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劉偉民 崔子傲
摘要:街道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意義重大。以公共服務動機為核心的街道軟治理能力面臨著諸多困境,表現為部分街道干部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興趣弱化并帶有功利性,對公共利益的承諾——“守初心”有待加強,親社會性的同情心體驗不夠深刻,勇于自我奉獻的精神境界尚需提升。為此,提出了強化街道干部決策參與成就感,提升公共服務主動性;提高街道干部公共利益承諾水平,永葆服務初心;培養街道干部共情能力,夯實公共服務的情感基礎;弘揚街道干部自我奉獻精神,升華街道治理新境界等舉措,以期為增強街道治理能力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街道治理;街道治理能力;公共服務動機;自我奉獻精神
中圖分類號:D6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9092(2021)02-0073-009
一、問題的提出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實現總目標需要從多個維度、多個層面展開。其中,基層政府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建設和提升的主戰場和試驗田。近年來,諸多學者針對基層政府治理能力的概念維度、核心要素、提升路徑等方面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例如,徐勇依據不同治理主體治理能力的差異提出,基層政府治理能力是由知識、資源和權力三個維度構成的①;肖唐鏢認為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重力量的合作共治是基層政府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②;周振超以條塊關系視角提出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條塊的協調和協同機制,規范上級職能部門的檢查考核等是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有效路徑③;陳一新認為統籌謀劃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政法改革能力、創新驅動能力、破解難題能力、依法打擊能力和輿論導控能力是市域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硬核陳一新:《新時代市域社會治理理念體系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2018年第8期。。細析已有研究就會發現,學者們側重于基層政府硬治理能力的解讀。然而,一個秩序運行良好的社會是硬治理能力和軟治理能力協同合作的結果,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對社會秩序產生消極的影響周根才:《走向軟治理: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建構》,《學術界》,2014年第10期。。軟治理能力不足是我國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建設和提升進程中凸顯的深層問題。
作為政府治理的神經末梢,街道不僅感受著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切呼聲,而且支配著黨和政府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并直接服務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參見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8-11/09/c_1123686588.htm。街道是國家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一環,其治理能力作為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根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而街道治理能力高低不僅取決于其擁有的物質資源和技術手段的豐厚性與先進性,更為重要的在于其擁有的人力資源的能動性與積極性。街道干部治理與服務的價值取向、意愿認同、工作心態等極大地影響著街道治理成敗,是街道治理能力的“軟”要素。伍德羅·威爾遜曾經指出:“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要使政府官員經常感興趣的是盡他的才智作最大的努力,用他的良心作最大的服務,不僅為他的上級而且為他的社會盡力。”李丹婷:《西方公共服務動機研究》,《唯實》,2012年第1期。對于街道治理能力提升而言,關鍵在于街道干部對信仰和價值的堅守,對于公共服務動機的熔鑄。因此,破解街道治理能力提升困局,必須在工具和技術等“硬”治理能力基礎上,強化“軟”治理能力,從公共價值和公共服務動機層面尋根求解,促進街道治理能力的躍升。基于此,本文以公共服務動機理論為研究視角,探討街道治理能力的構成要件并嘗試求解街道治理能力提升的困境與出路,以期為實現街道有效治理提供助力。
二、公共服務動機視角下街道治理能力的理論蘊涵
(一)公共服務動機的理論闡釋
