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中,網絡熱梗不斷引起微博用戶的狂歡。本文以“凡爾賽文學大賽”為代表的文本盜獵式網絡狂歡進行研究,基于文本盜獵的視角,探析此次狂歡的動因。從雙重身份的盜獵者、反抗主流的盜獵者、戲謔解讀的盜獵者、身份共鳴的盜獵者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對此次狂歡現象背后的動因進行反思。
關鍵詞:文本盜獵;“凡爾賽文學”;狂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065-02
一、引言
社交媒體為多元文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也為網絡用戶提供了討論的平臺。狂歡是網絡群體在互聯網上競相模仿與互動的一種行為。近年來眾多網絡熱梗的出現,使狂歡成為一種普遍的大眾文化現象。2020年末在社交媒體中出現的“凡爾賽文學”狂歡是用戶在文本盜獵式的解讀與模仿下所進行的一種全新的創作式狂歡。
二、理論梳理
(一)文本盜獵理論概述
“文本盜獵者”概念來自德塞都提出的“盜獵”一詞,德塞都認為盜獵是一種讀者將文本打成碎片并帶上明顯個人風格重新組裝的文化拼接,從有限的文本材料中搶救出針頭線腳以表現自我的社會經驗[1]。
詹金斯在《文本盜獵者》一書中提到的文本盜獵原指粉絲群體的文本盜獵活動。在新媒體語境下,社交媒體中每位用戶都可以成為內容的生產與創作者,使文本盜獵的創作者從小眾化的粉絲群體擴展為普泛化人人都可以進行的用戶生產行為(UGC)。文本盜獵成為普泛化的互聯網用戶行為,是Web2.0背景下的全民參與式文化生產。
(二)狂歡理論概述
俄國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狂歡理論指的是“全民皆為平等自由參與的主體”[2]。在新媒體語境下,越來越多的人走入網絡狂歡場,狂歡成為每一個互聯網用戶都可以參與的活動。在社交媒體低門檻的介入機制下,在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中,用戶既是內容的接收者,也是生產者,狂歡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自由平等的討論舞臺。
(三)“凡爾賽文學大賽”發展過程
“凡爾賽文學”一詞的創始人為微博用戶@小奶球,她對池田理代子的漫畫《凡爾賽玫瑰》中刻畫的18世紀末法國凡爾賽宮貴族的奢靡生活進行全新的解讀,創造有全新含義的“凡爾賽文學”一詞,用來嘲諷看似隱晦實則意在透露和炫耀自己生活的一類人,諷刺社交媒體上出現的一部分通過符號偽裝貴族形象的“網絡富人”。
隨后,微博用戶將@小奶球提出的“凡爾賽文學”的元素進行編碼,提煉出四個特點:先抑后揚、明貶暗褒、自問自答、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用戶選擇截取電視劇、電影等大眾媒體中的片段,通過截圖、剪輯和文字再創作等形式,按照私人想法解讀文本,進行新文本的生產與創作。在社交媒體平臺交流中,個人的闡釋在其他網友的模仿與討論中被重新塑造和鞏固,一時之間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掀起了模仿狂潮。隨后,“凡學撒”“凡爾賽文學大賽”“凡爾賽鼻祖”等相關的衍生詞出現,引發微博用戶的新一輪戲謔與模仿。
