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實驗小學
生涯教育研究專家舒伯說:“生涯發展教育不應只是在傳統的課程外增加一個額外的科目或單元,而是應將生活發展的理念融入現有的課程當中”。《生涯規劃——體驗式學習》一書中業指出:“小學生涯規劃并非是要在孩童時期就讓孩子選定發展方向,為將來的職業生涯進行具體規劃,而是在小學階段,家長、教師、幼教工作者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如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學會合作、保護環境、正確使用零用錢等,培養其責任感和助人行為,如幫媽媽做家務、幫助同學等;了解自己和周圍環境的關系,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培養其人際交往的意識,并交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等;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意識,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獨特的個體,以積極的態度接納自己,自尊、自立、自信、自強,力求做最好的自己?!被趯ι慕逃恼J識,我們課題組確定了在小學習作中滲透生涯教育的三個方面:一自我認知(即自我覺察,屬于生涯喚醒,關注自己,對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有所了解,發展多元智能,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同時看到自己的潛能,感受學習樂趣,培養自信、積極、樂觀的學習心理品質);二認知他人(即生涯覺察,屬于外部世界探索,通過認識環境,培養人際交往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從而懂得了解他人、尊重他人);三感知社會(即生涯感知,外部世界探索。去看到“榜樣的力量”,幫助孩子思考我想要成為什么人?初步了解職業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利用角色體驗,著手想象和思考職業向往。)通過這三方面的滲透,讓孩子認識生命、知道生命存在的意義,有生命的思考,最終學會選擇。
如何將生活發展的理念融入現有的課程當中?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內容是寫心愿。心愿是人們內心的一種希望,六年級的學生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想象與期盼,心中常常蘊藏著許多美好的心愿。本次習作能喚醒他們埋在心底的美好心愿,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本次習作從“關于個人”“關于家庭”“關于社會”三個不同維度引導學生思考,并列舉了多種不同的心愿,旨在打開學生的習作思路,讓他們思考的視野更開闊,心愿的內容更豐富。從習作內容來看,涉及個人、他人和社會,與生涯教育三個層面自然融合,因此筆者將此次習作作為典型課例進行研究。
通過學生第一次自主習作,針對本次習作訓練的兩個重點,發現在本次習作57位同學習作選材和表達方式情況如下:

從這兩組數據中可看出學生選擇自己這個角度的人數眾多,而社會和他人這個角度的較少,“選擇什么材料”旨在引導學生對習作素材進行選擇,選出合適的材料表達心愿,從學生寫的內容來看,多數寫想進入理想中學這樣的短期目標,長遠目標沒有樹立起來,也沒有明確如何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選擇一種適合的方式進行表達”旨在引導學生思考習作內容與習作形式的關聯,用適合的方式表達心愿。教材列舉了“記敘故事、寫信、日記、創作詩歌”等方式,學生大部分選擇的是散文或隨筆,其次是敘事、想象等,形式相對單一,創意不強,需進一步進行思維能力訓練。
根據對教材的解讀和學生第一次習作情況,我明確了教學目標中落實滲透點:(1)通過《心愿》習作講評,讓學生獲得一個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去認知他人、了解他人、尊重他人,懂得從心愿出發規劃自己的人生。(2)通過題目、立意、選材、表達方式的研討講評,讓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也學會為了心愿努力前行,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創新意識。(3)通過故事引入,進一步鞏固實現心愿的方法,正確面對挫折。
策略一:課前展示環節中的自信滲透——自我認知。
自信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素質,指的是相信自己能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能過夠克服困難獲取成功。課前我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優美句子為展示內容,讓學生面帶微笑,昂首挺胸走上講臺,說話時落落大方,聲音洪亮,增強自信。同學們展示了自己收集的優美句子之后,我又以表達形式的不同,變換句子,樹立習作并不難的意識,引導學生善于學習,善于運用,善于改變,激發學生進入習作講評課的信心,明白創意的力量。
策略二:激趣與目標環節中看到“榜樣的力量”——認知他人。
教學伊始,筆者就以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币耄顚W生回顧在本單元學習時透過文字,看到李賀、于謙、鄭燮三位詩人的胸懷、壯舉和人生志向,看到革命先烈們崇高的革命理想,看到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仰,這些偉大的理想和信念或許都萌生于他們心里那一個個小小的心愿,進而引入對本次習作內容的回顧,讓學生明白看看我們的心愿就像一粒剛剛發芽的種子,長在心的土壤里,盡管渺小,但終將開出美麗的花朵 ;就像一條清澈的小溪,流淌在愛的大地上,盡管涓細,但卻可以澆灌綠色的希望,最終引領學生成長為本單元認識的人物那樣志存高遠的人。