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傳統“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公共選擇理論在解釋并預測人類行為中遭遇到了挑戰,它對“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缺乏說服力,更為重要的是它無視公私部門差異,忽視公共部門中大量存在的公益精神。由此,公共服務動機(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PSM)進入學界的視野,成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個新興、活躍的領域。瑞尼(1982)首次使用該術語,其研究發現,公共部門雇員比私人部門雇員具有更強的利他動機,且這種動機不僅局限于公共部門,這為公共服務動機概念的深化奠定了基礎。其后,佩里和懷斯在1990年發表的論文《公共服務的動機基礎》中正式提出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他們將其界定為“個體對公共組織重要或特有目標做出敏感反映的心理傾向”,并進一步將公共服務動機外延分為理性、規范和情感動機三個方面Perry,J. L. and ?Wise,L.R.,“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0,no.3(1990),pp.367-373.。理性動機是追求個人效用和利益的最大化,如參與相關公共政策制定、出于個人理解和贊同而支持某一個公共項目等;規范動機是對社會規范的遵守,如追求公共價值,向社會提供有價值貢獻的意愿等;情感動機是指在特定社會環境背景下對組織或者個人的情感反應,如對國家和政府的熱愛,對他人的同情等。在此基礎上,佩里將公共服務動機的結構分解為四項內容:渴望參與政策制定、對公共利益的承諾、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精神,以此編制了公共服務動機問卷,進行公職人員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結果發現個體擁有的公共服務動機越強,越愿意在公共部門工作Perry J. L .,“Measu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n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6,no.1(1996),pp.5-22.。
在佩里開創性工作的帶領下,世界各國學者展開了與公共服務動機相關的大量研究,他們圍繞其概念內涵、結構維度、測量方法、變量關系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探索。近年來,其研究成果的數量與質量也進入了快速拓展時期。公共服務動機理論正逐漸發展成為解釋和激勵公共部門雇員行為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文將公共服務動機界定為個體為公共利益服務的一種利他的、親社會的、無私奉獻的內驅力或心理傾向,它具有公共性、普遍性、社會性、內生性的特征,有助于再造公共組織形象、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推動人們從事公共服務以及實施有效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二)基于公共服務動機的街道治理能力構成要件
街道辦事處作為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要依法在轄區內履行相應的政府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職能。街道治理能力就是街道提供基層公共服務、管理基層社會事務、實現基層社會安全所必備的條件,它包括硬治理能力和軟治理能力。其中,硬治理能力主要是依托經濟、物質和技術等方式呈現的條件,如先進的網絡技術手段、雄厚的治理資金、完備的基礎設施等;軟治理能力主要是憑借街道干部的認知、態度、價值觀、動機等方式呈現的條件。現代社會基層行政的觸角擴展迅速,公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直接觸及的行政機構之一即是街道,而與街道打交道不是人與機構的交往,實質是人與人的互動,街道干部的態度、動機和能力直接影響著街道服務質量,街道干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發揮著重要的示范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街道治理能力更多地體現在街道干部的軟治理能力上,如果沒有街道公職人員軟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幾乎無法想象薛瀾、張帆、武沐瑤:《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研究:回顧與前瞻》,《公共管理學報》,2015年第3期。。
受形式主義、官僚作風、屬地管理和問責等因素的影響,以街道為代表的基層政府在運作中面臨諸多困難,例如會議多、留痕多、口號多、責任狀泛濫、問責過度等,街道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在此形勢下強化街道軟治理能力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量:一是隨著社會治理生態的轉變,傳統以“經濟錦標賽”和“政治錦標賽”形塑的街道硬治理工具和技術已然無法適應新的治理需要,不能有效地解決社會治理實踐中涌現出的諸多新問題,阻礙了街道治理能力的提升,這為軟治理能力嵌入現實語境提供了土壤。二是與硬治理能力不同,軟治理強調治理主體在治理實踐中采用非武力、非物質等柔性手段使個體間產生共同或相似的價值取向,以及為實現這些取向做出努力的責任感。這一方面強化了文化、價值以及理念在治理中的作用和力量,另一方面也彌補了硬治理能力碎片化的不足。街道軟治理能力中,公職人員的“智力因素”是基礎,包括專門的知識技能與一般的組織協調能力、學習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是關鍵,包括公共服務動機、職業價值觀等辛自強:《社會治理中的心理學問題》,《心理科學進展》,2018年第1期。。動機因素推動著街道干部產生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的意愿與動力,是智力因素產生作用的催化劑。
