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基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為國家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一大重要職能。新生代大學生作為未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的主要部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生代大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質的提升,對提高一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實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升新生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尤為重要。本研究主要抽取廣州市作為樣本,通過網絡在廣州市范圍內10所高校派發調查問卷。通過SPPS19.0進行數據分析,運用描述統計,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等分析方法,驗證研究假設。在問卷統計數據結果和訪談資料信息的基礎上,從不同背景新生代大學生對就讀高校的滿意度出發,結合與學生訪談,探討新生代大學生就讀高等教育教育狀況調研。針對新生代大學生就讀高等教育教育狀況存在的問題和難題提出改進的建議。
通過對廣州市范圍內10所高校的學生采訪了解到:新生代大學生接收高等教育的整體狀況良好,新生代大學生通過接受繼續教育獲得學歷、提升能力,擴大人際交往圈等。訪談調查及問卷調查表明:新生代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自身成長的滿意度都較高,對目前就讀高校以及目前高等教育予以較高的評價。
問卷調查表明,新生代大學生對接收高等教育狀況比較滿意,其整體滿意度M=3.373。大部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希望獲得學歷以后能有得更好的就業機會,該選項平均分為4.4、比例為48.6%,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認為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質不夠,希望在就讀大學期間能獲得素質的提高,該選項平均分為4.08、所占比例為36.48%。
另外,大學生接收高等教育對于自身成長的整體滿意度M=4.109,表明對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后對于自身成長方面比較滿意。接受高等教育不僅增長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技巧,而且總體上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但是在提升自己畢業后的工作競爭力方面和擴大人際交往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在提高工作競爭力和人際交往圈方面,滿意度較低,分別為34.03%和33.61%。
本次參加問卷調查的大學生總數為1428人。其中41.46%為男性,58.54%為女性。大一15.06%、大二17.25%、大三27.52%、大四40.17%。從戶籍來看,廣東省的農村戶籍38.10%、廣東省外的農村戶籍25.70%、廣東省的城鎮戶籍28.15%、廣東外的城鎮戶籍7.89%,生源以廣東省內的為主。
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學生所屬專業包括自然科學2個:理學、工學;人文和社會科學6個:文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顯示出問卷參與人員的覆蓋面相當廣。

表1 參與問卷學生專業分類
就報考高考志愿途徑來看,所在自身興趣和老師、家人、朋友介紹是考高考志愿的主要途徑,分別占36.67%、22.30%,網絡宣傳也占一定比例為13.00%,而媒體報道和報紙分別為4.62%,3.45%。

表2 參與問卷學生報考志愿的情況
調查發現,不同學生對所就讀高校的滿意度存在差異,從表3可以得知,其中性別、戶籍等對學生所在學校的滿意度沒有影響,但學生專業對其就讀高校的滿意度有影響。表3顯示,工學、理學、經濟學、教育學專業學生對就讀高校教育狀況的滿意度較高,而文學、歷史學學生對就讀高校教育狀況的滿意度則相對較低。

表3 不同年級對學校管理狀況滿意度對比圖

表3 各背景與學校狀況體系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
由圖7數據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學校的管理的狀況有不同的要求,大三的學生對學校的管理較其他年級的滿意度高,大四的學生對學校管理的滿意度較低。學生整體上對專業學費方面比較滿意,對學校與學生溝通方面的管理滿意度相對較低。
學生對就讀高校是否得到成長整體滿意度為95.29%,表明學生們較為認可就讀高校對其成長的影響。學生普遍認為,就讀高校不僅增長了他們的學識,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技巧,而且總體上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如表9所示,學員認為就讀高校能增長學識的滿意度值最高,為98.18%,認為就讀高校總體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質的滿意度值為98.04%,認為就讀高校提高他們在求職的競爭力的滿意度值為96.36%,認為就讀高校擴大了他們的人脈圈的滿意度值為95.66%,這些表明學生就讀高校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有利于他們自身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表4 就讀高校對學生自身成長的相關指標體系分析
調研顯示,學生對就讀高校的整體滿意度為97.54%,說明學生對就讀高校比較滿意。但針對就讀高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生也提出了很多建議。如表5所示。

