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15年起,以主題豐富、材料復雜、思辨力強,并加入了情境限制和任務驅動的新材料作文,開始登陸高考語文的舞臺,令人耳目一新,審題立意,是寫作的前提,也是重中之重。
◆關鍵詞:審題立意;方法思考
審題立意是作文的起點。一旦審題立意出現偏差,即使思路再清晰,結構再完整,語言再華麗,一切都付之東流??忌屑氀凶x材料,思考和辨析材料。成功的作文前提必須是準確的審題。所謂思辨,即思考辨析,它必然是一個理性的過程,表現在作文中就是學生對作文材料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的審題立意的思考,以及對論證材料是否適用和深刻程度的辨析。
筆者對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的方法,提出以下三種思考:
1抓關鍵句(關鍵詞)法,需要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地看問題
作文材料里的關鍵句子往往暗示著作文材料的中心。因此,部分材料作文中,可以把閱讀和思考的重點放在材料的關鍵句子上,通過分析把關鍵句作為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這類材料中,關鍵句一般采用議論的表達方式,常常是命題人或材料中主要人物的評議性語句。2020年的北京卷作文題就屬于這一類:(材料主要介紹北斗全球組網)
材料中“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關鍵句已經明確,考生很容易立意。但是,有些材料,命題人需要考生自己提取關鍵詞,如下: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體育彩票專賣店的業主為某彩民墊資購買了一張1024元的復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這張彩票中了533萬元大獎,在第一時間給購買者打電話,并把中獎彩票交給買主。他成為又一位彩票銷售“最誠信的業主”。
有人據此在互聯網上設計了一項調查:“假如你墊資代買的中了500萬元大獎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調查引來16萬人次的點擊,結果顯示,有29.9%的人選擇“通過協商協議兩家對半分”;有28.1%“把500萬元留給自己”;有22.1%的人選擇“把500萬元給對方”;還有19.9%的人沒做選擇。
大部分考生很容易找出材料中“誠信”這個關鍵詞,就會圍繞“誠信”展開論述,比如考生寫到“誠信鑄就成功”,那么很明顯就是偏題了,為什么呢?因為材料還給了第二段“500萬”的一個調查,當“500萬”在材料中反復出現,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出題人是有意讓它成為關鍵詞之一的,結合剛才的“誠信”,“500萬”就可以引申為“誘惑”,兩個關鍵詞合并,“面對誘惑,堅守誠信”才是最佳的立意。
2由果溯因法,需要考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由表及里分析問題
作文的審題是作文成敗的關鍵,它直接關系到作文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如何分析材料使最終的寫作不流于表面,如何從材料這一表層解讀出問題的本質關鍵,使我們在思辨性作文材料中的重要一環。如2015年全國卷Ⅰ的“父親高速打電話被女兒舉報”的材料。
根據由果溯因法: 當我們從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向本源追溯時,我們不難發現,小陳舉報父親的原因主要時處于對父親生命安全的考慮,處于對父親的愛,出于對法律法規的遵循。由此作文立意的角度可以站在贊揚小陳不念及親情,敢于監督,遵循規則,尊重生命的精神。
但是有些材料作文,我們在由果溯因時,需要慎重,比如下面這則材料: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曾經一名18歲女生的一篇關于自己、關于貧窮、關于希望的文章看哭了無數人,這名女生叫王心儀,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
材料主人公的生活態度正是她對待貧窮的態度,王心儀的人生雖然一直和貧窮相伴相隨,但她卻敢于直面困難,迎著困難的逆風勇敢起舞,在與磨難共舞的過程中培養了樂觀,堅強的生命態度。而不是在貧窮的人生中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最終放逐自我。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抽取出材料的準確立意:貧窮也能夠磨煉人的意志等。但是在寫作過程中,一定要避免陷入為貧窮唱贊歌這一單一的角度,而陷入一貧窮就會成功的誤區。這是一種片面、單一的思維,不是思辨性的寫作。感謝貧窮的原因,并不是貧窮本身,而是你在戰勝貧窮中收獲的精神財富:諸如意志力的培養、不屈不撓的姿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等等。
3情感態度法,需要聯系看問題,避免孤立看問題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不是單一、孤立地存在的,他們彼此聯系,相互依存。其中很多事物之間是以因果關系的形式存在的。在審讀材料時,如果能在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中,認真推理,就可以找出造成這種結果的本質原因,而這正是作文的最佳立意所在。
部分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某些語句明確地表達了命題者的情感態度,審讀材料時,要認真審讀這些語言信息,揣測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如下面這則材料:
生活就像三類魚。第一類:魚缸中的魚。被裝在精致的魚缸里,并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美麗動人。每天都有許多人來欣賞它。他特別高興,后來沒有人來欣賞它了,它幾乎被人們淡忘。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生活在狹小的空間,憂郁而死。第二類:池塘中的魚,被飼養在池中,初陽中鉆出水草覓食;傍晚又鉆進水草酣睡。突然有一天,一張大網撒向魚池,所有魚被一網打盡。第三類:海中的魚。所有的海魚組成一個大集體,無止境的漫游,沒有任何約束,每天與大自然做著無止境的搏斗。有的死了,其中一些則幸存下來。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材料:第一類魚看似美麗動人,實則一無所有,生活并無價值。第二類魚生活安逸,卻也毫無價值,終遭大網捕殺。第三類魚為自由而搏斗,雖然會有可能失去生命,那種死亡是值得的,因為它們真正體驗過生活。很明顯作者是要同學們向第三種人學習。
思辨性寫作的寫作方式,基礎要建立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這里所說的理性就是在思維過程中要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能力。思辨是論述文寫作不死的靈魂。一篇論述文,沒有思想,沒有思辨,哪怕有完整的起承轉合,用再多的論證方法,也只是徒具議論文的外殼,不會有靈魂閃爍,也沒有生氣洋溢[2]。理性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對于高中生的寫作意義不言而喻,所以在高中的日常寫作中,應該充分訓練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日常寫作中逐步提高考生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肖家蕓.肖家蕓的思辨作文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42.
[2]朱昌元.高考思辨論述文寫作[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251.
作者簡介
竟霞(1978.06—),女,研究生,中小學高級教師,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議論文思辨性寫作教學研究。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中議論文思辨性寫作教學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YB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