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惠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務部
在政府會計制度全面實施及政府財務報告編制精細化的要求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應做到全口徑、精細化、多維度,這對高校財務核算和財務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高校教學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出發,探討成本核算的范圍,明確成本核算的對象,詳述了高校成本核算的思路,并提出高校教育成本管控的建議。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做出了重大戰略決策。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需求要求高校反饋多維度、多對象的成本信息。精細化的成本核算也是高校爭取校企合作,開展學科建設績效考核的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
教育部在2020年部門預算報告公開中披露,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總支出為37,241元,比上年下降3.78%。在中央要求“過緊日子”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屬高校獲得的財政資金支持均較往年有所下降。相應地,高校財政撥款支出預算數也普遍減少。財政撥款預算縮減倒逼高校減少對財政資金的依賴度,一方面需要增強創收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改變過去粗放型支出模式,厲行節約、開源節流,確保預算安排科學合理、經費使用提質增效。
政府會計制度實行雙軌制,即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并行雙分錄核算。權責發生制確認收入和費用,成本計量區間更加合理,能夠準確反映高校的資產狀況和成本費用狀況。
2021年是中央部門全面編制政府財務報告的第一年,財務報告編制各環節的數據收集、整理、反饋過程能為高校成本管控和管理決策提供信息支撐。完善的成本核算有助于財務報告真實地反映高校資產負債、準確核算當期費用,做到收入支出配比。
根據政府會計制度的要求,財務會計費用類科目為:業務活動費用、單位管理費用等八類。在核算成本時,應逐項分析該項費用與受益對象的關系。例如核算生均成本,則業務活動費用里的教育費用和部分用于學生培養的科研費用應納入學生教育成本,但經營費用、離退休費用等與學生培養無關的費用應剔除,不應簡單以比例直接計入。
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由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和固定資產折舊四部分構成。值得注意的是,309資本性支出(基本建設)和310資本性支出科目下的支出不屬于高校教育培養成本,因為這兩項支出并未減少高校的凈值。當基建和固定資產被用于教學、科研、管理活動時,以折舊形式被列為政府支出。
成本核算對象是高校開展業務活動過程中資源耗費的載體。高校為滿足成本核算和績效評價需求,可以以學生、項目、學院、專業等作為成本核算對象,建議成本責任中心。由于高校學生培養類型多元化(全日制統招、定向、自考函授、二學位、校際聯合辦學等),專業設置多元化(不同學科專業、必修專業、選修專業、輔修專業等),高校可以根據特定業務需求或者事業發展的需要,多層次、多維度的確立成本對象。
高校為實現其職能目標,依法履職或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按照能否追溯到成本對象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其中,業務活動中的教育費用、單位管理費用中的科研管理費用可以直接計入教育成本。間接成本需按受益期間進行分攤,例如某專業為創建一流學科引進人才,引進人才是為教育教學、學科建設服務,因此人事部提供的一次性安家費需要在人才服務合同期間合理攤銷。
適用于測算新增的聯合辦學、中外合作專業成本,通過成本測算、預估為學費定價、教師薪酬課時費定價及綜合管理提供依據。通常已經成熟、開設多年的學科,其招生成本較小,融入在學校整體招生宣傳中。但對于新開設的專業,鑒于市場競爭和新時代的學生需求,需要較強的宣傳力度,因此成本核算應涵蓋招生、宣講、錄取、課程、實習、畢業等全過程。以培養過程為導向進行成本核算,受歷史數據干擾較小,對專業成本的反映更為客觀真實。以某校新增的中外合作辦學AAA專業為例,其成本測算過程如表1所示:A專業成本測算表所示。測算標準根據合作辦學協議、開設專業學院提供的標準,以及財務部門結合該學院類似專業的歷史數據綜合測算形成。綜合測算出專業生均成本后,需要和辦學計劃收費及國家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收費標準對比。如果測算成本高于國家標準,應告知專業所在學院,調整和控制課程、招生宣傳費用、項目管理費用等,確保學費定價在符合國家標準的前提下能彌補學校各項教學成本。

表1 A專業成本測算表
以產品為導向核算成本可以借鑒現代企業管理的作業成本法。作業成本法以“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為原則(喬治·斯托布斯《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按照資源動因,將作業成本追溯或分配至成本對象。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的主要業務,在開展上述教學科研活動時,會產生工資福利支出、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資本性支出。具體分配和計算方式見表2:B專業成本分配表。

表2 B專業成本分配表
(1)切實落實零基預算。零基預算不考慮歷史支出數據,不合理因素不會由于預算編制的連續性而延續,這保證了從預算編制環節就減少了不合理支出。
(2)落實財政部關于盤活存量資金的部署。清理歷史原因造成的沉淀、結余資金應由財務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統籌安排。
(3)堅持精打細算過緊日子,壓減非剛性、非必要支出。壓縮會議費、培訓費、差旅等公用經費。
(4)嚴格項目制管理,入庫項目接受職能部門成果檢驗和績效評估,確保資金高效利用,未安排預算的項目不得自行啟動。
(1)健全運行成本統計機制,加強財務分析,為降低學校運行成本提供財務信息支撐。促進預算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和績效管理有機銜接。
(2)提高資產管理水平,加強資源整合與統籌使用,加大資產調劑配置比例。資產部門應規范資產調劑使用流程,避免做一個項目購置一批設備,或者舉辦一個會議添置一批物資的情況。
(3)完善制度建設,適當延長設備報廢期。可結合學校存量設備使用情況,將常用行政辦公設備(復印機、打印機、臺式計算機等)最低使用年限標準延長一年。
(1)利用信息化輔助手段,實現粗放式到精細化的管理轉變。推行智能水表、電表,行政樓以部門及學院為計費單元、教室按課程安排量為計費單元、實驗室及運動場館等可以引入網絡預約系統并按預約學生為計費單元,將成本歸集到學生所在學院和專業,將水電支出等落實到責任單位。
(2)統籌信息化建設工作,整合對接各項預算、財務、資產、學工、人事系統,打造一體化大財務平臺。例如在報銷前置環節放入資產部資產管理系統。將資產管理、采招管理嵌入到資產、設備購置的財務報銷前置環節,節約辦公成本和運行成本。
(3)加強合同管理。由于科研成本主要通過科研活動費用體現,高校在核算成本時主要依據項目支出的數據。高校財務系統應與科研系統連接,將合同管理電子化,同的變化和合同內容通過科研部系統及時推送到財務使預提費用和待攤費用計量時間點更準確。
嚴格落實“花錢必問效、無效要問責、低效多壓減、有效多安排”的預算績效理念。績效評價對高校成本的管控主要體現在績效指標上。績效指標應準確反映項目決策、資金管理、產出和效益。對預算執行的績效評價應加入成本考核指標,成本考核指標包括成本節約率、費用空置率、折舊率等。
綜上所述,高校進行教育成本核算時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進行成本歸集。高校應以政府會計制度全面實施和教育體制改革為契機,以成本管理為抓手,優化辦學資源配置,將成本核算作為績效評價和改進管理的重要依據,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