表5 對高校建議指標體系分析

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應更規范 88.53高校應開設更多形式多樣的面授課程課 88.4高校應組織更多地線下活動和學生溝通、聯系 88.39高校應選派更優質的師資授課 88.18高校應加大宣傳,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加入到本校 88.12高校課程設置應更貼近學生就業的工作實際 87.27需要學生承擔的生活費應更少,應盡量減輕學員負擔 84.40
高校招生宣傳力度需繼續加強。目前更多學生是通過身邊的老師、家人介紹,選擇就讀專業和學校,或者是通過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從招生目錄中進行選擇,有此反映大部分學生在報考志愿前對報考的學校沒有太深入的了解,可能會讓學生錯過報考最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的機會。
H同學:當時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我開始也不知道選什么,家里人也沒有給我什么建議,我是覺得自己比較想做老師,就在志愿手冊那里看我的分數可以去那個學校的師范專業。我覺得如果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如果有相關學校的老師來幫我解答一些問題,可能就會好一些。
B同學:我那時候覺得,某某學校聽說好像還不錯,然后我又不好意思去問太多,就在網上搜了一下,看了一下其他師兄師姐在貼吧的介紹,感覺還行,然后就報了。
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學校課程設置形式豐富多彩”的滿意度相對較低,部分學生反映更愿意接受到形式多樣的課程開展方式。
C同學:也不是說現在的老師上課不好,但是我覺得現在很多老師都是只顧著自己在講了。而且感覺每堂課都是老師在那里講,我們也容易走神。如果老師可以用更多更豐富的形式來講課,比如有時候可以結合線上的課程,或者不用一直在課室里面上課,我覺得也很好啊。
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學校和學生的溝通頻繁,溝通效果較好”和“學校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較為關心”方面的滿意度也相對較低。一方面說明學生對于與學校之間有加強溝通的述求,另一方面也說明學校在相關管理上需要加強。不少學生反映,在就讀學校期間,在學習和生活上的一些述求沒有一個很好的渠道去表達他們的述求,或者是在表達述求后,沒有得到較好的反饋。
E同學:有時候有問題,其實不知道要怎么去解決,一開始會跟輔導員說,但是后面覺得輔導員其實就像是一個中間人,跟他們反應的問題,他們又再去跟學校反應。我覺得如果有什么途徑,能讓我們直接去表達述求,可能會更好。
C同學:有聽說學校會有一些什么座談會之類的,但是聽去了同學說,他們講完好像也沒有太大的改變,感覺比較形式吧。
A同學:希望學校有時候可以多聽聽學生的述求。
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高校課程設置應更貼近學生就業的工作實際”方面的滿意度也相對較低。尤其是即將畢業的高年級學生,他們反應去實習后發現在學校學習中掌握的專業知識跟實習過程所需要的知識還是會有一定的出入,并表示希望高校課程設置應更貼近學生就業的工作實際。
G同學: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現在大三也馬上準備要去找實習了。但是我聽我們師兄說,他叫我找實習前,最好自己再自學一些最新的技術。他說我們之前在學校里面學的一些課程內容,公司里面都不用了。
F同學:我學人力資源的,現在剛在企業實習。不過我感覺我在公司里面做的事情,好像跟學校里面學的東西沒什么關系,就感覺如果我不是學這個專業的,來到公司之后好像也可以重新開始學,然后重新開始做。而且我之前在找工作面試的時候,發現也有一些其他專業的同學跟我一起面試一樣的崗位,就覺得說雖然我是學這個專業的,但是我跟他之間好像沒有很明顯的競爭力。
調查顯示,目前更多學生是通過身邊的老師、家人介紹,選擇就讀專業和學校,高校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宣傳并駕齊驅,在網站、微信等線上開展宣傳的同時,深入省內各高中開展宣講會,提高本校在廣大社會群體的知名度。
調查顯示,雖然目前學生對就讀高校及專業有一定滿意度,但是也提出了高校課程設置應更貼近學生就業的工作實際以及高校應開設更多形式多樣的面授課程課的建議。一方面,注重教學培養質量,組建高質量專業團隊“量身定制”學習課程。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例如利用新媒體開展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高校如果能保持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能及時獲得學生對于學校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處理各方面的問題,提升學生就讀的滿意度,讓學校在建設過程中穩步提升。高校可以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微信小程序得當下流行的渠道,按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設置學生反饋意見的途徑,及時了解到學生各方面的意見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