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趙成偉



[摘要] 成渝城市群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的第四大增長極,在全球創新中心東移、創新驅動發展成為時代要求的背景下,建設成渝全國科創中心上升為國家戰略。成渝兩地創新資源在西部地區優勢明顯,兩地不要強調“補短板”,要做強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差異化建設全國科創中心。基于修正的“萬有引力模型”,根據成渝兩大城市的聯系強度,成渝全國科創中心建設宜成為“工”字型核心城市區,明確“點—線—廊—帶”的發展路徑,同時從成渝層面、區域層面和國家層面推進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
[關鍵詞] 成渝 ?科創中心 ?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 F124.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1)03-0072-08
[作者簡介] 劉冬梅,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村科技政策、區域科技政策及政府行為分析等;趙成偉,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區域創新。
一、引 言
進入新發展階段,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強大區域協同創新驅動力,加快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發展向創新驅動發展的轉變。近年來成都、重慶在全國創新版圖中的區域中心地位開始逐漸顯現,我國專利區域流動結構由原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點支撐的三角形結構,正向四點驅動的菱形結構轉變,形成了優勢科創資源遍布東南西北的新態勢,內陸經濟崛起已成為我國經濟格局的新特征①,“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地區作為極”②的態勢逐漸凸顯。這些充分說明成渝是西部地區、長江上游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支撐“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區域規劃”的重要載體。成渝地區是西南乃至整個中西部地區的領頭羊,成渝全國科創中心建設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實現以科技創新支撐和驅動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民生發展的重要舉措。
國內外學者關于科創中心建設和成渝地區發展展開了較多研究。一是集中在科創中心建設國際經驗、思路、定位、驅動機制、科創走廊等方面,宗喆(2020)闡述了“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對以色列科創產業的貢獻,為我國科創產業發展和改善中以合作提供了參考經驗。丁明磊、王革(2020)對中國全球科創中心展開了研究,提出面向2035年我國科創中心建設需要把握的思路和建設路徑。楊拓,等(2016)在對全球科創中心發展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動力驅動模型,認為以市場需求為切入點的外部驅動、以自身利益為基礎的各創新主體內部協同是主要驅動力。喬岳(2020)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決定著科創中心的發展。王瀟婉、武健(2019)認為科創走廊是創新資源的主要集聚地,國外具有代表性的科創走廊可以分為高校主導型、政府主導型、產業主導型和交通主導型四類。二是集中在成渝地區發展歷史、方式、路徑等方面,康鈺、何丹(2015)從歷史的角度梳理了成渝兩地“分與合”發展歷史,魏良益、李后強(2020)從博弈論視角分析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情況,認為構建協同互動和共建共享合作機制的“雙贏博弈”才是兩地最佳選擇。趙偉,等(2021)認為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成渝經濟圈的建設至關重要,通過構建良好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從空間結構上協調生態產業經濟布局,并基于ArcGIS工具,綜合夜晚燈光數據,構建“點—線—面”生態格網,研究發現呈“雙核—兩軸—半包圍”格局。但是,關于成渝地區科創中心建設情況的相關研究比較少,張志強,等(2020)僅僅探討了成渝科創中心建設的模式和政策,但是沒有對成渝地區現有科技資源進行梳理,缺乏對成渝科創中心的定位分析,導致在建設模式上容易與其他科創中心雷同。
綜上所述,成渝建設全國科創中心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的優勢是什么?現有科創資源如何分布?應該如何定位,與國內其他科創中心協同發展?建設的具體路徑是什么?
