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群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小朋友們經過近3個月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不少數學知識,本課是在學習了20以內加減法(不進位、不退位)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但要逆向思維。大部分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已經對未知加數這部分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說出結果,但是說不清計算方法,而且年齡還小,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學時,教師應從具體形象出發,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動嘴,在愉悅的氛圍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積累數學知識。
二、設計理念
新課程下的計算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把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的聯系起來,同時提倡算法多樣化。因此,計算教學應該是靈動而又充滿生氣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善于把握學生的知識起點,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研究算法,理解算理。
三、教學背景
經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點數法”和“湊十法”,還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有過連加、連減的計算訓練。
四、教學過程
老師先用課件顯示練習:
8+□=10? ? ? ? ?7+□=10? ? ? ? 6+□=10
□+8=10? ? ? ? □+7=10? ? ? ? ?□+6=10
(個人想法:從舊知識開始,把握起點,由淺人深,層層遞進,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
師:同學們都做得很快也很好,以前的知識學得很不錯。現在,大家翻到課本第94頁,先把第9題的第1道做一下,做完之后,想一想怎么把自己的方法說給大家聽。
(個人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動腦后再動嘴,形成信息技術交換,通過語言表達,發展學生的邏輯能力。)附題:
8+□=12? ? ? ? □+7=16? ? ? ? ?9+□=13
6+□=15? ? ? ? 8+□=11? ? ? ? ?7+□=14
生1:8+4=12,我是先把8記在心里,住后數4個數就是12,所以8+4=12
(邊數還邊比劃,這是之前教的“點數法”。)
生2:8+4=12,因為8+2湊成10,再加2就是12了,先加2,再加2,一共加了4。
(“湊十法",20以內進位加法最常用的方法。)
師:這兩位同學不僅做得好,還說得好,真棒!大家應該向他們一樣,不但要會做,還能把怎么做的說給大家聽。
還有兩個同學高高舉著手
生3:我是這樣做的,老師,你看!
(8+2+2=12用的是連加,其實跟“湊十法”差不多,4但他已經有"加法結合律”的意識了,這種連加和“湊十法”以前做過對比訓練。)
生4:老師,我就是知道8+4=12,我還種知道12-8=4。
師:這幾個同學都很棒,給我們講了這么多種解題方法,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后面幾題。
(經過巡視發現:用的最多的不是老師經常講并力薦的“湊十法”,而是最后那種“就是知道",不少同學還能寫出相應的減法,盡管還沒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五、教學反思
求未知加數是一年級上冊的難點,所以做題之前做了鋪墊,本來是想引著孩子往"湊十”這個方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攻克難點。但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我沒有把握好學生的知識起點,低估了部分學生的數學能力,也沒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加法結合律和加、減法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教學引導,來開闊學生的數學思維,有效的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找準知識起點,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探索進取狀態,引起有意注意,這樣更有利于完善舊知識,自覺完成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遷移,達到學習的目的,感受數學知識的整體性。要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要最大程度的挖掘學生潛力,力求每個學生在自己的知識范圍內獨立的解決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