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捷

“今天是我打卡控糖的第537天,但是我好像已經不再是‘控糖,而是‘恐糖”。
小m是一名公司白領,像很多愛美的年輕女孩一樣,鐘愛各種化妝品和漂亮衣服,經常通過一些視頻或社交平臺學習美妝護膚和時尚穿搭,希望為自己的顏值和氣質加分。
大約兩年前,有明星公開了保持年輕的秘訣—抗糖化,直言自己戒糖多年,隨后越來越多的明星也坦言在戒糖?!疤欠謺罴∧w老化、失去彈性”“吃糖會長皺紋、長痘痘,身材也會走樣”……仿佛一夜間,網絡讓“糖”成了女生公敵,宛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小m也不例外,開始瘋狂瀏覽各式“控糖攻略”,進而踏上了控糖之路。
最開始,小m精心為自己制定飲食清單,什么食物可以吃,什么食物含糖分過多不能吃,并用很多勵志雞湯圖文做成手機及電腦桌面:“要么美要么死!”“連嘴都管不住,還能干好什么?”“吃一口糖,前面的努力就都白費了!”……小m足夠了解自己,這樣的計劃和激勵確實讓她堅持了下來,到今天是第537天,然而控糖帶來的喜悅日漸減少,自己對飲食越來越苛刻、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因糖而產生的痛苦越來越多,一切仿佛都在背離初衷。
“控糖”與“恐糖”,一個科學合理,一個有害極端。大多數“控糖者”其實并非極端的戒糖主義者,他們只是想通過調整飲食習慣來改善皮膚、管理身材和提升健康狀況。
那么,為何有些人的“控糖”會逐漸極端化呢?
首先 糖類作為人體三大供能營養素之一,是不可能被“完全控制”的。
網絡上對“糖”進行片面解讀,讓不明所以的網友們將“糖”想得過于可怕,希望通過控糖幫助自己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帶來的感受更好,那么控糖的行為就被逐步鞏固下來。
其次 當今社會的外貌焦慮普遍過高,一旦我們發現皮膚、身材等外在形象變差的痕跡,就會開始想辦法補救。
有的人會通過醫美、健身等方式,而控糖者由于將“糖”的作用看得較重,更容易通過執行極嚴格的控糖方案來調整,逐漸“談糖色變”,由“控糖”走向“恐糖”。在這樣的模式下,他們的飲食規則越來越多,想吃的欲望不斷被壓制。長期的壓抑下,他們很難做到一直堅持自己的嚴苛規劃,一旦破戒,負罪感和焦慮感會隨之而來。漸漸地,他們發現:自己的生活和情緒已經被“糖”控制,我們想要掌控“糖”,卻反過來被“糖”掌控了。
“科學控糖”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前提是不被控糖綁架。那么如何避開“恐糖”漩渦呢?切斷“糖焦慮”很重要。
我們先來思考一下,什么樣的事會引發焦慮感?往往是結果可能比較糟糕,且發生這種糟糕結果的概率比較高時我們會比較焦慮。如果恰巧我們又沒什么能力去改變這一結局,那就會更焦慮。
對“糖”的焦慮也是如此,控糖時,我們常會掉入下面幾個思維陷阱:
1災難化—不能科學看待自己攝入的糖分含量,夸大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吃糖會讓皮膚暗黃、長皺紋和痘痘、身材走樣……其實在一般情況下,多吃一點糖或含糖量高的食物導致皮膚老化的情況很少,而且糖對人體有著重要作用,合理攝入是必要的。
2歸因偏差—夸大負性作用占比:“今天長痘就是因為我昨天沒忍住吃了一口蛋糕!”
在控糖過程中,勢必會更關注糖的作用,將皮膚等狀態的細微變化均歸因于糖分的控制或攝入,夸大糖分所起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影響皮膚或身材狀態的因素,如作息、情緒、環境等。
3“非黑即白”—如果不能嚴格限制,還不如不做:其實“戒糖”和“任性吃糖”之間才是健康的“灰色地帶”,過量有害,不吃更無益,科學、適當地控制才是最佳選擇。
4低估應對能力—認為皮膚、身材的變差一旦發生,自己無力調整。變化是一點點產生的,我們完全可以察覺出變化的趨向,并及時通過運動、調整作息、健康飲食等科學的方式來應對,變化并非一旦發生就無法挽回。
當我們發現自己出現了以上某種思維陷阱時,要意識到這樣的歪曲想法僅僅是想法,而并非客觀現實,應當注意識別自身的歪曲想法,并尋找更客觀、合理的想法來替代,比如:“吃糖我會變老的!”可以替換為“吃過量的糖才會加速衰老,正常量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我今天沒忍住,就意味著前面失敗了”可以替換為“一周可以允許正常吃糖幾次,不以犧牲情緒為代價的控糖才有可能長期堅持,而長期堅持帶來的益處比短期大得多”……
沒有人永遠年輕貌美,衰老是正常且自然的。我們看到的光鮮靚麗的明星,也需要化妝、服飾和后期的加持。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美,人的魅力也不是僅有外在構成,獨特的氣質、真誠的笑容、幽默的言談、豐富的閱歷等,都會為個人形象不斷加分,且這些都是不隨青春流逝而消失的。如果我們能接納外在正常的衰老,接納自己眼角可能會出現細紋、皮膚可能會不那么緊致,不去苛求不現實的完美狀態,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當下的快樂,擁有充實美好的生活。
相信讀這篇文章的你,也正奔跑在變得更好的路上,只是奔跑的時候,別忘記,你已經是很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