二、成渝地區創新資源的分布特征
總體來看,成渝地區創新資源在全國不占優勢,并且呈現極化現象明顯、行政壁壘有待突破等特點,但是在西部地區優勢明顯,兩地的合作也在逐漸加強。
1. 創新資源在全國不占優勢,在西部地區優勢明顯
2018年,川渝地區全社會R&D經費投入總量僅占全國總體投入的5.8%,同屬于長江經濟帶,卻遠低于長江中游地區的9%和長三角地區的30%,投入強度也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科研人才隊伍規模偏小,成渝地區R&D人員全時當量為25.4萬人年,較長江中游地區的40.2萬人年和長三角地區的135.9萬人年都偏低;科研人才所占比例偏低,成渝地區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數為61.5人/萬人,尚不抵全國平均的84.7人/萬人。
但從西部地區來看,成渝地區的科技發展水平居于領頭羊地位。《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顯示,近兩年重慶、四川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分別為第七位、第十二位,在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研活動產出低于綜合排名的情況下,實現了高新技術產業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兩個方面全面趕超,可見兩地科技資源利用效率之高,尤其是近幾年發展勢頭更為迅猛,科技創新綜合水平位居西部首位。
2. 創新資源分布極化,“高峰”與“洼地”并存
成渝兩地創新資源分布的極化現象明顯,主要集中在成都、重慶、綿陽,而西北、西南邊緣地區創新資源匱乏,形成“高峰”與“洼地”并存的現象。其中以四川最為嚴重,省內現有科研院所270余家,從業人員及研發人員總研發經費支出都位居全國前列;中央駐川科研院所實力雄厚,2018年,中央駐川科研院所共有從業人員8.7萬人,R&D經費支出220.9億元,比例都占到全省總量的80%以上。但是,科研院所地域布局高度集中,50%以上聚集在成都市域;成都、綿陽的科研院所R&D經費支出達215.32億元,占全省科研院所R&D經費的90%,而且還基本都集中在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省內其他廣袤區域只占10%。
3. 存在行政區域經濟現象,科技對產業發展支撐不足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但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還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行政區域經濟造成的問題逐漸顯現,直接結果就是城市之間的惡性競爭。行政區域經濟是由行政部門對區域經濟的剛性約束所產生的,與城市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不相適應,會造成政府對經濟發展過度干預,導致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產業同構等現象存在。以兩地最具代表性的園區產業布局為例,重慶兩江新區重點發展的是汽車、電子信息和新材料等產業,而成都天府新區也同樣將這些產業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同時,成渝地區缺乏科技對產業的支撐,仍以傳統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為主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形成的智能制造新興業態、新興模式發展遲緩,特色優勢產業、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以跟隨為主,缺乏高價值技術供給,產業發展低端化。技術含量高、知識密集型企業集群尚未形成。
4. 行政壁壘有待進一步突破,兩地科技合作處于起步階段
成渝地區發展戰略缺乏充分對接,行政壁壘有待進一步突破。兩地在高端發展平臺的謀劃和建設方面競爭大于合作,開放層次不夠,與區域外部企業聯系還不夠多,產業分工協作不夠充分。與全國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也不夠,SCI合作論文總量和比例都不高,在31個省區間論文合作網絡結構中的中心度不高,尤其是重慶,還處于邊緣地帶。
在國家明確提出建設成渝全國科創中心規劃前后,兩地都在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合作方式,相關部門和社會團體也在積極推進(表1)。
三、成渝地區建設全國科創中心
模式設計的基礎分析
聯合建設跨省(直轄市)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涉及到兩個省級行政主體的合作和協同,而且成渝兩地在行政級別上存在的不對等現象,客觀上增加了該戰略模式設計的難度。因此,成渝全國科創中心建設關鍵一步是合適的空間載體和開放共享的區域性協同創新戰略平臺,借鑒2016年上海沿G60高速公路構建產城融合的科創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的建設模式,應結合成渝地區實際情況,重點圍繞成都、重慶兩個核心城市,協同周邊一定區域的城鎮,建設成渝科創走廊,以“點—線—面”的構建模式,實現“以點串線”“以線擴廊”,進而實現“兩極一廊多點”西部科學城建設規劃。
1. 研究區域
成渝全國科創中心建設關鍵一步是空間載體的具體劃定。目前,很多關于成渝地區的研究在區域范圍方面多泛泛而談,沒有明確具體地域。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公布,本文以其劃定的成渝城市群范圍為依據,參照涂建軍,等(2020)研究范圍,為研究方便做學術化處理,一是對于重慶市“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的明確問題,考慮該部分地區對總體影響不大,將兩地全部納入研究范圍;二是將綿陽、雅安和達州全域納入研究范圍;三是將重慶主城區(包括渝中區、江北區等9城區)和其他區縣作為獨立的研究單元。2018 年,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9614.17萬人,分別占西部地區和全國人口的25.33%和6.89%;GDP為5.63萬億元,分別占西部地區和全國的30.55%和6.25%。