在保持公共服務動機各維度核心內涵的同時,反思其跨文化的適應性并結合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調適是做好動機研究的必要環節。鑒于佩里量表是基于美國背景提出的,對量表進行中國語境下的修正,通過仔細揣摩分量表中各題目所要測量的內容并結合中文習慣表達方式,本文將“自我犧牲精神”維度重新命名為“自我奉獻精神”。這樣修正的原因在于,一是源于國家對公務員行為的規定。《國家公務員行為規范》中明確規定公務員必須“忠于職守,愛崗敬業,勤奮工作,鉆研業務,甘于奉獻”,自我奉獻精神是公務員群體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思想的綠色屏障,是比“自我犧牲精神”更具解釋力和說服性的詞匯。二是來自一些既往研究的證據。比如,在祝軍的研究中他將街道干部公共服務動機的“自我犧牲精神”維度描述為“公仆奉獻度”祝軍:《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90頁。,還有部分學者將佩里量表第四個維度直接本土化譯為“自我奉獻精神”朱春奎、吳辰、朱光楠:《公共服務動機研究述評》,《公共行政評論》,2011年第5期。
王亞華、舒全峰:《中國鄉村干部的公共服務動機:定量測度與影響因素》,《管理世界》,2018年第2期。。三是基于實證調研發現。為探索街道干部公共服務動機的內容和結構,我們對S市Y區7名街道干部進行訪談,聽取他們對量表表述方式的建議,他們同樣認為“自我奉獻精神”比“自我犧牲精神”更加貼近街道干部的工作實際。據此,依據公共服務動機的基礎理論界定,街道治理能力涵蓋著渴望參與政策制定、對公共利益的承諾、同情心和自我奉獻精神四個要件。其中,街道干部渴望參與政策制定體現了其對公共政策制定的興趣,如對街道工作和街道干部的職業感興趣,愿意參與到街道相關政策的設計工作中,關心中央和地方層面的各項方針政策等。這種動機是理性動機的表達,街道干部參與政策制定除了有服務公共利益的意愿之外,也不乏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考量,如滿足虛榮心、獲得成就感、遵從領導的安排、獲取社會榮譽、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等,是服務公共利益與兼顧個人利益的綜合展現;對公共利益的承諾是公共服務動機的規范維度,為人民服務是街道公職人員奉行的行為準則,是受到廣泛贊許和認同的榜樣行為,維護公共利益、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為群眾提供有意義的服務等成為街道治理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情心是公共服務動機的情感向度,體現了街道干部具有同理心,能夠為國家、他人,尤其是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提供幫助,以感恩的心回報社會、服務社會;自我奉獻精神是街道干部治理能力的高層境界,是一種愿意為公眾服務而不是獲得實際的個人報酬的意向。這種意向是中華文化崇尚的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的文化價值觀熏陶之下,促進街道干部將其融入到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行為中,自覺地踐行街道治理工作王鋒:《從模仿到自主:中國語境下的公共服務動機研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總而言之,公共服務動機視角下的街道治理能力是指植根于街道干部內心,能夠對其提供的公共服務的質量及效率產生深刻而持久影響的一種支配力、吸引力和柔性力,是街道干部公共服務精神和公共服務倫理水平的映射。
三、公共服務動機視角下街道治理能力提升困境
城市街道治理能力作為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強調軟硬能力兼修,而街道干部的軟治理能力具有更為顯著的能動作用,屬于思想上層建筑的內容。根植于公共服務動機的軟治理能力在街道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確保街道治理的規范化,實現治理制度本身與制度運行的正義性;最大限度地推進街道治理的民主化進程,吸納街道干部在內的多方治理主體積極關心并參與公共事務的治理;保證街道治理找到居民意愿的最大公約數,滿足最大多數人的需求,增進公共利益,維護公共秩序。然而,在社會轉型期的當下,基于公共服務動機的街道干部治理能力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部分街道干部違法亂紀、自私自利、漠視群眾疾苦等現象時有發生,掣肘著街道治理能力現代化步伐,對街道治理能力提升造成了梗阻。
(一)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興趣弱化并帶有功利性
參與公共政策制定是街道干部公共服務動機的理性成分。一方面,目前街道基層工作人員對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參與興趣,他們通常認為“政策制定是領導的事情,普通員工參與決策討論,也只是形式化地表態度,領導若不認同,即使自己有不同意見也不管用”魏巖巖:《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中國礦業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久之,街道干部在參與決策方面的熱情就會消失,缺乏參與效能感,進一步削弱參與政策制定的興趣。另一方面,街道干部在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對于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思考失衡,公共服務動機的功利性色彩相對濃厚,參與決策常常以能否為自己帶來好處作為公共服務和管理的依據,如為了獲得領導的賞識、提拔而參與,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參與,為了應對社會輿論壓力而參與,林林總總,體現了一部分街道干部的治理心態。