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君
“老師,小萍沒有什么大問題,她就是想太多了。醫生說了,讓她不要想那么多就好了。”這個中年男人輕描淡寫地跟我說。他是我校高三女生小萍的父親,因為小萍在學校的心理篩查中檢出抑郁傾向,同時已經被心理門診診斷出重度抑郁了。所以學校要求家長過來學校一起討論如何處理她的病情。但是,在聽完我們對小萍在校表現情況的介紹后,小萍父親說了上述的話。
聽了這句話,我心里很沉重,家長對孩子的病情不以為然,而且他還杜撰出醫生讓孩子別想那么多的話!因此,我有點不太客氣地說:“家長,小萍現在已經被診斷為重度抑郁了,這需要我們都重視起來,她心里很痛苦,這并不是‘想太多的問題。還有,不知哪個醫生跟她說不要想太多?這恐怕是個假的醫生吧!”

對于這樣不理解孩子,不認真對待孩子抑郁病情的家長,我時常感到一種氣憤和無力。但上述并不是個例,在本人接待的家長中并不少見。他們固執己見,對孩子的問題不夠重視,對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不夠理解和支持,是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較大阻力,而這種家長也是最需要我們進行溝通和疏導的對象。
近年來,青少年群體成為抑郁癥相對高發的群體之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張駿醫生表示,在15~19歲的青少年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約為3.1%,女性患病率約為4.6%。在本人所在的學校,抑郁癥的檢出率也比以往有較大提升,大約為3.3%,其中大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抑郁病情非常關心,并能帶孩子積極就醫和配合學校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家長,就如前面的小萍父親那樣,認為孩子沒什么問題,純粹就是想太多了,而且對于就醫也不積極、不主動。
遇到這種家長,學校、老師該如何應對呢?
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和大家探討一下。
現實中,有些家長不理解抑郁癥究竟是怎樣的問題。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跟以前不一樣了,但卻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他們關心孩子身體健康,但是對于心理“生病”的認知卻很少。孩子身體生病了他們很緊張,并對孩子進行治療和照顧。但是孩子心理生病,他們卻不了解、不重視。
他們可能認為不說不笑就是抑郁癥,有說有笑就沒有抑郁癥。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抑郁癥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還有家長認為,抑郁癥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實際上,抑郁癥是一個發生率比較高、比較普遍,但隱藏很深的心理疾病,它會影響人的感覺、思維和行為等方面。
所以對家長們科普抑郁癥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我們會通過家長講座有針對性地科普抑郁癥的知識,讓家長們了解到抑郁癥和嬌氣、矯情、懶惰等等是有區別的。抑郁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身體方面 會出現食欲下降,睡眠異常,出現失眠或者嗜睡癥狀,整個人呈現精力不足、萎靡不振,做事無精打采,有些孩子甚至會出現頭痛頭暈或者腸胃不適等情況。
2情緒方面 會比較低落或者焦慮,對什么也提不上興趣,意志力消退。有些孩子,特別是女生會出現經常哭泣的情況,家長、朋友安慰也無法緩解;另外也可能出現易激惹的情形,一點點小事就情緒大爆發,起伏激烈,讓家長不知所措,無法與之溝通。
3學習方面 會出現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下降、思維變得遲緩、課堂效率低下的情況。在課堂上打瞌睡,仿佛無法清醒一樣,在家里,做作業無法集中精神,無限拖延。但他們不是懶惰,不是不想學習,而是無法完成學習任務,所以課后作業無法完成,或者完成質量差,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4人際交往方面 對他人看法比較消極,覺得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跟自己過不去。對自己的評價低,對批評極端敏感,所以大多和同學處不好,跟家長的關系也很緊張。他們顯得敏感、孤獨而落寞。
5生命安全方面 有些孩子會出現自殘行為,例如用小刀劃自己的手臂,以及流露出自殺念頭等。
以上都是需要家長了解和識別的抑郁癥癥狀。曾經在一場講座后,有一個媽媽發現孩子最近出現的情況比較符合抑郁癥的癥狀而前來咨詢求助,在本人的建議下,家校雙方共同較好地與孩子溝通,及時處理孩子的心結,最終并沒有成為抑郁癥。

在工作中,常常發現那些不理解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家長,往往他們與孩子的關系也很差,例如長期溝通不良,長期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等,而這種不良的親子關系也是造成抑郁的原因之一。
由于存在不良的親子關系,還怎么奢望父母去理解和重視孩子的心理狀況?所以當他們得知孩子得了抑郁癥,第一反應就是否認孩子的病情,因為一旦承認也就意味著承認他們的親子關系存在重大問題。所以面對這類父母,我們主要的做法就是,通過學校、班主任、心理教師的力量,耐心、仔細地與家長溝通,讓他們慢慢認識到存在的親子問題,重視起孩子的心理問題。一般來說,如果父母還是愛孩子的話,他們會在我們的建議和指導下嘗試修復和重建親子關系,并能帶孩子去就醫。
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癥,那么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拿出最大的誠意,耐心陪伴孩子,用愛和包容理解孩子的心理痛苦;多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通過傾訴,釋放壓抑情緒;家長要盡量做到不批評、不指責,盡可能對孩子的狀況感同身受,給孩子心理支持;然后抽出時間陪伴他們進行適當的運動,例如一起散散步、慢跑、游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相關研究顯示,運動對于治療抑郁癥有輔助作用。此外,積極陪同孩子就醫,配合醫生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