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娟
近年來,媒體報道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明顯上升。
2019年4月,17歲男孩在上海盧浦大橋跳下,當著母親的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2020年3月,五年級的孩子因為上網課不認真,早晨時被家長訓斥“在家不好好學習,上網課不積極……”孩子不顧一切從樓上跳下,等到父母發覺為時已晚。同年9月,湖北武漢一名初三男生在教學樓樓道被母親教訓兩分鐘后,轉身爬過護欄跳下。同年10月,大連的一名研究生在實驗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殺前,他在微博發了一封長篇遺書。
類似這樣的新聞報道讓人揪心,令人嘆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約有80萬人死于自殺,每例自殺死亡背后有超過20次自殺企圖,每40秒就有1人自殺身亡。數據也顯示,自殺是導致15~29歲年輕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自殺現象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很少由單一原因引起,它常涉及生物、遺傳、心理、社會、文化及環境因素,由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同樣,我們很難解釋為什么有些人選擇自殺,而另一些人雖然情況相似甚至更糟,卻能積極樂觀地生活。但,多數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原因有三:
沒有人想死。
一般而言,自殺并非突發行為,自殺者在自殺前處于想死同時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態。它有一個過程,從其行為與態度變化中可以看出蛛絲馬跡。
自殺者會發出求救信號,也就是前期表征,也可以叫作自殺征兆。
A性格變化。如果一個平時熱情開朗的學生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不愿跟其他人交往,或者是一個平時冷漠不合群的學生,突然變得活躍又熱情,這些性格大變的現象都值得老師注意。前者可能遭受了重大打擊,而后者可能是堅定了離開世界的想法而暫時變得豁達。
B言語過激。言語信號最容易被識別,但又總是不被重視。言語信號有直接、間接之分,直接的言語信號是時常談論生死問題,對自己關系親近的人表達想死的念頭,比如“我想死”“我不想活了”,或者“我所有的問題馬上就要結束了”“沒有我,他們會過得更好”“我的生活毫無意義”。間接的言語信號則是通過繪畫、日記等方式表達的。
C神情異常。流露出無助、無望的情感。這里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時常流露出悲傷的神色,心情抑郁消沉;另一種是長期處于焦慮不安的情緒中,整個人始終無法放松,表明他正在承受某種情感煎熬。
D行為改變。自殺者往往表現出與平常不一樣的行為,毫無原因地請人吃飯、送人錢財、歸還物品、探望親友。無來由地向人致歉或者道謝。打電話問候朋友并告別、寫遺書等。喪失興趣,從同朋友、家人的日常活動中退縮下來,無故缺課。
E攜帶用具。有的學生一旦有了自殺的想法,可能會隨身攜帶刀具、鐵片、碎玻璃、圖釘、安眠藥、農藥等物品。
F身體征兆。如果學生在精神上遭受煎熬,通常會映射到身體狀況上,可能伴隨有失眠、體重下降、毫無食欲、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等癥狀。
當發現學生有類似的情形時,應考慮到其在近期內有自殺的可能性,同時有多項表現者,危險性更大,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對于發現有上述自殺征兆的學生,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點策略:
首先?耐心傾聽,讓他們傾訴自己的感受。
認可他們流露的情感,不要評判,也不要試圖說服他們改變感受。面對已經萬分無助的學生,我們先不需要講太多的大道理,真誠地表達關注和共情是首要,不要否認或忽略他們的感受,也不要阻止他們哭泣。
其次?通過交談和觀察,評估危險程度。
與某人談論自殺并不會誘發或者觸發其產生自殺的想法和行為,相反,關注并傾聽他能夠幫助他減少痛苦,是可以起到預防自殺的作用的。我們可以詢問他:是否有明確的自殺計劃?近期是否有嘗試過自殺?何時第一次想到自殺?等等。
再次讓他們相信可以獲得所需要的幫助,并鼓勵他們尋找幫助。
及時發現并給予他所需要的關心、支持、傾聽和陪伴,在他求助時和他一起想辦法,有助于他感受到這個社會和他之間的聯結。注意不要做出無法保證的承諾。
最后引導學生及時進行心理治療。
當你覺得他有自殺危險性時,努力幫助后發現無助于他走出痛苦,應當建議學生尋求專業心理治療,接受系統的評估和治療。
此外,在日常的教育中,學校應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檔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生命教育,教給學生有關心理適應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償、轉移、升華等,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提升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