渴望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在公共利益的表象下暗藏著個人利益的膨脹,異化了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初衷,對街道治理能力的提升帶來障礙。究其原因,“官本位”思維和個人主義價值觀在作祟。基層行政組織中,“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思想依舊存在,下級對上級的遵從依然有著深厚的歷史痕跡,個體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尚有泛濫之勢,極大地侵蝕著街道干部的軟治理能力提升進程。
(二)對公共利益的承諾——“守初心”有待加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作為基層街道干部的公共利益承諾,“守初心”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公職人員的奮斗目標,永遠不能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要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直面風險挑戰,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無私無畏的勇氣戰勝前進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曹俊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鐫刻在新時代新征程里》,2019年6月1日,http://www.ccdi.gov.cn/yaowen/201906/t20190601_194897.html。。 而基層干部守初心方面目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表現為忽視公眾的利益與訴求,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去實施各項工作,背離了對公共利益的承諾。2021年1月,大連市金普新區一名街道女干部夜闖小區,不配合社區防疫志愿者的工作,甚至還致電社區“盧書記”,讓他給志愿者施壓給自己放行。這嚴重擾亂了疫情防控工作秩序,損害了防疫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影響了志愿者工作積極性,造成極大的不良后果。蘭琳宗:《不服從防控耍特權,發現一起查處一起》,2021年1月15日,http://www.ccdi.gov.cn/pl/202101/t20210115_233929.html。又據中紀委網站報道,截至2019年底,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中,鄉科級及以下處理人數1806萬人,其中黨紀政務處分人數1158萬人,查處問題數1256萬件。參見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19/c_1125479097.html。這些問題涉及公款旅游、吃喝,違規收受禮品禮金,違規騙取救助金、改造金等。如“街道企業參與‘三舊改造,必須先取得街道黨委書記頒發的‘通行證,街道國土部門才會為該企業定做土地掛牌出讓條件”肖濱、陳偉東:《基層腐敗問題的緣起:默契性容忍——基于A市鎮街“一把手”的48個案例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在巨額利益面前,一些基層干部用公權換取了私利,嚴重侵害了群眾的利益,侵蝕黨的執政基礎。背離公共利益的承諾既來源于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在街道干部的教育培訓內容中缺乏“不忘初心”的強化,在培訓形式上缺乏“不忘初心”的關切,也與監督處罰機制欠缺有關,從公共選擇理論的角度,街道干部也是理性“經濟人”,在面臨一系列的選擇時,會以個人偏好為出發點。在監督處罰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就會忘卻公共利益的追求,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拋之腦后。
(三)親社會性的同情心體驗不夠深刻
同情心是能夠理解、預知別人的情感,并且能夠將自己代入對方的處境,客觀而冷靜地去感知對方的認知和心情,關懷對方的需求。有同情心的人普遍具備解讀別人感情變化和起伏的能力。他們能讓自己進入到對方的處境,拋開自己固有的情感和觀點,代入對方的思考方式和感情色彩進行思考和體驗。他們能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再用對方的感受來輸出關懷、安慰和提供切實幫助。如對老弱病殘者的關心、對生活無助者的贊助、對慘遭不幸者的支持、為含冤受屈者鳴不平等等。同時,它不僅是對弱者的同情,也包括對強者、正義者的支持。在當下的街道軟治理過程中,一些領導干部的親社會性同情心有待加強,缺乏對他人,尤其是弱者的感同身受,社會性情感發展不良。黨的十九大以來,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國共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1331萬個,處理1801萬人。孟祥夫:《正風肅紀,久久為功——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成果巡禮之三》,2019年1月9日, http://fanfu.people.com.cn/n1/2019/0109/c64371-30511132.html。