2. 模型構建及計算結果
在確定成渝全國科創中心建設空間載體的基礎上,周邊城鎮的選擇對于建設科創走廊至關重要,與兩核心城市的聯系程度是關鍵的量化指標。城市間的經濟流的強度最能反映城市間的密切聯系程度,表示中心城市對周邊城鎮的經濟輻射力和周邊城鎮對中心城市輻射力的接受能力。城市間經濟聯系強度的大小也反映出城市之間經濟流的頻繁程度。Reilly最早于1929年將萬有引力應用到經濟學領域,城市聯系強度是城市間空間相互作用力大小的表征,遵循距離衰減規律,可借用引力模型來衡量,即牛頓萬有引力公式,構建經濟聯系強度模型①,綜合考慮人口數量、地區生產總值和城市間距離三個因素進行分析。
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模型計算、空間分析以及借用ArcGIS等軟件進行空間可視化表達可得,城市聯系強度值排名前10位的城市點對分別為成都—德陽、成都—眉山、重慶主城—江津、重慶主城—璧山、成都—綿陽、德陽—綿陽、成都—資陽、重慶主城—合川、成都—重慶主城、重慶主城—永川。可見,德陽、眉山、綿陽、資陽4個城市是成都對外經濟聯系的主要對象,江津、璧山、合川、永川4個城市是重慶主城區對外聯系的主要對象(圖1)。形成成德綿、成渝科創主軸帶和沿江城市群三條城市帶,并呈“工”字型分布。以此為空間載體,建設科創走廊,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其中,成都和重慶主城區與各自周邊城市的聯系最為緊密,合作基礎較好,城市聯系質量相對較好。而德陽、綿陽城市規模較大,同時又相互鄰近,城市聯系同樣較為緊密,城市聯系質量也較高,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 結果檢驗
在模型構建中,為了計算核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聯系強度,由于數據的可獲取性、模型自身等原因,僅選取了城市生產總值、人口和距離三個指標,為檢驗計算結果的合理性,特考察聯系強度前十城市的研發投入大小及強度,各根據四川、重慶兩地2019年的相關數據,經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2019年四川省、重慶市①的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1.87%、1.99%,從表2可見,除眉山、資陽兩地明顯低于平均研發投入強度外,其他均高于(或基本持平)平均線,驗證了上述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即聯系最為緊密的十個城市,也是創新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其中眉山、資陽兩地明顯低于平均研發投入強度,可能的原因是兩地離核心城市較近,受核心城市虹吸效應比較明顯,所以研發投入并不強,但是與核心城市的一體化程度較高。
四、成渝地區建設全國科創中心的著力點
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成渝地區存在發展階段上的差異。受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等外部因素的制約,在謀求高質量發展道路上更需要創新這個內生動力來實現跨越式發展。
1. 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發揮兩地創新資源合力
成渝擁有西部地區最突出的區位優勢。成渝地區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成渝地區位于西部三大經濟帶(西隴海蘭新經濟帶、南貴昆經濟區、長江上游經濟帶)之間。往東沿長江和國道主干線(成都—上海)通往長三角城市群;向南連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并經云貴、兩廣至珠三角城市群;西南經國道主干線(云南—內蒙古)到達東南亞和南亞;往西經川藏公路至西藏;西北接寶成鐵路、蘭渝鐵路、西渝鐵路達陜甘寧新出中亞;2011年正式運行的渝新歐國際鐵路,更是將成渝地區打造成了西部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制高點②。
成渝地區集聚了西部地區優勢創新資源。對川渝來說,高校院所密集,具有較好的“核領域、空氣動力領域等”科研資源優勢,重慶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位居全國前列、西部地區第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兩地布局的軍工科技資源也相當豐富,兩地整車產量近全國總量的1/5,年產量均保持百萬級。此外,隨著成綿樂城際鐵路、成渝高鐵的開通運營,以成渝為核心的三小時都市圈將逐漸形成,會使創新要素的流通更加便捷。
2. 充分發揮成渝戰略“腹地”作用,以創新培育區域增長極
