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繼江 熊葉 余斌
◆摘? 要:《建筑施工技術》是建筑大類各專業(yè)職業(yè)能力最重要的課程之一,綜合性高、實踐性強、涉及面廣,不易學生理解掌握。將對分課堂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結合,應用于該課程教學,結果表明:對分課堂可以明顯提升課堂教與學的效率,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提升明顯。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改革;建筑施工技術
《建筑施工技術》是研究一般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工程各種建筑物、構筑物的主要施工工藝、施工技術和施工方法的基本規(guī)律的課程,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工程管理專業(yè)、等專業(yè)的共有的主干核心課程,是形成建筑大類各專業(yè)職業(yè)能力最重要的課程之一。
一、傳統(tǒng)高職《建筑施工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但其中出現(xiàn)了教育質量顯著降低的問題。高職院校課堂缺課率高,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開小差,對教學內容不聽不看不問不思情況明顯。歸納起來,有學生學習不預習和不復習的學習風氣與狀態(tài)問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沒有真正轉化和吸收知識的問題;不能將知識內化為精神和素質的問題。雖然高職院校擁有較多的教學工具、豐富的教學資源,也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但目前多數(shù)理論課的教學模式仍以傳統(tǒng)的講授法為主。教師的教法中比較多地存在五個過多與過少問題:灌輸式過多,參與式過少;結論型過多,問題型過少;封閉式過多,發(fā)散式過少;重分數(shù)過多,重能力過少;書本知識過多,實踐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過少。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受到損傷,多數(shù)時候是被動接受和死記硬背,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精神欠缺。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按照工業(yè)與民用建筑的一般施工順序劃分為14個項目,在課程目標上,學生需要掌握分部分項工程的常規(guī)施工工藝、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計算方法,常見質量問題、安全問題等,具有綜合性高、實踐性強、涉及面廣、技術發(fā)展快的特點。課程中大量與工程實際相關的知識很難通過抽象描述或者圖片來簡單展示,學生需要理解后才能掌握相關知識。對教師而言,僅僅依靠板書、PPT很難幫助學生有效理解,要保證良好的課堂效果,勢必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
由于該課程專業(yè)性強,高職學生很難以自學的方式完成課前預習,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較差,學生很難在課后自愿復習以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慕課和翻轉課程確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此類方法對學生的自律和自學能力有較高要求。比如在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學生課前自學質量難以保障,尤其是一些重難點知識點;自學時間過長,學生負擔加重;由于學生缺乏對新知識的了解可能會耗費過多的自學時間,或者隨著強調學習過程課程的增多,會增加學生大量的課下學習時間。這對于自學能力不高的學生將產(chǎn)生較大的學習壓力和負擔,最終可能會出現(xiàn)疲于應付、學習興趣降低等問題。
二、對分課堂簡介
傳統(tǒng)教學包括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后學習兩個分離的過程,師生交互很少,學生被動接受,主動性低,難以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討論式教學通過課堂討論引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習積極性,方向是正確的。然而課堂大部分時間用于討論,講授過少,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價值,而且具體的實施方法也不適合中國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
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首次提出對分課堂,并在該校心理系的本科生課程上得到實踐,結合傳統(tǒng)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yōu)勢,進行取舍折中,倡導“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教學模式,即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留給教師講授,一半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并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心理學的內化環(huán)節(jié),可以是當堂內化吸收,也可以是隔堂內化吸收,使學生對講授內容吸收后,有備而來地參加討論。該課程被廣泛應用于文科類課程中,在工科教學中也有一定應用,教學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
三、對分課堂在高職《建筑施工技術》中的應用
《建筑施工技術》與文科類課程不同,其知識點龐雜抽象,同時又要求學生理解施工工藝、原理,并與工程實際相結合,難度梯度式增加。根據(jù)該課程特點,結合傳統(tǒng)式教學和對分課堂教學各自的特點,靈活應用,不拘泥于形式,對不同難度的內容和知識點,采用不同的對分方法。
