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銘 付偉 李夢柯 王福利 施輝爽
摘 要:森林綠色食品是有利于人體健康的可食用林產品。通過對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明確了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政府重點扶持、加強科技研發、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等對策建議,以期促進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
關鍵詞: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永仁縣
中圖分類號 F126.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2-0122-02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 Green Food Industry in Yongren County
LI Zhongming et al.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Forest green food is an edible forest produc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human healt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rest green food industry in Yongren County, the paper clarif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green food in Yongren County,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increasing publicity; government support;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investment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gree of enterprises; implementing green marketing strategy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green food industry in Yongren County.
Key words: Forest green foo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Yongren County
隨著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追求營養價值,而且要求食品純天然、口味佳、安全性高。因此,近年來食用綠色食品已逐漸成為時尚。森林綠色食品作為純天然的食品備受青睞,市場前景廣闊。
1 森林綠色食品概念
森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生態系統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林木產品以及大量的食物原材料和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消費愈加盛行,發展森林綠色食品產業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綠色食品是指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經過特定生產方法生產的食品[1]。森林綠色食品是指來自森林,符合人類自然環保、清潔、生產技術的要求,生態、優質、健康、營養、綠色的可食用林產品[2]。森林綠色食品要求產品為可食用林產品,產地環境僅限于森林,生產時遵循森林生態能量和營養循環系統使用有機化肥,產品需達到國際標準質量安全的要求。通過參考國內外大量的相關文獻,森林綠色食品可分為森林蔬菜、森林糧食、森林油料、森林飲料、森林飼料、森林藥物、森林蜜源、森林香料及其他9類[3]。
2 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永仁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2.23%,有可利用耕地1.91萬hm2,可開發土地1.11萬hm2,有著云南省最大的云南松母樹林基地。2019年,全縣實現林業總產值115303萬元,同比增長19.3%,其中一產產值82774萬元,同比增長25.1%。
2.1 發展特色產業 永仁縣于2004年開始引種油橄欖,2013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全縣發展油橄欖產業,編制完成《永仁縣十萬畝油橄欖產業發展規劃》,掛牌成立“云南省林業科學院永仁油橄欖研究所”。2014年,云南省首批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落戶永仁,寧德魯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在永仁建立,多項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在永仁得到有效推廣[4]。截至2020年9底,永仁縣已種植0.36萬hm2油橄欖,鮮果產量286t,產值286萬元;芒果0.67萬hm2,掛果0.17萬hm2,龍頭企業及示范戶帶動效應明顯,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2.2 鞏固提升傳統產業 永仁縣繼續鞏固提升核桃、板栗2個傳統產業,在海拔超過1700m的山區、半山區村組大力培育核桃產業,在永定、宜就等鄉鎮擴大板栗種植面積,確保林農增收、企業增效,不斷提升質量和經濟效益[5]。截至2020年9月,全縣共種植核桃0.85萬hm2,產量986t,產值1972萬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300萬元,批發零售銷售額629.13萬元,綜合總產值2901萬元;種植板栗0.83萬hm2,產量5360t,產值3484萬元,種植規模和種植水平穩步提升。
2.3 發展林下經濟 截至2020年9月,全縣野生食用菌679t、產值3791萬元??h內有塊菌保育及菌根苗培育示范基地4個,種植面積142hm2。2016年,永仁松露專家站—薛文通工作站在永仁縣成立,專門從事松露種植研究和產品研發工作,隨著科研合作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在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下,“永仁松露”逐漸名播四海。永仁縣通過規劃發展松露產業,積極帶動其他野生菌產業發展。
3 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但在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制約了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主要問題包括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生產加工技術落后、資金投入缺乏等。
3.1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森林綠色食品的生產成本高、投資大。因此,雖然國家對森林綠色食品的開發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是對森林綠色食品的發展并無明確的政策和財政支持,森林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的速度受到限制[6]。同時,政府幾乎沒有進行有關森林綠色食品方面的立項。
3.2 生產加工技術落后 森林綠色食品技術含量高,沒有一定量的技術投入,難以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真正森林綠色食品,難以生產附加價值高的新型林產品。目前,永仁縣對森林綠色食品科學技術研發的興趣和投資都非常不足,產品大部分仍處在初級加工階段,森林綠色食品的深加工技術和產品創新都需要改進,限制了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質量和生產的改善以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3 資金投入缺乏 森林綠色食品的發展由于存在成本和效益,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種子、肥料、農藥、育種、栽培、耕作等過程的復雜性,在開發初期,森林綠色食品的成本投入較大,但短期內收益難以反饋,且具有不穩定性,依靠農民獨自投資遠遠不夠,只能進行原有規模的生產。另外,大部分鄉鎮企業只依靠過去的設備和技術,并且沒有大量的資本投入,林業及其相關產業的比較利益低,且得不到政府、金融、信貸部門的大力扶持,無形中抑制了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進程。
4 促進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永仁縣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必須與其獨特的自然資源相結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質量為核心的四大原則,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環。
4.1 政府重點扶持 加強森林綠色食品市場的建設,強化市場監督,確保森林綠色食品的質量;利用媒體宣傳森林綠色食品觀念,由于森林綠色食品具有公共性,政府應主動承擔起宣傳職責;制定有關森林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規劃,提高森林綠色食品產業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加強對森林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支持,促進森林綠色食品企業的發展;為森林綠色食品企業發展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等。
4.2 加強科技研發 在森林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還有很多。因此,今后合理利用森林綠色食品的自然資源,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植物的來源、分布、生態特征、加工技術,逐步變野生為人工栽培,擴大資源量,通過普及適用的技術,使當地居民盡快掌握。由于林業系統綠色食品開發遲緩,科技人才不足,技術落后,因此人才培養、科技開發已成為主要工作。特別是應該向經驗豐富的農業系統和海外進行學習,確立適合林業系統的綠色食品開發管理體制。
4.3 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今后應加強科學研究開發,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在資金投入方面,需要建立激勵和競爭機制,通過多個渠道擴大投資,吸引外國投資者,采用獨資、合資、租賃、土地合同等各種各樣的方法。林業部門應盡快建立相關機構,調查制定本地森林綠色食品發展計劃,從多個渠道籌集資金,組織人員進行產品和市場開發。
參考文獻
[1]苗青松,趙開兵.安徽省綠色食品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5):4669-4670,4675.
[2]叢之華.吉林省延邊州森林綠色食品開發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11):94-95.
[3]陳友順.廣德打造森林綠色食品大縣的對策[J].中國林副特產,2012(03):95-97.
[4]徐田,李勇杰,耿樹香.永仁油橄欖主要種植區土壤養分特征[J].西部林業科學,2018,47(05):112-116.
[5]蘇紹芳.永仁縣板栗產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11(02):72-73.
[6]王德章,趙大偉,杜會永.中國綠色食品產業結構優化與政策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09(09):67-7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