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啟發式教學通過啟發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自學和自修的能力,力求提升學生哲學素養、改變學生思維惰性。本文通過分析啟發式教學在《生活與哲學》課堂中應用的困境,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提高哲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批判意識、自我反思意識。
◆關鍵詞: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學習困境;啟發式教學
外國教育學家杜威強調學習重在學會思維,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正是培養學生思辨思維的學科,要求學生要具有分析與綜合、判斷與推理、比較與概括、具體與抽象的思維能力。啟發式教學與注入式教學相對,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要通過積極參與對問題的分析、探索,主動發現、建構新知,獲得真知與自我發展的教學。
1啟發式教學在《生活與哲學》課堂中應用的困境
1.1教師對學生存在啟而不發的現象
哲學教學的枯燥促使教師運用多種方式對課堂教學進行潤色,如在新課學習之前通過向學生提問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或者以生動有趣的材料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可是這只是“啟”的階段,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進度的需要、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有限性等原因,省略了“發”的階段,從認識論角度上說“發”表明學生在積極思考后思路尚不清晰,想表達又不能恰當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啟發式教學的假現象——啟而不發,這不僅使教學缺乏民主、阻礙教學效果的提升,同時也造成學生對哲學課不感興趣。
1.2教師在知識理論方面有所欠缺
高中政治教師自身的哲學知識尚不精深,綜合素質不夠高。高中政治教師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而非哲學專業,對哲學知識只是一個基礎的學習,那么這就使啟發式教學在運用的過程中可能出現教師無法對哲學中的“疑難雜癥”進行有效引導的困境局面,而引導不準確就會導致學生無法開始進一步的探索思考,就會在獨立思考過程中走入知識的盲區,消退學習動力。除此以外,對哲學的透徹學習需要其他知識儲備。高中政治教師迫于應試教育的緊迫感,僅有較少時間去拓展自己除了專業知識之外的其他知識面,這就導致教師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對哲學教材中有關文言文、歷史地理科學等解釋的偏差。
1.3學生創造性思維受到限制和壓抑
首先,高考壓力、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三年有限的時間里著重傳授給學生高考熱頻知識點,這就使知識的傳授顯得生硬死板,學生成為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長此以往的教學形式壓抑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導致重教輕學、以教損學的現象逐漸凸顯出來。
其次,《生活與哲學》考核方式單一。在大多數哲學考試試題中,單單從題目上就限制了學生聯想和創造的能力,例如2014年江蘇的政治考試分析題“從認識論角度,分析‘鮮花與掌聲‘審視與質疑并存的原因”,考題本身就從答題范圍上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因此在評價哲學部分的學習時,有必要加入審美情趣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評價,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
2啟發式教學在《生活與哲學》課堂中應用的具體對策
2.1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助力學生構建原理框架
學校應提供給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鉆研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提高自身哲學專業素質,從教師自身來說,也需要教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研究哲學問題。
在實施啟發式教學過程中要助力學生掌握哲學原理記憶方法,比如像《生活與哲學》中有關于規律的定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首先劃分出句子主謂賓成分“規律是聯系”,接著找出關鍵詞“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最后聯系具體事例“四季變化、太陽東升西落等”加深記憶。
2.2巧用三“問”啟發,轉變學生學習動機
三“問”啟發致力于哲學課堂的巧妙設疑,所謂三“問”啟發即提問啟發、反問啟發、追問啟發。首先,提問啟發。提問啟發即創設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景,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有思考價值。其次,反問啟發。反問啟發是指當學生經過積極思考后,思路不清晰,想表達又表達不清楚的時候,通過反問的形式來使學生一步步接近正確答案。最后,追問啟發。追問啟發是指當學生對一種知識已經了解透徹的時候,通過繼續追問,使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深化。比如學習矛盾的斗爭性時教師提問 “既然矛盾的斗爭性包括一切差異與對立,那么工廠的生產與消費是不是矛盾?”會有學生回答“不是”這時教師就反問“可壓迫和斗爭難道不是和善惡一樣,是具有斗爭性的嗎?”學生感到自己的回答有誤,修正到“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斗爭,他們是矛盾”,進而追問“那能否說有生產就有消費呢?”學生回答“是的,生產和消費是一對矛盾”從而讓學生一步一步認識到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善惡、榮辱等斗爭只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形式,而哲學上的斗爭性包含一切差異與對立。
2.3注重“雙適”啟發,加強教學雙向互動
首先,適時啟發。第一,在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處設置啟發;第二,在新知與已知連結處進行啟發;第三,在學生容易產生認識偏差的時候進行啟發。其次,適度啟發。這里的適度是從限度和角度上來說的,在限度上,過度多的問題不但并不能起到加深學生思考的作用,反而會使學生思維疲憊;在角度上,教師要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置啟發,把啟發的重點角度放在學生想弄明白卻思維受阻、想表達又表達不清楚的問題上。
3結語
啟發式教學源遠流長,不可否認的是啟發式教學是在以往注入式教學上的一大突破和進步,教師應該創造性地探索啟發式教學的可實施策略,提升啟發式教學運用于哲學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扈利平.高中生哲學學習障礙分析及轉化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16.
[2]陳燕.高中思想政治哲學課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3]甘民.論啟發式教學中的適時與適度[J].襄樊學院學報,2002(06):70-72.
作者簡介
黃丹(1998.05—),女,籍貫:重慶市,學歷:研究生,單位: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