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煉
◆摘? 要:《詩經》包含跨越西周到春秋時代中葉的311篇詩歌,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影響深遠,奠基了我國詩歌文學的基礎,影響一代又一代詩人對于詩歌的理解與感悟。在《論語》中有很多篇目對《詩經》進行了引用,也有對其的直接評價,孔子在《論語》中有關《詩經》的言論并不是直接取自其本義,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闡釋,由此孔子對于《詩經》的應用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將《詩》作為工具,孔子的文學觀即是工具主義詩教。
◆關鍵詞:《詩經》;孔子;《論語》;工具;詩教
從《論語》部分選節中,可以看出,孔子言詩,其意不在詩經本義??鬃訉τ谠娊浀囊煤驮u價似乎有很大一部分并沒有遵從詩經的本義,而是根據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將詩經的意思進行重新闡釋,使詩經成為自己教化的工具。所謂工具,可以理解為輔助使用者達到目的的東西,詩經有時候就像現代所說的“工具人”,失去了部分屬于自己的內涵,變得過于功利,以至于只是為了實現使用者的目的。但是孔子在《論語》中對《詩》的引用和評價,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詩》的價值,賦予了其新的內涵和靈魂,使之成為儒學經典著作之一,所以對于孔子的詩教主義觀須持辯證的觀點看待。
首先可以探討孔子將詩經工具主義化的實例。孔子對于詩經的引用,比如12·10提到了孔子對如何提高道德修養的解釋,孔子認為為人處事的第一要有‘信,第二要有‘義,這樣才能提高道德品德的修養;愛一個人的時候希望他活著,厭惡一個人的時候又希望他馬上死掉,這種思想就是迷惑的行為,詩經上就有這樣的例子“誠不以富,亦祗以異”?!罢\不以富,亦祗以異”出自《詩·小雅·我行其野》,孔子將詩經引用在這里,的確讓人難以理解,此處在詩經中完整的句子是“不思舊姻,求爾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異?!笨勺g為不顧念往日的恩愛姻緣,另求新歡,就算不是因為她的富貴,也已是見異思遷。此句寫的是男女婚姻中的普遍現象,與孔子所提到的“信、義”并不相聯,卻被孔子運用到對于如何提高品德的解釋,從意思上只能牽強地扯到一處,視為二者都掛鉤了品德,但這樣的引用實在是有點不合邏輯,似乎是在為了引用詩經而引用,是孔子將詩經化為教科書,作為教化工具而引用。
其次,關于孔子對詩經的評價,《論語》中提到“詩三百,一言蔽之,思無邪”,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覺得《詩經》里面的作品都代表著正統的思想,而“無邪”的意思就在于思想要歸于正。可以看出,《詩經》被作為孔子定義為思想文化的標準,成為了統一思想文化的教化工具,但其實詩經本身并非如此,于是就有了孔子刪詩之說。關于孔子刪詩之說,一直存在爭議,但學者通常最為認可的觀點是,孔子將靡靡之音、桑間濮上之音、鄭衛之音這類他認為非正統思想的詩刪去,剩下三百篇正統之詩,想以此引人的思想進入正道,如此觀點放在孔子的詩教觀來說,言之成理,是可以參考的。
除開孔子,在《論語》中還有其他引用詩經的例子,如曾子在生病的時候,將他的學生全部聚集到一起,讓他們看自己的手和腳,并引用《詩經》中的句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教導學生們日后為人做事要小心謹慎。此處的引用出自《詩經·小雅·小旻》,本義指做事謹慎,如果不結合背景,單從上下文關系上來看,好像此處的引用并不大適合。但是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子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為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予的,應當小心謹慎愛護身體,不能有所損傷,這才是孝的開始。曾子便引用《詩經》的話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才得以使自己身體的完好無損,以便對父母盡孝。所以從此處的引用可以看出,《詩經》也保留有一定的本義,并且在《論語》中得以延伸,使之利用價值最大化,以達到可教化的目的。
通過以上實例,可以發現,雖然《詩經》在一定程度上被運用成了工具,但是它對思想道德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并且延伸了其本來的價值。在《論語》中,《詩經》通過孔子正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功用,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單敘述。
一、“授之以政”政治功用
