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東
傳統的理論觀點認為,并不是所有生物都具有意識的。判斷生物是否具有意識的主要標準強調主觀感知與體驗,判斷方法例如“能否從鏡子中認出自己”。說明了意識是一種神經的功能。
然而,意識不僅僅是一種神經生物現象,也應該是一種物理現象。既然我們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那么意識的存在就是客觀的。盡管意識可能導致了宇宙波函數坍縮,造成了客觀物質世界,所以可以說意識創造了世界。意識的形成,實際上要依靠客觀的物理結構。在物理上有觀察者的存在,觀察能夠導致塌縮,這就說明觀察是客觀存在的。而在我看來,觀察者就是意識。
目前涉及到意識的科學領域,主要是(量子)物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量子物理學領域的觀察者,在我看來其實就是意識。在量子物理領域,觀察能夠導致塌縮,這是量子物理涉及到意識的一方面。目前研究意識的主要方法,主要集中在神經生物學領域。但在我看來神經生物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其實是神經結構的功能,而不是意識本身。研究自我意識的“能不能從鏡子中認出自己”,探討的其實是神經結構的功能,而不是意識本身。自我意識是神經結構的功能,而意識則是物理現象。
神經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既然我們在大腦中可以感受到清晰的意識,而大腦又與信息傳遞息息相關,那就不得不把信息與意識聯系在一起。現在很多主流觀點認為意識來自信息的整合,我認為這么說是不準確的。既然特定的大腦區域可以產生意識,那么產生意識的最小結構是什么呢?意識的存在應該是由模糊到清晰的漸變過程,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與不存在。具體原因可以來自我們的體驗——我們在思考時會有模糊的感覺,也會有清晰的感覺,這就是意識模糊與清晰的證明。另外,物體的概念也是模糊的,所以意識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存在。
既然預先判定意識是存在模糊到清晰的漸變的,且信息在神經細胞間的整合產生的是清晰的意識,因為事物存在的結構可以不斷細化,那么就可以判斷簡單的單個神經細胞間可以產生模糊的意識。這么說,一切生物都是具有意識的,只是強烈程度不同。
如果說自我意識是神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產生的。這就忽略了結構的參與,借用我同學的一句話:“如果沒有結構就可以產生功能,功能的限度在哪里呢。”自我意識不應該是靠著信息整合程度的加深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而是大腦產生了能處理此類信息的神經結構。感覺就是意識,意識就是感覺,而除此以外的其他所有功能都需要信息處理結構的參與。舉個例子,昆蟲不能去處理自己的傷口不是因為它感覺不到疼痛,而是它在演化中沒有形成去處理傷口的神經結構。結構決定功能。
在我看來,只要有信息,就有意識。粒子攜帶信息,粒子就能產生意識。意識是一個宏觀現象,而不是微觀現象,因為微觀粒子有測不準原理,攜帶的信息不準確,就形成不了清晰的意識,宏觀物質世界包含的信息是準確的,德布羅意波效應基本不表現,就能形成清晰的意識。意識的清晰度應該是一個連續函數。
這樣我對意識的形成就有兩個猜想,即信息的碰撞產生意識和信息本身產生意識。信息碰撞產生意識就是兩個攜帶信息的微粒相互作用產生意識;信息本身產生意識就是信息本身就可以和空間交互作用,意識也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