成渝城市群是我國西部地區腹地,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國內需求的潛力所在,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西部地區正在從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轉變。根據美國硅谷等地的發展經驗,由于大城市的創新成本較高,創新往往發生在市中心的邊緣或者多中心區域的邊緣地帶,廣大的西部腹地區域具有很強的創新潛力。為此,要立足于西部,兼顧國家戰略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功能,發揮西部地區創新領頭羊的作用,以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契機,通過創新驅動發展、輻射帶動作用,培育區域增長極,帶動西部崛起。這就要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支撐和驅動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民生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把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發展戰略貫穿起來。通過科技創新,立足生態,實現帶動西部、縮小東西差距目標。
3.以支持當地產業發展為主,堅持“平原造山”和“高原造峰”并舉
成渝地區建設全國科創中心是國家對西部戰略縱深區域的科技力量布局,是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備份,相較于建設第五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①,完成國家使命,成渝全國科創中心建設更應該首先立足自身發展,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著力帶動以當地為主的產業集群的發展,進而推動當地的產業高級化。成渝地區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產業體系完備,對區域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有較強吸引力,對周邊乃至西部地區具有較強輻射帶動效應,是整個國家的戰略大后方,為我國核心區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但是,成渝地區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科技資源的支撐,應充分利用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優勢,不要太強調“補短板”,而要做強自己特色和優勢,須從國家層面、區域層面、成渝層面找準定位,堅持“平原造山”和“高原造峰”并舉,差異化建設全國科創中心。
綜上,成渝科創中心建設不要太強調“補短板”、向東部沿海看齊,而要做強自己特色和優勢,實現與其他幾大科創中心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北京是全國科技資源最富集的地方,擁有國內一流的高校、科研機構,更側重原始創新;上海制造業基礎好,開放程度高,應該更加側重利用國際的科技資源,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活躍,應該更注重產業創新。而成渝地區,側重點也應該是產業創新,但是要立足本土,因為川渝地區創新創業充滿活力,創新生態較好,應注重發揮產業創新優勢。其次,可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合作、加強與北京原始創新方面的合作,同時西部地區也可以承接東部轉移出來的一些先進產能,如四川廣安具備政策環境、綜合成本和發展基礎三方面優勢。
五、成渝地區建設全國科創中心的政策建議
成渝兩地應以“工”字型科技走廊建設為抓手,逐步突破兩地行政壁壘,配套政策,共建產業平臺,充分考慮市場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建立相適應的人才流動機制,關注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使創新要素能夠自由流動,發揮區域經濟腹地作用,創新國家政策支持方式,使兩地逐漸走向協同,共建成渝全國科創中心。
(一)成渝層面——建設“工”字型科創走廊,以科創走廊建設加強成渝城市聯盟聚合力
一是推進建設“工”字型科創走廊,以科創走廊建設加強成渝城市聯盟聚合力。利用“兩極一廊多點”輻射帶動作用,以“兩極”為創新載體,在成渝發展主軸、成德綿城市帶和沿江城市帶建設“工”字型科創走廊,針對沿線科創資源,實現“以點串線”“以線擴廊”,充分發揮先發優勢和集合優勢,加強成渝城市聯盟聚合力,構建集群化協同創新走廊,實現多點開花。以成都高新區為支撐的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以重慶高新區為核心的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為載體,建成“一廊”,即成渝科技創新走廊,涵蓋成渝地區12家國家高新區,承載創新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實現“多點”開花,即成渝地區多個創新功能區和創新節點。
二是借助科創走廊建設,打破城市壁壘。加快兩地科技體制改革與政策創新探索,聯合制定配套政策,借助科創走廊建設,共建產業平臺,充分考慮市場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建立相適應的人才流動機制。借鑒長三角已成熟的創新政策,向成渝城市群推廣相關經驗。深化財政科研經費管理、人才評價和激勵、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等改革,在人事、戶籍、住房、醫療、社保、教育等領域聯合周邊城市共同制定統一政策,進一步打破城市壁壘,加強在科技服務一體化、“創新券”通兌通用、共建共享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創業載體、科技人才自由流動等方面的政策協同性,積極構建各具特色的共同市場。