對于連續(xù)性強、難度大的內容采用傳統(tǒng)教學與隔堂對分相結合的方法,傳統(tǒng)教學之后的關鍵在于學生能否理解、或轉化成可視化信息存儲,故在第一次課的第二課時講授知識點,課時末提出問題,在第二次課的第一課時進行分組討論、小組展示,優(yōu)秀作品展示及講解問題。
對于內容獨立、較簡單的,采用當堂對分,以一次課兩學時各40分鐘為例,將一次課兩個課時對分,本次教學任務集中在第一課時,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直接對知識目的與意義,重、難點等主干進行講解;第二個課時前15分鐘進行思考閱讀,10分鐘進行小組討論,后15分鐘用于成果展示及答疑。
四、對分課堂在《建筑施工技術》中應用效果
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法至該課程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和課程考核兩方面考察對分課堂教學實際效果。結果表明,近70%同學認為對分課堂有助于加深對關鍵問題的理解,課堂氣氛更加活躍;17%的同學認為對分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沒有大的區(qū)別,但是討論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更長,學生主動性提高明顯;13%的同學認為不能適應該教學方法,傳統(tǒng)教學方法更適合該課程。
最終課程考核直接結果表明,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法試點班級的平均分高于該專業(yè)該課程平均分約8.5分,班級掛科率為8%,明顯低于該專業(yè)平均掛科率的16%。采用對分教學法更注重過程,學生學習主動性、討論問題的積極性、查閱課程資料、溝通表達能力明顯高于其他班級學生。
對分課堂在高職《建筑施工技術》課程中應用可以明顯提升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提升了學生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該教學方法需要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結合,根據(jù)需要調整對分課堂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以保證對分課堂效果。
五、結語
(一)學生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強
傳統(tǒng)課堂有其獨特優(yōu)勢,但學生發(fā)揮余地少,趨向被動接受。在對分課堂上,學生通過課堂上教師講授獲得基本框架,理解重點、難點,大大降低了課后的學習難度。學生要帶著作業(yè)或問題答案參加討論,且每一位同學都要進行小組討論和展示,課下學習會更認真、主動。作業(yè)計分,優(yōu)秀作業(yè)得到展示,會促使學生把學習成果外化為高質量的作業(yè)。課下學習目標明確,但何時學、學多少、如何學,學生自己安排,自主性強。在講解鉆孔灌注樁基礎施工時,教師只需要講解灌注樁基本施工流程,而對于各流程涉及的如護筒作用、泥漿制備及作用、灌注混凝土的注意事項、斷樁原因分析等問題留給學生,通過自學,課堂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尋找答案。
(二)增加生生、師生互動交流
在傳統(tǒng)課堂下,教師講授后學生各自學習,缺乏交流機會。學生自己學習,比較枯燥,碰到問題不易解決,容易受挫。課下學生很難聚齊,學習環(huán)境也不易保證,小組互動學習效果不好。對分課堂把互動交流放到課堂上,學習環(huán)境好,學生帶著問題來,相互協(xié)作共同解答。學生在討論中鍛煉表達能力,學會借鑒他人視角,互相啟發(fā)、促進,深化理解,同學間增進了解,加深友誼。課下不學習很難參與討論,缺課也會影響整組討論,這些都會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學生有機會同教師交流,教師也可以隨時參與討論。總體上,生生、師生互動的幅度都大大提升。
(三)提升考評準確度,關注學生學習需求
在傳統(tǒng)課堂下,學生通過幾次評估,如期中、期末考試或學期論文獲得分數(shù),取決于考題內容和臨場發(fā)揮,分數(shù)偶然性高,評價準確度低。考試側重死記硬背,對思維能力考查不夠。另一方面,傳統(tǒng)教學理念希望學生每門課都盡力學好,目標過于理想化,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達到學校要求的前提下,根據(jù)自身情況規(guī)劃在不同課程上的投入,應該得到鼓勵。比如,對某一特定課程,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想獲得好成績,有些學生沒有興趣,有些學生能力不夠,有些學生時間不夠,有些學生覺得教師水平不高,有些學生認為對自己未來發(fā)展意義不大。這些情況下,學生可能只要求及格通過。學習評價應該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讓低要求者能有一個保底的學習規(guī)劃,讓高要求者能有展示優(yōu)異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新智慧[M].科學出版社,2018.
[2]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學論壇,2014,12(05):5-10.
[3]馮瑞玲,劉建坤,沈宇鵬,等.“對分課堂”在《路基工程》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壇,2016(46):107-109.
[4]周曉敏,孫政.對分課堂在材料力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16):145-146.
[5]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03):116-117.
作者簡介
余繼江(1990.09—),安徽休寧人,碩士,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技術。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XJG-19-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