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垚
◆摘? 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提倡實施多元化教學,而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起始點”,對構建高效、多元化的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性。為此,筆者結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特征,歸納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導入的原則,并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理念,提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導入策略,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互動方式發生改變,從而提高課堂學生的參與度。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導入原則;導入策略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好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夠快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外”來到“課內”,很大程度上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還能夠有效地縮減“學生”與“知識”之間的隔閡,促使學生在認知上產生“矛盾”,激發學生深刻思考的興趣。如何設計課堂導入?是一線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也是發揮“導入”對課堂中“教”與“學”催化劑作用的關鍵所在。為此,筆者立足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特征,探討了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導入原則與導入策略,具體如下:
1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導入原則
信息技術課堂上,“導入”是推動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橋梁,而隨著新課改的深化推進,導入方法呈現出“多元化”、“新穎性”、“有效性”以及“實用性”等特征。任何導入方法的具體實施與側重點都有著特性化,但無論何種導入方法,都旨在“催化”課堂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以教師設計課堂導入時,要遵守以下幾條原則:
1.1目標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是指結合學生的身心特征、課堂的具體內容,實施目標明確的教育。新課改指導下,課堂導入的目標不僅僅著眼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要始終關注班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促使學生逐步走進應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就要求課堂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目標性”。但教師一味地考慮課堂導入的“吸引力”,那么該種導入下的課堂便很有可能陷入“鮮活卻無效”的尷尬。因而設計課堂導入時,教師必須要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學情”等為依據進行,賦予課堂導入一定的“目標性”。
1.2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且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領他們深度思考、主動探索。遵守啟發性原則而設的課堂導入,有助于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理念,同時也有助于放飛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思”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獨立思考的技巧、發展深度思考的能力。因而信息技術課程的導入設計要貫徹啟發性原則,使學生踏入“導入”時,快速地對新知識產生“欲望”與“憧憬”,進而自然而然地思考且深度地思考,水到渠成地探索且有目標地探索。
1.3興趣性原則
興趣是學生學習無形卻有力的“源動力”,因此設計課堂導入時,教師要尋找班級學生的“興趣點”,并從“興趣點”著手選擇課堂具體內容的“著力點”。將教材內容、知識背景等作為導入的素材,采用“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術語”、“熱門的對話”等方式,能夠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構建和諧、愉悅、輕松地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潛移默化的信息技術“內化”為學科知識,真正地體會到信息技術的“魅”與“美”,構建高效又鮮活的信息技術課堂。
2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導入策略
課堂導入對課堂中師生的“教”與“學”有著直觀又深遠的影響,但并非“好”的課堂導入就一定能夠取得理想的導入效果。因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始終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理念,提出適用又實用的導入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導入的“催化劑”作用。
2.1情境:引生入勝,快速切換到學習狀態
情境現身課堂導入環節的幾率較高,但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特征,情景導入要關注情境的“帶入性”,具體的體現就是,能否促使學生從“情境”走向、走近“知識”,且快速地把注意力從“課外”拉回“課內”,切換至良好的學習狀態。結合實踐發現,情境導入大致可以分為“游戲”、“實踐”、“虛擬”三大類,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教師要考慮“情境”與“內容”、“學情”的契合性,同時也要考慮“情境”的合理性,這就要求教師“設情境”之前,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學情、情境需求甄選素材。
“圖片素材的采集與加工”是浙教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選修二的章節內容,而設計課堂導入時,教師為設計設計“商場推銷員”的情境角色,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商場海報是大商場中宣傳商品、吸引眼球的主要手段,并要求學生思考“身為一名商場推銷員,應該如何利用海報來吸引客戶?”這一問題,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理解與體設計商場的宣傳海報。上述情景與教材內容、實際生活都有著較強的關聯性,通過課前的視頻素材快速地將學生帶入生活化的情境,更重要的是,賦予學生商場推銷員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情境導入策略適用的范圍廣泛,但卻也并非可以隨意使用,因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真切地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2.2復習: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
復習導入策略,就是指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其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要注重尋找“新知”與“舊知”之間的“銜接點”,同時還要關注“過渡”的順暢性與自然性,更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大限度契合班級學生的學習習慣。將復習導入策略落實于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認知“復習并非簡單地回顧已有的知識點”,而是要引導、點撥學生關注到“新知”與“舊知”之間的關聯性,且逐步建立實質性的關系,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復習導入落實的方式呈現出差異性與多元化,如,提問、習題檢測、展示觀察、案例探討等。
將學生已有知識作為基石,引導學生“摸著石頭過河”,自然而然地走近、走進新知識,的確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尤其在新課改背景下,“復習導入”應用于信息技術課堂,符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系統性”與“連貫性”的特征,同時也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課時少”的尷尬,提升信息技術課堂的效率與質量。如若課堂上教師為能夠及時地抓住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引導學生溫習舊知,那么部分學生很可能將舊知遺忘于角落,且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狀態,進而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作為當代一線教師,要關注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征——“系統性”與“連貫性”,且能夠結合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點選擇適用的復習導入策略,助力學生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2.3設疑:思源于疑,打破課堂的“設定性”
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導入環節,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需求,設置難易適中的“疑”,一方面能夠點燃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開展思考與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夠指明學習的方向,促使學生學習趨向于目標性,更重要的是,課堂能夠給學生帶來“意外”,讓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
學習“圖片素材的采集與加工”課堂上,教師提出“身為一名商場推銷員,應該如何設計商場海報”這一問題,既能夠點撥學生搜集、整理視頻給出的信息,又能夠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的生活經驗與體會,更重要的是,與章節學習內容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性。這里設置的“疑”巧妙地將“實際生活”與“教學內容”融合起來,且有巧妙地打破了信息技術課程課堂的“設定性”,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課堂充滿好奇,為后繼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結語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點,對課堂上師生的“教”與“學”有催化劑的作用,但其更是一門藝術。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明確信息技術課程課堂導入的原則,更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一基本理念,選擇適用又實用的策略。因此,開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課堂導入研究,是實踐意義較強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歐雪.重視課堂導入,讓信息技術課堂更精彩——淺談情境導入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8(07):108.
[2]鄒青.靈活設計導入構建信息技術高效課堂[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6):138-139.
[3]龐潔琛.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導課[J].山西教育(教學),2015(0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