三是促進產業集聚,支持當地產業發展。目前,成都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有著最優質的院校基礎(“兩電一郵”中的“一電”位于此),從產業集群來看,微電子、固體電子等均有豐富的人才優勢;重慶高新區聚集有高校院所14所,構建了以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高技術服務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聯合出臺產業集群一體化相關文件,加快成都科研機構和高校高精尖技術在重慶企業領域的轉化應用,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推動重慶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深度融入科研機構和高校創新體系,為他們發展集聚更多創新資源。圍繞現有基礎和優勢特色,明確哪些科技最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話語權、發揮引領作用。然后抓住重點突破,打造“高原和高峰”,協同推進科技產業發展。
四是推動主導創新主體協作,強化產學研和軍民合作。首先,基于成都科研機構、高校的優勢和重慶企業創新主導地位的客觀情況,積極推動兩地產學研合作策略。同時兩地可以通過科技計劃項目設立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專項,助推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深度融合創新,推動產學研合作逐步成為兩地協同創新特色。其次,深入推進兩地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落實成渝特別是四川省政府與科技部、中央軍委科技委合作協議,積極推進兩地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組織推進軍民科技協同攻關和雙向轉移轉化。推進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和創客空間建設。
五是搭建精準高效的投融資平臺,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體系。研發成果轉化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存在巨大的市場風險,因此,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務以及多樣化的風險投資,是其順利進行的有效保障。金融機構通過專業化的審查篩選,為符合標準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使研發得以順利進行,并最終使產品投產。風險投資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融支持方式,尤其是對于初創科技企業。初創期一般都是技術研發、平臺搭建和市場開發等活動比較集中的時期,需要大量且長期的資金投入,但是其本身具有輕資產、缺擔保的特點,再加上研發活動的高度不確定性,導致其很難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所以完善的風投機制對于科創型初創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時,隨著初創企業自身價值的提高,能夠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將使真正有創新能力和意愿的企業脫穎而出。
(二)區域層面——發揮戰略腹地作用,統籌推進區域經濟、生態發展
一是發揮戰略腹地作用,為中心區域發展提供充足養分。腹地(Hinterland)最初的意思是指港口的服務區域,現多指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的毗鄰地區。成渝地區乃至整個西部地區就是東部沿海等中心區域的廣袤腹地,它們受中心區域的影響,能夠為中心區域提供物資和銷售市場,并接受中心區域文化服務。良好的腹地對一個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的有效發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區域綜合發展的基礎條件。廣大成渝地區腹地要與東部沿海地區形成良性互通,支撐中心區域發展,擴大內需市場,為其提供充足養分,節省其發展成本,通過中心區域發展進而實現西部崛起,構建國內新發展格局。
二是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關注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加強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加快推進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以科技創新支撐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環境保護的“三水共治”為重點,以流域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業為主體,深入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及相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加強西部區域生態共性科學問題研究和系統性技術示范應用,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生態環保技術體系,保護一江清水。加強流域水源生態涵養和水質保障等關鍵技術研究,持續加大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強化長江流域的聯防聯控和協調聯動,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帶提供科技保障。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和社會條件,吸引相關人才,留住人才。
(三)國家層面——創新政策支持方式,共建兩地協同機制
