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武文碩


搜集整理江蘇省1985-2018年的進出口總額和生產總值相關數據,基于VEC模型,運用Eviews軟件,分析江蘇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首先作出處理后的數據的時序圖,并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VAR模型選取滯后階數并進行Johansen檢驗,在進行Granger檢驗之后,建立VEC模型。研究結論表明,對外貿易與江蘇省經濟增長確實存在著協整關系,進口和出口在不同顯著性水平下都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因。在VEC模型中,當均衡狀態被打破時,進出口會以0.03%的速度調回均衡狀態。最后,根據分析和結論,提出相關建議。
一、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也實現了快速的發展。江蘇省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省份之一,這些年來,其綜合經濟實力在中國一直處于前列。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85 年江蘇省生產總值僅為651.82 億元人民幣,而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595.4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5168萬元,比上年增長6.3%,平均每位從業人員創造的增加值達19.4759萬元。從1985年至2018年,江蘇省經濟增長了將近360 倍。此外,江蘇省憑借其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對外貿易額也實現了顯著增長。1985年江蘇省進出口總額僅為19.87 億美元,出口額15.86億美元。但2018 年江蘇省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了6640.4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實現了4040.44億美元,增長了約667倍。可以看出在這幾十年里江蘇省對外貿易額與地區生產總值均實現了大幅提升。雖然如此,江蘇省的對外貿易仍存在對外貿易結構不盡合理、出口貿易企業主體發展比重不平衡、加工貿易發展相對落后等問題。本文搜集了江蘇省1985—2018 年進出口額與GDP,分析了對外貿易在江蘇省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對于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有以下特點,首先是時間跨度長,選取了江蘇省統計年鑒所記載所有年度有關進出口的數據,分析34年間江蘇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其次,不僅簡單地從總體視角分析,還構建模型加以說明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從而提出結論和建議。最后,選擇構建VEC 模型。多數文獻都是通過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后構建VAR 模型進行分析。但該方法容易導致偽回歸問題的出現。因此本文在進行數據處理后,構建了VEC 模型,討論江蘇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二、江蘇省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江蘇省是我國對外貿易大省,地處于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靠近經濟發展中心上海,依附其地理環境優勢,加之高端的人力資源和教育資源,行業聚集度高、消費市場范圍大等特點,總得來說,江蘇省對外貿易規模一直以來保持著持續穩定的快速增長。而從2019年的相關進出口數據可知,江蘇省2019年的進出口總額為43379.7億元,與上年相比下降1%,其中,出口額為27208.6億元,增長2.1%;進口額為16171.1億元,下降5.7%。
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2393.6億元,增長4.9%;占進出口總額的51.6%,超過加工貿易14個百分點。從出口主體看,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出口額為2330.6億元、9618.6億元、9618.6億元,分別下降22.0%、增長0.4%、增長13.7%。從出口市場看,對美國、歐盟、日本出口比上年分別下降11.5%、增長6.2%、增長4.1%,對印度、俄羅斯、東盟出口分別增長0.3%、9.9%和17.7%。從出口產品看,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增長1.9%、下降 1.8%。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出口額7284.2億元,增長12.8%;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6.8%,對全省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147.3%。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搜集及處理
本文選取了1985-2018年的數據(數據來自江蘇省統計年鑒)。如表3.1所示,根據江蘇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情況,選取了生產總值(GDP),進口貿易額(M),出口貿易額(X)。為了消除物價水平的影響,對于生產總值,采取了以上一年為基期的生產總值指數進行平減,并命名為Y,對于進出口貿易額,采取了以上一年為基期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進行平減,分別命名為EX、IM,具體公式為:
(二)時序圖
為了避免實證分析中出現異方差的問題,對變量分別取對數,即lnY,lnEX,lnIM。由圖1可知,lnEX、lnIM、lnY總體都呈現出上升趨勢,即其均為帶趨勢的非平穩序列,因此接下來通過單位根檢驗等方法進行實證分析。
(三)平穩性檢驗