策略三:閱讀與分享環節中滲透習慣培養——感知社會。
閱讀材料中滲透行為習慣培養:筆者針對學生習作中表達形式單一、內容描述不具體等問題,選擇了六篇閱讀材料,采用群文閱讀的理念,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對比統整,進行思維訓練,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筆者緊扣心愿這一主題,選擇閱讀材料一是朱自清的散文《春》讓學生在盼望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機、欣欣向榮,春天的朝氣蓬勃;閱讀材料二是日記形式的《春日散記》記錄了立春的《春風》、雨水的《春雨》、小雨的《春草》,在春天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里,從春天的景物中找到無限的靈感,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于積累、勤于記錄的良好習慣;閱讀材料三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敘事文,讓學生感悟到在我們生命中有很多時刻,每當我們遇到一個遙不可及、令人害怕的情境,并感到驚慌失措時,要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從而達成自己的目標;閱讀材料四是摘自《生涯規劃——體驗式學習》一書中演講稿《實現心愿從良好習慣的培養開始》講述了福特看見小事,注重細節,良好的行為習慣使福特最終獲得了成功。告訴學生從小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會有利于我們的成長,更會使我們受益終身;閱讀材料五是詩歌《假如,我是一名舞者》寫出舞者用美妙的舞姿和不悔的追求,為世界的美麗付出真誠的愛;閱讀材料六是《寫給爺爺的一封信》探尋習爺爺貴州行“笑容”的秘密,通過看報紙、聽新聞,寫了自己的心愿,樹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家國意識。
小組合作中滲透團結與合作: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滲入泥土,便會消失不見,可匯聚成河卻川流不息。我們要完成的很多事,都需要團結與合作。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善于合作可以創造無數的奇跡。本次課例筆者組織了兩次小組合作,第一次合作是讓學生在小組內挑選自己喜歡的閱讀材料,認真讀一讀,并想一想自己從中得到什么啟示?準備怎樣修改自己的習作?通過合作學習,我們發現心愿的不同,選擇的表達方式也不同,只有選擇了合適的表達方式,才能更好更貼切的表達你內心的想法,同一個心愿可以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記敘文可以將事情的經過寫清楚,日記能夠清晰的記錄時間較為簡練,倡議書圍繞問題,號召大家一起行動,因此我們要根據自己作文內容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第二次合作是針對學生習作題目較為單一進行的,首先引導學生從同學中好的作文題目和閱讀材料的題目中得到什么啟示,對自己的題目進行修改,而聽的同學,請認真思考:從發言同學的題目中,你猜想這位同學用什么形式表達自己的心愿?或者你建議他(她)什么用形式表達心愿?從小組合作學習中知道題目或是能引發我們的閱讀興趣,或是因這優美的文字而特別吸引人,或是恰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總之一個好的題目可以立刻吸引他人的眼球,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作文脫穎而出,不妨從一個好的題目開始。從聽的同學猜想和建議中,我們還發現同學們都已關注本次習作的重點:選擇適合的材料與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愿。
策略四:質疑與探究環節中滲透挫折教育——認識自我。
筆者選用了一段視頻《永遠在場上》,這段視頻描述了一個孩子刻苦訓練足球,但并沒有進入賽場踢球,當爸爸遺憾他沒有進入賽場時,他卻說自己一直在場上,他救助受傷的隊員、為其講解賽事,為隊員們送水、撿球......看完視頻后,學生們紛紛議論開了,對心愿的實現有了更廣闊的認知,對生活中的挫折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筆者為了檢測教學中生涯教育滲透策略的落實,設計了觀課議課評價表,由觀課教師從課前展示的自知自信、激趣與目標的認知他人、閱讀與分享的感知社會、質疑與探究的挫折教育,四大環節,四個滲透策略,五處滲透點的落實進行課堂教學評價與反饋,觀課教師一致認為這樣的課堂評價表設計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強化生涯教育的滲透意識,目標明確簡潔,評價表易于操作,利于突顯課題研究成果,建議評價表中增加學生參與課堂的評價體系,深入研究典型課例滲透生涯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自我價值感、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的需求也隨之提高,生涯規劃應運而生。生涯教育逐漸成為學生、家長、教師、學校乃至社會的共同需求,雖然我國還未正式將此列入教學系統中,但其可以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應從學科滲透的角度出發,深入研究,并在此過程中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交給他們基本的生活技能,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獲得生活、事業的成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