其中包括套取扶貧資金、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失職失責、漏評貧困戶、驗收扶貧項目不認真履職等等,五花八門的貪腐方式和作風問題背后,損害的都是群眾的“救命錢”。例如,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岞山街道中心衛生院違規收取貧困戶住院押金問題。2019年2月至12月,岞山街道中心衛生院不認真落實“先診療后付費”政策,先后3次違規向貧困戶收取住院押金,加重困難群眾就醫負擔,造成不良影響。參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http://www.ccdi.gov.cn/yaowen/202009/t20200928_226362.html。面對貧困群眾的生活窘境,無動于衷,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和同理情懷,對黨群和干群關系造成嚴重損害。街道干部缺乏對人民群眾生活疾苦的共情能力,與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職場生活實踐關聯密切,在一種缺乏家庭溫暖和關愛的環境中成長,學校教育和職場教育中又沒有特別關注同理心的培養,都會對其利他性、親社會性的心理能力造成負面影響,并外化于現實的街道治理工作中。
(四)勇于自我奉獻的精神境界尚需提升
自我奉獻精神是指為人民事業和祖國利益甘愿獻出一切的崇高思想傾向。中國共產黨黨章第二條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自我奉獻精神是街道領導干部理想人格和公共服務動力的高級表現,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無條件地舍棄個人利益以維護國家利益;當祖國和人民需要時,義無反顧地舍棄自身利益乃至生命以維護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幸福;是個體愿意為公眾服務而不是為獲得實際報酬的心理傾向。焦裕祿、孔繁森等黨的基層領導干部優秀典型都生動地詮釋了自我奉獻精神的實質。而這種公共服務的最高境界在街道軟治理能力提升中也是急需加強的內容。隨著社會轉型加速進行,個人主義傾向的各種社會思潮浸染著部分基層干部的思想認知,在面對國家利益、群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選擇時,犧牲的是國家和群眾的利益。例如,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街道農村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原主任王某利用負責轄區內征地項目的職務便利,在開展相關征地拆遷項目涉及房屋、地上附著物等測量、核實、計價、洽談協商及簽訂征地拆遷合同過程中,為馮某等多名被征地拆遷補償戶提高補償標準,并從中收受好處費187萬元。這些行為給國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參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http://www.ccdi.gov.cn/yaowen/202001/t20200103_207022.html。點點滴滴的日常工作中即能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可想在重大事件或者緊要關頭如何能夠舍生取義,奉獻他人。自我奉獻精神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不是一時內心激動的產物,它來自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的堅定信念以及長期的自我修煉、自我控制,認知的懈怠、意志的渙散必會導致街道治理工作中難以處理好個體和集體的關系,以自我奉獻精神為硬核的軟治理能力提升任重而道遠。
四、公共服務動機視角下街道治理能力提升進路
伴隨“市場價值”的高歌猛進,“原子化”成為現時代重要的表征。正如哲學家尼采所描述的鏡像: “我漫步在人中間,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斷肢中間! ……我的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現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卞桂平:《芻議公共精神的倫理意蘊》,《云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如何從“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等“個別性”中凝練出人的公共性,以公共服務動機強化為手段,在街道治理中不斷破解基層干部的能力提升困境,促進街道治理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夯實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基,需要多措并舉并持之以恒。
(一)強化街道干部決策參與成就感,提升公共服務主動性
長期的集權決策模式與官本位的認知傾向互為表里,二者相互作用強化了街道干部對于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無力感,并進一步導致公共服務動機的弱化。因此,應該在街道內部營造授權型和參與型的工作方式,改變自上而下執行命令的工作方式,讓街道干部都能夠參與到與公共服務相關的政策制定中來。例如,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或者利用微信群、QQ群等線上手段,讓街道干部就如何搞好本街道的公共安全、公共環境衛生、社區治理等工作建言獻策,就如何抓好本地區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提供建議。透明、多樣的決策參與渠道會極大地調動街道干部公共服務積極性,鼓勵其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組織目標的制定中去,深刻認識街道工作對于國家、社會和人民的重要性,有效提升街道干部的軟治理能力。