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鴿
◆摘? 要:快樂體操是近年來隨著全民運動的興起而產生和開發的一種運動項目類型,和競技體操相比,快樂體操更注重學生通過體操運動感受樂趣和快樂,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本文從快樂體操的特征出發,對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快樂體操進行了一番探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以通過快樂體操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快樂體操;身體素質;小學生
我國的競技體育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國民整體運動狀況卻不容樂觀,2000年以來,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下降程度很快,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小學階段是開展體育教學的啟蒙時期,能為學生今后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意識和健康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快樂體操正是順應全民健身理念,增強學生身體素質而應運而生的,和競技運動項目相比,快樂體操既具有娛樂性,又具有運動性,如何更好地利用快樂體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是我們每個體育教師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一、科學設計快樂體操教學方案,增強學生身體素質
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要更好地利用快樂體操增強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教師也要事先做好快樂體操教學的方案設計,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根據小學生的年齡、體能素養水平、體能發展規律、興趣喜好等來設計快樂體操的具體方案,包含如何進行導入,開展哪些具體的快樂體操項目,采用哪些教學手段等,這些都需要體育教師事先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準備,由此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利用快樂體操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例如,教師要考慮小學生的生長發育特點,教學方案要符合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如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骨骼較有彈性,不容易骨折但容易發生彎曲和變形,因此體育教師在編排快樂體操內容時注意科學性,像倒立、側手翻等動作安排要靠后,在學生已掌握一定技巧,身體素質有一定基礎后再進行,以避免對學生骨骼產生負面影響。再比如,教師要對快樂體操項目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各個方面要心中有數,如低年級學生的訓練要以速度、平衡、靈敏、柔韌為主,輔以力量和耐力訓練,以更科學地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有效利用器械開展快樂體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器械是開展快樂體操的必備工具,包含墊子、跳箱、鞍馬、平衡木、單杠、雙杠、吊環等,通過合理的器械安排,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體操練習,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的器械具有不同的體能訓練作用,即便是同一個動作,使用的器械不同,所達到的身體素質培養效果也有所不同,由此合理科學地利用器械,是增強學生體質的關鍵所在。快樂體操包含多個單項的練習項目,每個練習項目需要的器械是不同的,作為體育老師,應當根據每個練習項目的內容和特點來選擇合理的器械,讓體操項目和器械科學結合編排,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器械的輔助性作用,深化學生的練習效率,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例如,教師在快樂體操里可以利用平衡木和s路徑器械來開展練習,培養學生的平衡性,可選用單杠、雙杠、吊環等器械開展快樂體操,以更好地鍛煉和增強學生上肢的力量,教師還可以選擇不同的器械對學生開展同樣的動作練習,如同樣是俯撐練習,在墊子上進行能鍛煉學生的力量素質,在平衡木上則既能夠鍛煉學生的力量素質,也能鍛煉學生的平衡能力。
三、注重快樂體操項目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
快樂體操顧名思義要讓學生在運動鍛煉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和快樂。作為體育老師,在開展快樂體操教學時,要注重快樂體操的趣味性,在趣味的體操活動中讓學生得到鍛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快樂體操充滿趣味的方法我很多,體育教師可根據具體的快樂體操課程運動,在快樂體操里融入其他運動項目等,來增強快樂體操的趣味性。例如,一位教師在開展快樂體操教學時,創造性地在其中融入一些武術動作,豐富了快樂體操的內容。為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動作,營造趣味化的學習氛圍,教師創編故事情境,以敵人來進攻,我方需防守開展戰斗反擊為情境,趣味性很足,學生們都被吸引了,興致勃勃,參與快樂體操的興致都很高,由此能提高快樂體操教學的效果,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總而言之,快樂體操作為一種新興的運動項目,是需要得到小學體育教師的關注和重視的。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應當不斷與時俱進,拓展快樂體操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做好快樂體操教學設計,有效利用器械,注重快樂體操的趣味性等,以更好的提高快樂體操教學活動的成效,幫助學生增強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陳夢雪,鐘世浩.淺談快樂體操在小學階段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風尚,2021(01):193-194.
[2]張琳.快樂體操進入小學的制約因素及對策——以北京市海淀區為例[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11):111-112.
[3]王群.“快樂體育”思想對小學體操教學的作用及實踐分析[J].南國博覽,2019(02):237.
[4]程廣鑫.快樂體操進小學能否打破傳統體操課的壁壘[J].運動,2018(11):81-82+80.
[5]殷劍明.小學體操教學發展學生體能素質微創新研究[J].體育教學,2017,37(0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