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昕 張旭東 李昭宇
◆摘? 要:網絡暴力作為一種侵犯名譽權的新型方式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需要法律進行規制。《民法典》的出臺對于相關問題雖然已有規制,但仍需進一步補充。根據理論中存在的問題,需劃分網絡暴力侵權的主體類型,明確網絡用戶侵權的責任承擔,以此完善相關法律規范,緩解網絡暴力,為被侵權人提供救濟。
◆關鍵詞:民法典;名譽權;網絡侵權
一、網絡暴力侵權的概念和特征
(一)網絡暴力侵權的概念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侵權行為也愈演愈烈。隨著《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網絡暴力對名譽權的侵犯得到一定規制,但仍有待完善。從法學角度來說,本文界定的網絡暴力侵權行為,是指網絡用戶依托公共互聯網平臺,基于主觀上的過錯而通過語言或者行為等形式侵犯他人名譽權的集體行為。
(二)網絡暴力侵權特征
1.行為集體性
互聯網系統是一個集無形空間和有形現實的公共領域,人們的網絡行為即是現實行為的映照。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快捷高效性,相關事件易經輿論發酵,網絡用戶自發地站在道德制高點,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群體并對被侵權人進行集體攻擊。因此網絡暴力侵權行為實質是一種共同侵權行為。
2.手段多樣性
網絡暴力侵犯名譽權主要表現為網絡侮辱和網絡誹謗。網絡侮辱是以侮辱、諷刺性的言語詆毀、謾罵當事人,或者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其照片或者視頻進行丑化、污損。網絡謠言通過展現一種可供決斷和加工的信息依據,使網絡用戶做出消極的道德判斷,從而實現網絡暴力的行為。
3.行為的動機不同
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動機一般分為三種:為達到商業、政治等特定目的、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非理性攻擊和盲目跟從的非理性攻擊。后兩種非理性攻擊是網絡暴力的主要動機,可根據其攻擊模式分為三種:道德審判式的攻擊、情感宣泄式的攻擊和盲目從眾式的攻擊。
二、現行立法的規定及建議
(一)現行法律規定
《民法典》人格權編為人格權中的名譽權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放置到網絡暴力視角當中,《民法典》第1025條對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輿論監督的不適當行為應承擔民事責任提供法律依據,并在第1026條進一步闡述“合理核實義務”的考慮因素。
(二)待完善的方面及建議
《民法典》規制的主要是特定網絡用戶,而對侵權用戶群體未進行劃分。網絡暴力的實質是一種集體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的損害往往不是其中特定的人單獨造成的,而是眾多不特定的網絡用戶所實施的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共同結果。如果僅規制不特定用戶群體中起主要作用的網絡用戶,讓起次要作用的行為人逃脫法律的制裁,這無疑將助長他們繼續實施網絡網絡暴力的氣焰,致使集體后果一人承擔而有失公平。因此,在分配民事責任的時候應分類加以規制。
三、網絡侮辱、誹謗侵犯名譽權的網絡用戶責任劃分
名譽權被侵犯程度進行區分關鍵在于行為人對權利人社會評價貶損程度。我國民事責任的承擔一般采取過錯原則,因此分類的標準不妨以《民法典》第1025條網絡用戶未盡“合理核實義務”的過錯程度進行劃分,以達到過錯與責任相適應的目的。
(一)侵犯名譽權的組織、領導者。
這類行為人應承擔較重的民事責任。他們一般是論壇中的“知名博主”或者“微博大V”等在網絡上有較強影響力的人,其影響力的輻射作用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號召更多的網絡用戶參與到熱點事件討論中,從而主動或被動的起到組織、領導作用。這些公眾人物的言行所造成的效果比其他網絡用戶更加顯著,如果其未加以核實就對某一被侵權人進行評判以此侵害其人格權,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害后果,因此這類行為人理應承擔較重的合理核實義務。如未履行義務,則需要承擔較重的民事責任,如精神損害賠償等物質賠償以及采取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措施。
(二)侵犯名譽權的一般參與者。
這類行為人應承擔較輕的民事責任。侵犯名譽權的一般參與者是指聽從組織、領導者的要求,實施部分網絡暴力行為,對侵犯人格權的后果僅起到有限作用的人。其網絡暴力行為主要表現為對組織、領導者發布的貼子、微博等進行點贊、評論、轉發等協助行為,具有非理性和盲從性的特征。他們在侵權主體中占絕大多數,這與我國網民結構低齡化、低文化的特征相對應。由于自身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他們在客觀上認知能力不足,在主觀上對網絡暴力侵犯名譽權的嚴重性不了解。從而導致他們在實施網絡暴力行為時,既沒有履行義務的能力,也缺失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盡到合理核實義務的認知。
從個體行為造成的影響來看,其社會危害性較小,過錯程度較低,但是把其放置于網絡暴力這一集體行為當中來看,所產生的集體效果對被侵權人的名譽權侵害也達到了相當大的程度,不能因為個體行為的顯著輕微性而忽視其責任。落實到民事責任承擔的方式時,這類主體過錯較輕,社會危害性有限,采用賠償損失等方式承擔責任過重,在司法實踐中也難以執行,應采用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形式較妥。
四、結語
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民法典》出臺的法律背景下,面對網絡暴力對名譽權的侵害,我們應厘清言論自由的界限,避免以“道德”之名用暴力的長劍刺破他人權益。對法律尚未細化名譽侵權網絡用戶應承擔責任進行分類,將為司法實踐的審判提供參考,提高權利人救濟的保障水平,也對遏制網絡暴力行為、凈化網絡環境有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1]常昕.關于網絡暴力的案例分析[D].蘭州大學,2013.
[2]楊立新.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立法的創新發展[J].法商研究,2020,37(04):18-31.
[3]梁麗莉.法律規制視角下的網絡暴力現象研究[D].重慶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陳宇昕(2000.04—),男,福建省永安市人,哈爾濱市香坊區東北農業大學 法學專業 本科生。
張旭東(1999.11—),男,黑龍江省泰來縣人,哈爾濱市香坊區東北農業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
李昭宇(1999.06—),男,河北省深州市人,哈爾濱市香坊區東北農業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