葛蕾蕾、孫在麗、李乙冉:《基于Citespace的我國公共服務動機文獻計量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同時,必須注意在街道干部參與決策的過程中,增強其決策成就感。一方面,要讓街道干部看到自己親身參與的工作決策在現實的街道服務工作中發揮了作用,獲得了人民群眾以及上級部門的肯定和贊揚,使其真切認知參與決策的效用,而不是走過場。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觀察學習的方式促進街道干部獲得參與決策的動力,即通過宣傳成功參與決策干部的榜樣和典型事跡,使得街道干部認知到通過自己的參與也能夠得到良好的回饋,仍然會起到潛移默化的熏染作用。親歷的決策成功經驗以及替代學習經驗都會極大地激活街道干部再次參與決策的動機,逐步養成主動參與的民主精神與人格特質,從而激發責任意識,主動致力于街道公共價值目標的實現。
(二)提高街道干部公共利益承諾水平,永葆服務初心
作為政府部門的公職人員,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其核心職業價值觀。街道干部永葆服務初心必須做到將服務初心的價值宗旨的認同內化,這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心理過程,是街道干部在價值觀念上與為人民服務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相一致,所認同的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自己原有的觀念、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統一的有關職業價值態度體系的過程。這種態度體系一旦形成,具有極強的穩定性,成為街道干部人格的一部分,并支配其行為選擇。為此,一是要加強街道干部“初心意識”的持續系統教育。應當建立起“宣傳教育—順從肯定—同化激勵—鞏固創造”四位一體的跟進式教育培訓模式,借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契機,做好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正面宣講,使得街道干部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逐步深入理解為人民服務初心的內涵、意義、要求,充分做到“思想認識到位”;當街道干部在宣傳教育、道德要求等因素引導下,采取為人民服務的行為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在街道、城區、城市等層面大力宣揚基層干部“不忘初心”的先進事跡,促進街道干部獲得積極肯定的情感體驗,提升榮譽感和成就感,在此基礎上,推動街道干部將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念進行整合統一,使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念系統得到擴充和豐富。在此階段要對街道干部進行激勵固化,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主體、教育環境等要素的設計上,強調協同性,共同發力,固化街道干部形成的初心意識,最終達成“初心使命”的內化。
二是要增進街道干部“初心價值宗旨”的感染力。必須找到初心價值的情感依附點。找到基層干部原有動機與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相同之處,將發生在街道干部身邊的感人事跡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推送傳揚,如采用健康網絡流行語、 影音、 漫畫、圖片等直觀呈現方式,實現從形式上喜歡上升到內容接納再到精神層面的共鳴。或者通過參觀、展覽、參演戲劇等方式,深化街道干部對已經認可公共利益的認識,啟發強烈的認同情感。再如,讓街道干部躬行實踐,不僅僅是在街道辦事服務大廳中服務群眾,而是深入到廣大城鄉社區中接觸群眾,體味群眾的真正訴求,讓他們在實踐中去認識并整合自己日漸豐富的社會角色,實現公共價值觀的內化。
三是要依照“初心宗旨”的要求,建章立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強調,要抓整改落實到位,對癥下藥,該完善的體制機制要完善起來,該堵塞的漏洞要堵塞好,該批評的要認真批評,該處理的要嚴肅處理。參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http://www.ccdi.gov.cn/toutiao/201907/t20190726_197809.html,2019-07-29。應該制定街道干部公共服務的基本行為準則,發揮法律規章的約束監督作用,賦予街道社會管理以體現為人民服務價值導向的責任,在日常管理中倡導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價值觀,積極鼓勵與公共利益承諾相符合的行為,嚴格制約與之相違背的行為。
(三)培養街道干部共情能力,夯實公共服務的情感基礎
