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賢

◆摘? 要:當下,“互聯網+”教育時代,智慧課堂的開發,教學新技術的引用,大數據的積累、挖掘和應用于教學實踐已然成為燎原之勢。在教學中積累教學數據,善用教學資源,借助技術驅動教學,人技整合,優勢互長,成教育新動向。本文就從高考數學一輪復習課的課前檢驗、課后作業設計和階段測試等角度闡述智學系統對復習課教學的驅動價值。
◆關鍵詞:高中數學;復習課;大數據
高考數學一輪復習課以溫故知新、查漏補缺為基礎目標,在更高視角下重建知識體系,拓展關聯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鞏固完善原有知識結構的教學過程。通過復習教學,意在幫助學生完成對基礎知識的梳理、整合并加深理解,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為二輪、三輪乃至高考打好基礎。所以,教師除了必備的、與時俱進的專業素養外,應該不斷學習,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學技術,結合本校提供的技術網絡平臺,勇于探索和嘗試,讓科技走進課堂,讓課堂精準優效。
筆者在高中數學一輪復習教學中,堅持使用智學系統輔助教學,從選題出卷的便捷性,從數據分析的精準性,從數據應用的高效性,從課后輔導的針對性等方面感受著大數據應用技術對當代教學的深刻幫助。本文就單從教師教學的層面闡述如何有效依托教學大數據優化常態復習課中的備課、上課和課后輔導。
1問題驅動 數據引領 合理整合教學素材
“以學定教”是復習課的前提。“學”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針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能力和可接受的學習強度,也指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教”指教什么和如何教。教師結合“學”的情況,有目標有意識的整合各種教學素材,比如繪制復習內容的思維導圖,截取學生作業中的典型錯誤或好的解答過程,篩選所用的例題,做好變式練習的預設等等,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師精準設計,規范課堂,追求課堂教學藝術,選擇教學所需的教學設備,解決“怎么教”的問題。
1.1設計預案 獲得數據
“溫故知新”是復習課的首要環節,基本概念、公式、公理的回憶和梳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放之于課堂,那么課堂的容量和效率都會受限。筆者采用設計預習案的方式,用問題鏈或知識主干提示的做法指導和引領學生開展課前復習,必要的時候要求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完成對知識體系的建構。再用幾道能夠承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的容易題檢驗學生自主復習的效果,要求學生在給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保證效度和信度,所得數據更有參考價值。極課系統和智學網融合使用可以很好的完成習題的篩選、組卷和精準統計。
1.2分析數據 提取信息
有了預習案的鋪墊,師生在課堂上進行三基內容的回顧和建立體系會更流暢,且進一步強化學生記憶。教師拿到必要的教學數據,要有辨析篩選、分析解讀以及快速而準確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結合數據對比研究教學內容的共性和差異性所體現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選擇例題,研究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和精力。對教師備課的角度、內容和形式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
2課堂呈現 智慧優效 鼓勵學生能動學習
智慧教育時代的課堂,不僅體現在教師備課時整合出來的教學素材的豐富性,還體現在教學素材呈現渠道的多樣性,師生互動的靈活性。然而面對層出不群的教學技術產品,教師應切忌浮躁,常規教學中不能將課堂教學變成科技的展示堂,應結合所用教學素材合理選擇教學媒體。要不忘初心,明確目標,合理選材,有效設計,恰當選擇教學媒體,完成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就是完成最好的教學。在學與教的過程中,隨著內容的展開,教師要全程關注學生能動學習的能力和狀態,鼓勵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思考,勇于表達。
2.1數據應用之一:以小見大 建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面對預習案中得分不理想的試題,可能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預設而適當增加思維容量和難度,用于課堂引入教學設下伏筆,以便課堂上梯度設計,層層深入,引領學生自然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此時教師要智慧把握,既追求教知識體系的準確和完整,又要把握好教學的度,不要增加學生額外的負擔。
2.2數據應用之二:提問技巧 彰顯精準提優的可行性
