫電影中加入一些國外成功的審美元素,但這些元素也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強行復制粘貼只會適得其反,影響總體的審美效果和體驗。事實上,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可以提供的動畫形象和內容素材有很多。編劇可以根據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加以提煉改造,打磨出獨特的“中國風”故事。2019年好評如潮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就取自中國經典神話《哪吒鬧海》,雖然是同一個人物素材,但故事內容核心已經悄然改變,創新改編下的哪吒形象不只是調皮搗蛋,更多的是哪吒對于命運的抗爭,“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他的經典語錄。動畫電影在傳統故事藍本的前提下,加入了現代化的元素,重塑后的“哪吒”既讓觀眾具有代入感,也不顯得枯燥低齡,擴大了受眾群體。從《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爆款的創新改編動畫電影里,也反映了國產動畫受眾群體對于中國動畫形象的欣賞與喜愛。
因此,要使得國產動畫能夠“走出去”,就必須要打造具有中國風的動畫內容和形象。國產動畫的創新不是單純的雜糅,而是應該具有中國特色辨識度的形象和風格,是對中華精神的美學呈現。
(二)關注作為核心內涵的大眾情感
核心情感的喪失是動畫電影《姜子牙》所缺少的,也是國產動畫電影一個突出的問題。精神內核是文學作品與受眾情感聯系的橋梁,這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就有很好的體現。哪吒這個形象是叛逆的,他不認命,他雖生而為魔但依舊要逆天改命。“若命運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這種故事發展線和情感的輸出與受眾的成長體驗相吻合,也成為了現代人壓力輸出的宣泄口。相比于情感過于宏大的“姜子牙”,接地氣的“哪吒”顯然更受大眾喜愛,這是國產動畫電影需要認識到的。
內容和情感的共鳴性是一部成功作品所必須的。這種共情性不是茫然的,是需要關注社會主流情感的,兼具歷史情懷和時代意義的作品才更能迎合大眾審美,動畫電影亦是如此。需要注意到的是,創作者在創作時要考慮到受眾群體不同針對性的選擇和輸入核心情感,動畫電影并不反對低齡化創作,而是要防止低齡化的覆蓋。
(三)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國產動畫品牌
國產動畫電影即使是爆款也出現過熱映一段時間后就銷聲匿跡、淡出大眾視野的問題。近年來,彩條屋影業在國產動畫行業中脫穎而出,相繼推出《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多部優秀動畫電影,廣受好評。靜觀其作品可以發現,彩條屋影業的動畫電影大多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這種獨特性是其動畫電影能夠進入大眾視野、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因素。
但就現狀而言,不少國產動畫電影存在著抄襲模仿等問題,影片風格中有明顯的日漫、漫威等色彩,缺少自主品牌,行業發展難以長久。同時,國產動畫電影往往沒有衍生效益,即使是突出重圍的彩條屋影業旗下廣受好評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的售后也不夠完善,正版授權公司少,山寨周邊層出不窮,品牌衍生性還有待提高。
因而,要強化國產動畫電影的品牌性,利用豐富的中華悠久傳統文化資源,明確核心競爭優勢并加入現代化元素,滿足受眾情感需要,符合“期待視野”,才能鑄就屬于中國的動畫品牌。在電影品質完善的同時,還要加強行業產業鏈的打造,推出各種衍生產品和聯名系列等,打擊山寨周邊,重視受眾潛力,延長受眾的共情性。
五、結 語
從“期待視野”中尋求受眾的審美需求,滿足受眾的審美期待,提高受眾的主動審美消費是國產動畫電影需要認識到的。《姜子牙》口碑的兩極分化反映出了國產動畫電影發展的困境,但是我們也可以明顯的看到中國動畫電影的不斷改進和突破,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認清自身的實際狀況,改善不足之處,相信通過更多作品和時間的磨合,國產動畫電影一定能得到廣大受眾的認可。
參考文獻:
[1] 史歌.“期待視野”與村上春樹小說在中國的接受[J].當代作家評論,2016(3):200-207.
[2] 陳小娟.受眾“期待視野”下文化類紀錄片的敘事新形態——以《風味人間》為例[J].當代電視,2019(7):67-70.
[3] 陳旭光.中外電影受眾的“期待視野”融合與中國電影的非洲推廣[J].當代電影,2017(10):130-133.
[4] 馬恩扉頁,陳吉.新中國成立以來國產科幻電影的困境和發展[J].電影文學,2020(19):34-38.
[5] 劉曉華.國產動畫的發展困境及策略探究[J].出版廣角,2017(4):65-68.
[6] 周舟.從國產動畫大片營銷看中國動畫電影衍生品產業鏈的現狀與前景[J].藝術評論,2019(11):88-100.
[7] 姜照君,吳志斌,孫吳優.網絡口碑對國產與進口動畫電影票房的影響:以2009-2018年為例[J].國際新聞界,2020,42(8):147-162.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