為了避免“偽回歸”問題的出現,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由檢驗結果可知,lnG,lnEX,lnIM均為非平穩的時間序列。DlnY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平穩性檢驗,DlnEX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平穩性檢驗,DlnIM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平穩性檢驗。
(四)滯后階數及協整分析
通過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發現lnY,lnEX,lnIM均為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因此對上述變量進行協整分析。本文采用的Johansen協整檢驗是通過VAR模型選取滯后階數,因此首先對模型進行滯后階數選取,再進行協整檢驗分析。
首先,確定滯后階數,由滯后階數選取的原則(AIC和SC),可確定滯后階數為2階。因此,Johansen協整檢驗的滯后階數為1階。然后,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可得到一個協整方程:
GEt-1=lnYt-1-5.023225lnIMt-1+4.298753lnEXt-1-5.742252
(五)Granger檢驗
上述協整關系的檢驗只可說明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并不能很好地解釋三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因此接下來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之間的因果關系。它的基本思想是:如果x是y的Granger因,則在給定y的滯后項的前提下,x的滯后項仍有助于解釋y的變動。由Granger檢驗結果可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 lnIM是lnY的格蘭杰原因,同樣地,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lnEX也是lnY的格蘭杰原因。
(六)VEC模型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但是通過協整關系建立的模型是靜態模型,而VEC模型可以通過建立短期的動態模型來彌補長期靜態模型的不足。通過誤差修正模型,可以判斷出變量在短期波動中偏離其長期均衡關系的程度。
根據滯后階數選取原則,確定滯后階數為1,由VEC模型模型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在經濟增長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中,誤差修正項的系數為-0.0297,說明江蘇省經濟增長與進口之間存在反向的修整機制,當它們的長期均衡狀態發生偏離時,進出口將會以約0.03%的速度將其調整回均衡狀態。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江蘇省多年來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同時也呈現十分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其數據和時序圖顯示該省的出口總額均高出其進口總額,即為出口導向為主的區域。
2.對外貿易與江蘇省經濟增長存在著協整關系,并且出口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因,同樣,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進口也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因。
3.當對外貿易與進出口的均衡狀態發生偏移的時候,對外貿易將以約為0.03%的速度將其調整回均衡狀態。
4.對外貿易對于江蘇省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同是受世界整體經濟環境及相關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但從總體而言,對外貿易對于江蘇省的經濟增長是起促進作用的。但也表明江蘇省的經濟發展不單純地依靠對外貿易,呈現出新的增長特征。
(二)建議
1. 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出口
完善江蘇省的出口貨物結構從這幾個方面出發:首先重點產業提供政策支持。政府部門結合江蘇省的具體情況來建立有關政策,鼓勵企業擴大自身發展規模,并大力支持具有較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的出口產品。其次不斷促進產業部門的更新,完善各大企業內部已經形成的產品結構,減少制造成本。除此之外,需不斷維持良好的發展趨勢,調整貿易結構,推動產業結構的更新,逐步優化當前較低的出口結構。最后加強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以及研究開發能力,促進江蘇省盡早實現經濟增長轉型。
2.支持朝陽產業,壯大主體
利用江蘇省發展已有的優勢,有目的性、有計劃性地使用多樣的鞏固、發展、以及擴充戰略,使得江蘇省在出口市場方面能夠形成較合理的、多樣的整體格局。全方位執行市場多元化戰略,不是人為地將出口額分在全球各個領域,而是結合市場發展的普遍規律,適當地將出口額較平均地安排。所以,要非常重視深入貫徹市場多元化、發現全新的市場,并非忽略傳統市場,一定要在鞏固以及發展傳統市場的前提下不斷發掘新的市場。
3.發展加工貿易,促進創新
目前江蘇省加工貿易沒有快速的發展,且貿易出口比例未達全國平均水平,加工貿易水平也仍處于粗放型數量型,沒有較大的改變,所以江蘇省在加工貿易方面有較廣發展空間且具有潛力。但在增強加工貿易水平、實現轉型更新的過程中,不應只強調“數量”,且還需重視“質量”的提升。利用好“環渤海、環京津”的地理優勢,打造具有特色、分工合理的產業互動格局;完善貿易相關法規、服務方案,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升自身創新能力,支持能夠具有引導作用的領先企業,從而吸引更多的外來企業投入。
(作者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