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敏
杭州市余杭區中泰中心幼兒園
歷年來,我園依托“鄉情竹韻”的特色品牌,致力于竹特色的研究,將竹子融于課程,融于環境,融于游戲,在幾年的竹特色研究中,教師對竹玩的研發涉及了多領域的研究,不過將竹玩具融于數學是比較少的,因此,我們基于數學核心經驗,展開研究,將竹玩具更好的融入區域,更好的發展大班幼兒的數學能力。
在益智區中,教師會投放很多關于數學的操作材料。針對大班數學核心經驗各條目標的解讀,筆者發現目前益智區的創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游戲材料目標定位不明確。同一種操作材料,會出現在不同年齡段的益智區中。如:撲克牌配對這一操作材料,在中班、大班,甚至小班也出現了,都是相同的玩法。那么,可以看出教師對于幼兒各年齡段的數學核心經驗是不了解的,因此投放了與幼兒經驗的不匹配的操作材料,那么在游戲材料目標定位不明確的數學學習中,幼兒的能力是無法得到較好的發展的。
(2)材料操作性不明顯。單一化的數學操作材料,在幼兒掌握了相應的玩法之后,會由于缺乏挑戰性,幼兒很快就會失去興趣。
(3)游戲材料無層次性。幼兒的發展存在個體差異,目前在益智區投放的材料并沒有十分明顯的層次性,這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幼兒的需求。
基于目前益智區存在的問題以及大班數學核心經驗,我們在益智區衍生出“四維竹游”的活動,幫助幼兒更好的進行數學核心經驗的學習。
(1)四維竹游——集合與模式。為了更好的讓幼兒學習“分類”我們在區域中設計并投放了相關操作材料“竹制分類棋”。
玩法:棋子畫面分四個系列,分別為:人物類、花卉類、動物類、水果類。在游戲開始之前,幼兒自己討論具體的分類標準。然后將所有的棋子倒轉下來,用自己的方式決定誰先開始,在游戲中孩子們輪流摸棋子,但不能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表面。找到屬于自己類別的棋子,棋面朝自己面前擺放,如果摸到的不是自己需要的類別,則將棋子放回原位。能夠先收集齊同類五個棋子則為勝利。
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規則排成的序列。基于大班“模式”的核心經驗我們設計并投放了相關竹游戲操作材料“種花”。
①基礎性玩法。提供各種不同的模式卡片,幼兒根據模式卡進行接龍式、填空式、擴展式排序。
②遞進性玩法。兩名幼兒共同游戲,抽取不同的模式卡,根據模式卡進行排序,當棋盤鋪滿時,規律正確者為勝。
③挑戰式玩法。兩名幼兒進行對戰式模式大挑戰,幼兒自己創造規律進行排序,在規定時間內,排序正確且規律復雜者幼兒為勝。

(2)四維竹游——比較與測量。基于大班數學的核心經驗,我們可以知道大班幼兒需要學習用自然物體來衡量。如:測量物體的長度、高度、厚度、重量等。幼兒的測量處于非正式階段,主要學習的是自然的測量,即使用自然物體作為直接的測量工具。
在益智區區中,我們投放了不同長短的竹棒以及記錄表供幼兒進行測量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通過填寫記錄表對自己所測量物體的長度有了直觀和量化的認識。
案例:不一樣的測量
在之前的測量游戲中,幼兒學會運用竹棒進行“首尾相接”的測量。在本次區域活動中,我對原先投放測量的竹棒藏起了一部分。當幼兒進入益智區進行測量游戲時,每人只能拿到一根竹棒。幼兒一時不知道如何操作,幾個小腦袋湊在一起商量,拿著小竹棒在紙上不斷的比劃著,擺過來擺過去,不精準的測出了結果。我請他們拿出之前的記錄表,對比一下結果,為什么不一樣?琪琪說:“因為只有一個測不準,不知道怎么首尾相接 ”。這時陽陽想到了主意:“我們可以哪個筆,在紙上做個標記,那么把竹棒拿下來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從哪里首尾相接了。”大家又再去操作了一次,果然測量的很精準。
分析
幼兒通過和同伴間的相互交流、討論,發現了新的測量方法,不僅大大提高了幼兒的測量能力還提高了幼兒的探索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幼兒對于測量已經非常熟悉了,并且幼兒了解了測量單位越小,需要的單位就越多,測量的單位越長,所需的單位也就越少。
(2)數學核心經驗——數運算。大班“數運算”的核心目標是認識基本的數學符號以及能夠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針對此,我們研發了竹制飛行棋,以飛行棋為主要游戲材料幫助幼兒學習“數運算”。