一是主動融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下,兩地應協同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創新內陸開放新模式,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抓好成渝、川渝等合作協議落實落地和科技援藏、援疆、援青工作,遴選支持示范帶動性強的區域合作項目。共同制定成渝雙城經濟圈創新一體化建設發展規劃,同時將成渝兩地及相關區縣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創新一體化建設發展規劃相銜接。
二是建立健全成渝地區科技協同創新組織機制。建議在中央層面構建由相關部委會同成渝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聯席會議,構建有效的區域科技合作制度框架,制定聯合工作方案,推動區域間共同設計創新議題、互聯互通創新要素、聯合組織技術攻關。建立常態化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機制,通過定期的部省(市)會商和省市領導聯席會議,并落實聯席會議辦公室,作為成渝地區深化合作的載體。充分發揮成渝地區學術和人才優勢,整合成渝地區學科資源,加強成渝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自愿組織而成非營利性的新型技術創新組織——科技創新聯盟,進一步破除央地之間、區域之間、產學研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各種壁壘。
[參考文獻]
[1] 劉冬梅,呂佳齡.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實踐與反思[J].科技中國,2020(11):1-5.
[2] 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06):1-6.
[3] 李硯忠,趙成偉.科技創新驅動條件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闡釋、誤區及路徑[J].理論學刊,2021(01):32-41.
[4] 張志強,熊永蘭,韓文艷.成渝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模式與政策研究[J].中國西部,2020(05):11-23.
[5] 江濤,常斌.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打造引領重慶高質量發展的“科創智核”[J].重慶行政,2020,21(04):7-10.
[6] 宗喆.對以色列科創模式及中以合作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20(06):122-127.
[7] 楊拓,邵邦,周寂沫.全球科創中心的發展實踐與運行機制研究——基于對北京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啟示思考[J].理論月刊,2016(09):135-139.
[8] 喬岳.創新生態系統視野下的科創中心構建策略[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06):38-45.
[9] 王瀟婉,武健.如何發揮高校對科創走廊發展的支撐作用[J].中國高校科技,2019(08):14-17.
[10] 康鈺,何丹.分與合:歷史視角下的成渝地區發展演變[J].現代城市研究,2015(07):45-51.
[11] 魏良益,李后強.從博弈論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J].經濟體制改革,2020(04):19-26.
[12] 趙偉,鄒欣怡,蒲海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安全格局構建[J/OL].中國環境科學:1-15[2021-03-30].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0218.009.
[13] 靳景玉.區域經濟聯盟組織機制研究——以成渝經濟區域為例[M].科學出版社,2018.
[14] 王志剛,邱長波.中國內地省區間SCI論文合作網絡演化分析[J].情報科學,2019,37(11):163-168.
[15] 劉志杰,熊筱偉.孫福全 成渝建科創中心應強化產業特色[N]. 四川日報,2020-10-26(011).
[16] 成都科技顧問團.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模式對成渝“一城多園”共建西部科學城的啟示[J].決策咨詢,2020(05):17-19.
[17] 譚宇文,袁宇昕,張翔.基于創新網絡理論的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規劃探討[J].規劃師,2020,36(03):79-85.
[18] 涂建軍,況人瑞,毛凱,李南羲.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J/OL].經濟地理:1-15[2021-03-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26.K.20200813.1606.002.html.Reilly J.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s [M].Austin,TX:University of Texas,1929.
[19] 成都科技顧問團.共建成渝地區協同創新體系的建議[J].決策咨詢,2020(05):23-27.
[20] 丁明磊,王革.中國的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戰略與路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06):32-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