街道干部具備同情心就會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問題,并對人民群眾的處境或者困境進行識別,達到感同身受。同情心是街道干部人格成熟和社會化過程的標志。作為一種心理特質的同情心,在街道工作中表現的是一種過程,存在著對群眾情緒識別、理解反應和表達等多個環節,這種共情能力的培養需要外界客觀環境與街道干部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共同作用。環境對街道干部同情心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街道應該建設一個和諧友好、充滿同情心的工作氛圍。街道在設計干部培訓內容時,加入同情心教育,以認知法和角色扮演法,展示富有同情心的案例和故事,讓街道干部扮演其中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深入體會各種情境中人民群眾的心情,教會街道干部善于傾聽、合作,建立與人民群眾的平等關系,增強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的能力,能對人民群眾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生成關心、支持的情感。當街道的領導、員工都能夠善于理解他人處境,隨時準備從道義上支持和幫助他人,一種利他性的公共服務情感就會培養起來,進一步增進公共服務的動力。此外,街道干部家庭環境的熏染也很重要,其父母、愛人在他人有困難時能夠伸出援助之手,經常展現同情行為,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街道干部的同情心理傾向,學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象。當然,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富有愛心的家庭氣氛,奠定街道干部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的基礎軟環境。
同時,街道干部也應該主動加強自身的社會性同情心培養。從主觀上真正重視同情心,學習和運用同情心,以現實的“自我”為對象,進行分析、監督、 調節,通過反思性學習,在與群眾交往中自覺踐行理解、尊重、關心,在公共場合注重自身形象,遵紀守法,愛護公物,主動達成同情心培養的理想境界,以理性反思自覺地認識自我同情心情況,重新塑造自我同情心,從而形成嶄新的公共服務情感圖式,助力街道治理能力的順利提高。蒲清平、張偉莉、安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心理機制與實踐路徑》,《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10期。
(四)弘揚街道干部自我奉獻精神,升華街道治理新境界
在基層公務員群體中提倡自我奉獻精神永不過時。自我奉獻的必要性植根于個人利益和整體公共利益的相對矛盾及其在特定條件下的不可兩全。此時,需要我們在兩種價值中選擇更高更普遍的價值。我國集體主義道德調節利益矛盾的突出特點是自愿舍棄自我利益而有利于社會和他人。街道干部作為國家公職人員,肩負著公共服務的使命,在關鍵時刻舍己救人、舍生取義是一種自我奉獻精神,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助人為樂、扶貧濟困、任勞任怨、謙讓寬容等,也是自我奉獻精神。自我奉獻并不僅僅意味著獻出生命,獻身只是奉獻精神的最高形式。為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和群眾利益,自覺地舍棄個人利益體現了崇高的個人品質和人性特有的光輝。街道干部自我奉獻精神的培養和鍛造一是要領導干部率先垂范。自我奉獻型領導對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奉獻精神培育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街道黨工委書記或者街道辦主任等領導者,能為達成組織目標和集體福祉自愿推遲或放棄個體利益、福利或特權,特別是領導即使個人利益遭受損失也積極維護組織及下屬的利益,有助于提升下屬的街道歸屬感和認同感。基于社會交換理論,街道基層干部也會努力“回報”領導,積極努力工作,取得好的工作績效。同時,街道領導者為成員及組織目標做出的自我奉獻行為,起到了角色示范的作用。作為擁有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的自我奉獻型街道領導,傳達出了“舍小我為大我”的價值取向,促進廣大街道干部的學習和模仿,激發出類似的行為。
二是注重以活動為載體涵養街道干部自我奉獻精神。自我奉獻精神的養成不是簡單蒼白的說教,而是有血有肉鮮活的精神浸潤,由此才能使街道干部將奉獻社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以視頻、音頻、書畫、體驗式教學、現場觀摩、現身說法等多種途徑和手段,弘揚發生在街道干部身邊的生動蘊含奉獻精神的事例,讓其從中體悟、感染、觸動、深化,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奉獻為民精神的偉大與光榮,并能夠身體力行。也可以街道組織文化建設入手,加強街道干部的組織歸屬感,通過團隊建設、文體活動等方式營造交流溝通機會,在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中切入街道公共服務理念,凝聚群體力量,生成對街道集體的熱愛與認同,強化為集體和群眾作出貢獻與奉獻的愿望,為達成街道治理能力提升新境界添磚加瓦。
總之,街道治理能力提升不僅在于各種設施完善等“硬治理”能力的達成,很大程度上更在于街道干部“軟治理”能力的升華與超越,“軟治理”力量是一種內在的深層次力量,它更能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和支配力,在街道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公共服務動機為核心的街道治理能力提升強調街道干部自身公共服務動機的養成,著眼于街道治理能力的“軟性”方面。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社會價值觀多元展現等多方影響,街道干部“守望初心”“奉獻社會”“同理情感”等一系列公共服務動機出現缺失的現象,極大地影響了街道治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由此迫切需要街道基層領導與下屬能夠上下同心,齊心協力,從街道面臨的社會環境、街道組織環境、街道干部家庭環境以及街道干部自身等角度共同聚力,化解困境,完成基層行政組織的目標與使命。
(責任編輯:徐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