①基礎性玩法:危險的棋子。幼兒在進行飛行棋游戲時,自己生發了一種新玩法,即當兩名幼兒的棋子同時在一個格子里時,后面上來的棋子可以把前面的棋子趕回起點。這個新規則讓幼兒樂此不疲,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去計算,骰子投到數字幾就可以把別人趕回去,潛移默化中幼兒的計算能力得到發展。
②挑戰式玩法:三骰子飛行棋游戲。當幼兒能夠較好的進行“10”以內的“數運算”幼兒可以利用三個骰子進行游戲,即用兩個骰子投出的數字相加再減去另一個骰子上的數字,即可得到走的步數。這對幼兒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有的幼兒喜歡挑戰,即可用此這個方法進行游戲,進一步發展“數運算”能力。
(3)四維竹游——空間認知。大班幼兒空間與方位的核心目標是能以自身為中心和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能夠注意到自己的位置和運動方向。
基于此,我們在益智區中利用竹棒進行“跳房子”的游戲。旨在游戲中利用“跳房子”發展幼兒的方位能力,為此我們共設置了以下兩種玩法。
①基礎性玩法:根據指令卡進行跳房子,認識方位。幼兒利用鐵鉤竹管根據圖示在地上拼搭出“房子”,然后站在起點處,根據指令卡上的箭頭“↑”、“↓”、“←”、“→”的方向,分別向四個方向跳。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直觀的感受到箭頭所表示的方位,從而理解圖示的意義,認識方位。
②進階式玩法:聽信號,找方位。幼兒兩兩合作進行游戲,現在地上利用鐵鉤竹管搭建好“房子”,其中一名幼兒站在起點處,說出方位,如:“向左跳”,幼兒就向左邊跳一格;“向后跳”該幼兒則向后跳一格,兩人可根據自己的意愿交換游戲。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夠進一步理解方位,并且指揮的幼兒也能在發出指令的過程中更好的明白方位的對應關系。
(1)教師的指導與關注。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非常的熟悉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時刻注意幼兒的游戲情況,對幼兒進行鼓勵和支持,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同時需要有效的利用游戲評價這一環節,幫助幼兒梳理經驗,進一步推進游戲開展。
(2)游戲設置的層次性。在游戲設置上要有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如:在“數概念與運算”這個主題中,我們設計了“竹制飛行棋”的游戲,幫助幼兒進行運算能力的發展。在這個游戲中,通過骰子的變化滿足幼兒的不同層次。對于能力強的幼兒可以使用數字骰子,而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則可以使用點點骰子,即骰子上的數字改成點點,這樣當幼兒計算不出總數時,可以通過數點的方式進行運算。因此通過骰子的變化就能滿足幼兒個體差異。當幼兒運算能力逐漸變得更好時,還能夠增加三個骰子同時進行運算,以此滿足大班幼兒喜歡挑戰的特點,更好的保證幼兒的游戲興趣。
(3)注重幼兒的本位。在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作為教師我們更多的是需要重視幼兒本位,即以幼兒的視角開展活動。因此在竹游戲設置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幼兒成為游戲設計者之一,這樣可以大大增加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如:在“分類”主題中,我們創設了“分類棋”,但是一段時間之后,幼兒對于原有的棋子已經不感興趣,因此,我讓幼兒成為設計者,設計“分類棋”的圖案,當幼兒玩著自己的設計的棋時,又對游戲產生了興趣,并且會更加投入游戲以及使用自己設計的棋子,幼兒會獲得成就感。
四維竹游的開展,讓幼兒在與游戲的互動中,數學核心經驗的四個主題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數學素養。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對數學核心經
驗的解讀,更加明確了幼兒數學需要發展的方向,在投放材料時更加具操作性、層次性、目標性。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將繼續做好四維竹游的研究,讓幼兒在數學領域上得到發展,同理可得,我們在每一個區域材料的投放上一定要解讀幼兒各個領域的核心經驗,切不可盲目投放,這樣才能使區域游戲的功能發揮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