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李文
據韓國媒體22日報道,為了避免與中國四川泡菜混淆,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將韓國泡菜(Kimchi)的中文譯名正式定為“辛奇”,相關修正案從22日開始實施。
報道稱,鑒于漢語中沒有Kim或Ki這樣的音節,無法進行準確的音譯。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于2013年對4000多個漢語詞匯的發音進行分析,比對中國8種方言的讀法,并征求韓國駐華使館專家的意見,提議將Kimchi翻譯成辛奇。但由于“辛奇”的說法在中國的普及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韓國2014年又將“辛奇”改回為原名“泡菜”。
在今年年初對16個候選譯名進行的研討中,考慮到辛奇與韓語原文發音相似,且讓人聯想起辛辣、新奇的含義,韓國文體部最終敲定辛奇的譯名。
雖然譯名現在終于敲定,但對此的爭議似乎并未平息。韓國《中央日報》22日稱,韓國企業很難在中國使用“辛奇”一詞。因為根據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等法規中對食品“真實屬性”的規范,要求企業應使用消費者熟悉的名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相關人士表示,根據中國的法律規定,韓國企業在對華出口泡菜時只能用“泡菜”,可以在括號內標記“辛奇”或“Kimchi”,企業需要注意新修訂詞語的使用范圍。
據悉,除了韓國泡菜的中文譯名,韓國還對不少特色食品的外語譯法、標記法進行了規范,韓國人喜歡吃的血腸、牛血等英文譯名分別從意譯方法的“bloodsausage”和“bloodcake”更改為音譯的“sundae”和“seonji”。韓國方面認為這樣的譯名沒有之前的聽起來那么重口味,也就不會讓外國人對這些食品產生太大的抗拒,有利于對食物的理解和推廣。
對于韓國泡菜改名,中韓網友意見不一。中國網民表示還是會叫泡菜,韓國民眾則指責文體部一改再改。▲
環球時報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