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喜
◆摘? 要:古詩文具有“濃縮”“押韻”“傳情”“明志”等多種特征。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和我國傳統的節氣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何將這兩者聯系到一起,讓語文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多彩,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結合教學實踐,本文我通過粗略的思考對此進行梳理,希望大家斧正。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節氣文化
教師引領學生依托傳統節日,積極融入古詩文教學活動當中,漫步詩意語文課堂,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鑒賞能力。通過開展詩歌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古詩積累,學習節日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古詩文鑒賞技巧,全面提高學生的古詩文素養。
一、小學古詩文簡析
古詩文是我國文化寶藏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蘇”、馬致遠、于謙等人的名字名貫古今。從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中《一去二三里》(又:山村詠懷)開始,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數量高達36篇。由此看出古詩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古詩文朗朗上口,是教師喜歡的教學點,也是小學生們比較喜歡朗讀、背誦的部分。此外,從幼兒咿呀學語開始,就接觸朗讀相關的古詩文,如:《詠鵝》《憫農》……等,及至小學前,個別學生已經接觸到《詩經》等相關重典。由此可見,傳統文學、傳統文化的流傳、復興甚至發揚光大是歷史潮流。
二、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紛繁復雜,瀚若煙海,從服飾、飲食、建筑、藝術、醫學、文字,及思想、哲學不一而足。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學形式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記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符號。在眾多古詩文中,有言志的、抒情的、描述的,將歷史場景一次次重演。讓我們有幸透過“方塊字”去追根溯源,談古論今?!氨樯砹_綺者,不是養蠶人”簡單的十個字,就描述出此人的社會地位、工作性質,同時又告訴我們“羅綺”是古代高檔面料,是王公貴族專享的上等材料。
三、節氣文化與小學古詩文
在小學教材中,沒有哪一章節專門講述“節氣”。但節氣作為中國古代歷法沿襲千年,不僅是農民養殖種植的時間教科書,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扒迕髑昂?,種瓜種豆”這是北方農民沿用了幾百年的“金句”,是春季耕種的重要時間標尺。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還是有必要講給學生聽的,如果有必要還可以當做背誦內容,然后逐漸讓學生理解。
在人教版小學教材中,有兩首古詩詞都是描述荷花(蓮蓬)的,其時間背景均為夏季,其一,《清平樂·村居》(辛棄疾·宋)?!懊╅艿托?,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逼涠缎『伞罚钊f里·宋)“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兩首詩詞被大家所熟記,但我們講課時多以字面含義引導學生進入特定氛圍中,即:恬淡隱忍的鄉村農耕生活,以及純自然的畫卷之美。然后會講述一下作者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我們可以將同時夏季的兩篇詩詞進行深度剖析,《清平樂·村居》當中講到“溪頭臥剝蓮蓬”,大家都知道蓮蓬是蓮藕的種子,蓮蓬成熟時荷葉仍然是一片盎然?!靶『刹怕都饧饨恰彪m然也是描述荷葉,但屬于荷葉剛剛露頭的時候。
再比如,《絕句》(杜甫·唐)“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彪m然詩中有“千秋雪”一詞,但作者所處的位置有“翠柳”作為時間背景。翠柳即是初春嫩柳,由此推斷當時的節氣大致為“春分”。
此時,我們以節氣進行推理,則《清平樂·村居》描寫的節氣大致是“秋分”“處暑”這一時間段。但《小荷》描述的應該是“夏至”前后。雖然節氣相對抽象,但和各種農作物、植物的生長情況結合起來,更容易被大家所記憶。
四、節氣文化與古詩文融合的意義
古詩文與節氣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首先,兩者都是古代先賢的杰作,古詩詞有作者的署名(極少數沒有);24節氣,沒有明確出處,節氣的創作者無據可查。其次,兩者之間相互滲透,“節氣”更“接地氣”,更使用價值;很多詩歌、古文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節氣”一詞,但在描述氣候、環境、植物時會透露出節氣特征。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直接描寫出清明(節日+節氣)時人們的風俗習慣,當時的天氣特點,以及當時人們的心情。這首詩也可以視作節氣文化與古詩文的最佳融合。
此外,小學生接觸并學習節氣知識,有助于從天文氣象角度去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用另一個獨特視角去發現事物內在的關聯性。
綜上所述,節氣是一個看不到摸不著的時間節點,是中國歷法文化中的構成部分。小學古詩文同為中國傳統文化,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文教師要引領小學生通過古詩文認識節氣,體會節氣文化,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文化滲透的具體表現形式。
參考文獻
[1]王雅云.教材外有萬紫千紅——例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小學教學研究,2019(06):51-53.
[2]劉碧云.論如何根據古詩詞進行“二十四節氣”校本教材內容編寫的開發與設計[J].名師在線,2019(01):75-77.
[3]蔡靜艷.為學生著染精神的底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雛鳳清聲”的開發與實施[J].教育界,2020(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