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過這樣的困惑,自己不會的題目,聽老師解講時又覺得其實不難,究其原因,自己思考時少了老師追問的提示,或者說自己沒能掌握問題解決的思考方向。所以教師的有效追問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追問的意識,將會尤為重要。那么在大數據視角下,如何通過解讀數據,發現提優增效的增長點。比如周練第15題:
從智學數據來看,本題得分率48.95%,不理想,需要集體分析再探討,采用一人主講其他同學補充的方式來完成對解題方向和解題思路確認。在智學統計下,每位同學的答題情況一目了然,查看具體名單,雖然有個別同學出乎老師的意料,但大多數同學在意料之中。本題可以提問那種有能力答對卻最終失分的同學。所謂有能力答對,是指該生具有較強的知識儲備和解題經驗,如果僅是粗心失了本題,則通過他的回答促使他更有效的認識自己的失誤并糾正。但是如果該生對本體的考察點恰好盲然,回答缺乏底氣,此時就需要老師的鼓勵,而這種鼓勵要靠教師恰當的追問去傳遞。有效地追問就是得當的引領。有時教師智慧的示弱,稚化自己的思維可能更容易激活其他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如此一來,“提優”的培養目標可能就事半功倍了。
2.3數據應用之三:階段分析 總結整體提優的可能性
一輪復習中試卷講評課相對增多,教師要認清試卷講評課的激勵、強化、示范功能,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在保證試卷質量的前提下,為實現試卷講評的優效目的,教師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環節:①統計記錄,歸類分析。教師要整體把握試卷,做好試卷研究和答情研究,分析學生和失分原因,構思解決策略和實施方法。②課前訂正,自主反思。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或試卷經老師批改下發后,及時訂正,在老師評講前將力所能及的部分消化掉。③再現錯題,分類展示。課堂上對于典型錯誤,調出學生作答的圖片資料,讓其他同學尋找失分原因,及時糾錯。最后給出滿分解答作為樣本。這個環節是教師備課的重頭戲之一,教師要找出各種典型錯誤和各種解答過程,一題多解可以用這種形式給出點撥。④追根溯源,變式拓展。比如上面12題,通過對解題思路的梳理問題轉化成兩個函數值域間的包含關系,于是教師可乘熱打鐵,換個條件,繼續探討,也可以讓學生小組交流后改編同類試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舍得給學生花時間,引導學生大膽而合理的思考,鼓勵學生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思路甚至片段的想法,以期拋磚引玉,得到其他同學補充,這樣可以使得同學們的思維和能力都得以提升,因為“說的出”比“想得到”更需要嚴密的、有條理的思維來支撐。課堂上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解所有題,但要選擇典型的或是有技巧的題目完成解答,然后集體評價。如果在缺少網絡的教室授課,教室可用手機拍照,實物投影的方式呈現,替代傳統的板書,既方便老師選擇典型解答又節省課堂時間。⑤反思總結,提升能力。復習課最忌就題解題,容易一入題庫深似海。解題后的反思總結,對學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數學素養增長點。⑥課后補練,擴大“戰果”。采用智能推送試題或教師自選自編試題作為課后作業,將所得數據與之前對比,同時關注學生答題情況的前后對比,為課后輔導提供方向。
3作業反饋 即時準確 促成師生課后交流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一個班同學的學習力肯定參差不齊,作為集體授課的補充,個別輔導同樣重要。在大數據的支撐下,個別輔導將更精準、更高效。教師在對應題目旁做好統計,可以是數據,可以是學生名單。對于錯誤人數在一定數量(筆者所帶班級共45人,所以一般定不超過7人,當然還要視具體情況)下的題目,意味著題目的難度系數不高,將不做集體講解,但是絕不能輕易忽略掉這部分學生。筆者在教學中最常采用以下形式:單個(或人數較少)交流,以追問和點撥為主。兵教兵,然后再來對教師口述解法和策略。錯誤同學交換出題,解答后由出題人批改打分,然后教師復審。長期堅持,消滅低分,效果良好。
4結語
處于網絡與科技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課堂教學也應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要求。在傳統教學中要將備課、上課和課后輔導做到常態化精細是不現實的。在借助現代教學技術的支撐下,基于大數據將上述環節做到極致,不僅需要教師熱情的投入,負責的態度,教學的能力,單元設計的理念,更主要的是具有一支相互學習,時常交流,幫助扶持的研究型教學團隊。技術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發揮作用實現價值,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再接再厲,爭取新的突破。
本文系無錫市教育科學第十三五重點規劃課題“教學大數據助力高中數學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B/2016/00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