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此段大致意思為孔子覺得既然熟讀了詩三百篇,如果選擇從政去管理百姓,就應該通達行政;如若作為使者去拜訪列國,就應該恰當地賦詩應對。孔子在此所提倡的是“文以致用”的思想,他認為憑借詩經的學習可以去進行政治乃至外交活動,詩經具有一定實用功能。
《為政》篇孔子提出“思無邪”一說,《詩經》中的詩被孔子認作正統之詩,其存在的思想也被視為正統思想,孔子將其作為統一思想道德的標準,同時《詩經》也成為政治的標準。在此,詩經便被賦予了一定的政治功能,擴大了其本身的意義,成為治國安邦的政治寶典。
二、“不學詩,無以言”思想道德標桿
3.8此篇中講到了孔子從與子夏的對話中感受到子夏的學問和見識,認為他可以啟發自己,于是便對他說“始可與言詩已矣”,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將一個人的思想道德和《詩經》聯系了起來,認為只有到達一定思想層次時,才能與之言詩。這無疑不將詩經的地位抬高了許多,使其成為思想道德的標桿。
孔子曾對自己的兒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此處可以理解為不學習詩經,就不能熟練掌握語言。在古代,如果沒有一定的交談能力,就會影響到人際交往,而處理人際交往的能力一旦薄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會隨之減弱,所以言談是至關重要的??鬃尤绱丝粗亍对娊洝?,并將其作為道德的標桿來教育后人,也可謂運用得恰到好處。
三.“興觀群怨”陶冶性情
孔子提出“興、觀、群、怨”之說,認為詩經具有啟發人性情,陶冶情操的功能。
“興、觀、群、怨”體現了詩經的社會作用,四者為統一整體,不可分割?!翱梢耘d”,指詩可以感發情感,孔子將“興”位于首位,說明其最為注重詩對人類情感的啟發作用。只有當情感得以啟發,才能衍生出后面的領悟。所謂見物思人,觸景生情,就是“興”,唯有詠詩,才能獲得更加細膩的情感。“可以觀”,就是要學會看和悟,通過學習詩來認識社會,了解風土人情,解答疑惑,領悟真理。中國文史哲不分,就是文學,歷史和哲學都包含在一起。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句經典詩句來源于著名詩人陸游,其中就深藏著哲理,后人干脆為其賦予哲理詩的美譽。
“可以群”,社會中應當有“群”,朋友知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于“群”的思想,就是要包容互愛,如何做到“群”,就需要通過學習詩提升自己,使個體成為有社會情感、具有群體意識的人。“可以怨”,此處的“怨”不僅包含個人的情感傾述,也包含了對政治的批評。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各種情緒的交雜無法向他人傾訴,唯獨作詩,通過文字分享詩人的孤獨,而這種孤獨又無助的情緒伴隨著詩歌得以釋懷。通過作詩,可以抒發自己的恩怨之情,同時詩可以用來批評不良政治,揭露社會陰暗制度。
興、怨”側重于個人的情感領悟,“觀、群”側重于社會的政治功用,詩可以用來啟發人的情感,教化人的思想?!芭d、觀、群、怨”觀點是現實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源頭,孔子將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放大,具有深遠的意義。
四、提升自我
孔子在提出“興、觀、群、怨”時,同時提到了詩經對個人思想的提升作用,他認為學習詩經可以領悟許多道理,比如“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獲得如何侍奉父母,盡忠君主的道理,亦或是學得辨認鳥獸草木的知識,由此可見,《詩經》堪稱一部人生教科書,蘊含著許多學問,可以用以教書育人,又可用于揭示社會、批判政治。而孔子正是將其作用發揮到了極致,才使得詩教有著如此大的價值。
結合《論語》中孔子的詩教主義,可以看出,學習《詩經》,一可治國平天下,二可成為思想道德標桿,三可陶冶性情,四可提升自我。詩歌對于我國的歷史影響深遠,它不僅僅成為了古代文人抒發自己情感的途徑,更是一種國粹文化的延伸。通過字里行間的藝術,即便經過多年時光,但它依舊能煥發出它當時當下的魅力。它如同一杯醇厚的美酒,只有細品才能領略其風味,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它如同一縷滋潤的春風,拂過千年時空,也跨越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讓每一個國人都沉浸其美麗之中。
參考文獻
[1]張麗娟.孔子看《詩經》.江蘇:江蘇高貿職業學院,2013.
[2]董碧娜.孔子詩教觀探索.文學教育,2018(04).
[3]王鴛.論孔子的“詩教”思想.重慶:西南大學,2015.
[4]潘平安.孔子詩教觀探討.湖北:鄂州大學,2006.
[5]陳文芳.論孔子詩教.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