“凡爾賽文學”實則就是詹金斯與德塞都筆下的盜獵文化產物,是由微博個人用戶@小奶球從他者的文學作品中“盜取”并創造出的新的熱詞,后由微博其他用戶將“凡爾賽文學”的特點進行碎片化拆分之后進行盜獵式解讀的模仿與創造,是文本盜獵者的一次大眾狂歡。
三、文本盜獵下的用戶狂歡動因研究
(一)雙重身份的盜獵者
伴隨著新舊媒體的沖突與融合,在傳統媒體時代總體上被動的、可預測的、孤立的、沉默的消費者在融合時代變得積極、流動與喧囂起來[3]。可見,如詹金斯所言,在互聯網平等開放的特點下,用戶擁有生產者與接收者的雙重身份。在文本盜獵的參與式文化中,用戶的身份不再局限于被動的接收者,而是擁有生產者與接收者的雙重身份,多元審美與價值觀實現創造性的融合。在大眾參與的不斷深入下,一場去中心化的草根話語狂歡由此產生。
(二)反抗主流的盜獵者
詹金斯在對文本盜獵理論的闡釋中,提出文本盜獵出現的緣由正是主流媒體對反對聲音的消解和邊緣化,這是媒體作品創作中對接收者聲音的忽視[1]。微博用戶將《情深深雨濛濛》《小時代》《一起來看流星雨》等素材拼貼在一起,做成視頻、圖片等。作品中的價值觀偏向問題能激發集體的創造性,大眾文化表達的話語權利集中在主流媒體手中,普通受眾想要表達自我的聲音,就需要使自己的話語得到更多的關注。對內容的再制作,是對媒體引導的文化價值觀的抵抗。
微博用戶通過拼貼的形式,對電視劇、電影、商品、文學作品中某個人物進行盜獵式改寫,或就作品內容中主導的錯誤價值觀進行消遣。微博用戶將盜獵行為擴大到更大的文化范圍,比如達利園法式軟面包、瑞士卷等商品因為含有法式、瑞士的字眼,成為用戶娛樂的對象,用戶描述為“在法國呆得太久了,現在腸胃只喜歡吃法餐,這是法國的朋友給我帶來的法式面包”,輔以配圖表達對商品中崇洋媚外字眼的調侃。“反向凡爾賽大賽”“拆凡達人”等話題的出現,都體現出網絡用戶解構消費社會金錢至上與物欲追求的價值觀,表達對這種現象的不滿與抵抗,任何形式的文本和符號都可能成為用戶盜獵的對象。
(三)戲謔解讀的盜獵者
戲仿指對作品的戲謔性模仿,是盜獵的主要形式之一。戲仿是在對原作品的模仿與改造中進行消遣,制造娛樂的效果。在微博中,唐朝詩人李白被戲謔地稱為“凡爾賽大師”。《行路難 其一》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被微博用戶解釋為“面對金杯里美酒,裝在玉盤里價值高昂的美味,我一點胃口也沒有,只能拔出寶劍四顧茫然”。文學創作中夸張、比喻的藝術手法被用戶稱為低調的炫富。不僅李白,杜牧的詩句“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也被用戶稱為“表面似稱家境清寒,實則暗指家庭地理位置優越,并擁有滿堂在唐朝價格十分昂貴的書”。白居易、薛元超、吳承恩、李清照都成了用戶狂歡的對象,被調侃稱為“凡學家”。微博用戶對我國古典詩篇進行個性化解讀,賦予其新的含義,體現出“凡爾賽文學”狂歡中用戶的娛樂心態。
在不斷游牧的盜獵中,盜獵者希望達到一種“情感現實主義”[1]。微博用戶對狂歡的參與在于對盜獵者獵走的文本的親近性,以及對盜獵內容的認同感與心理期待。這種被賦予全新意義或在原有意義基礎上深入延伸的內容,是用戶在整體世界觀基礎上的個人生活經驗解讀。人們對情感和社會的滿足感的尋求,促使用戶不斷積極地參與創作,狂歡由此產生。
(四)身份共鳴的盜獵者
在社交媒體中,虛擬性與匿名性使用戶擁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由的參與。用戶對盜獵內容闡述的過程也是與其他個體交流與互動的過程,從而進行新文化和新社群的生產。在“凡爾賽文學”的狂歡中,用戶找到了與自己觀點與看法相同的個體,在“想象的共同體”的支持下,不斷加強交流與互動。“凡人”“凡學家”此類群體的名稱,是指意在打擊“凡爾賽文學”體現的追求物欲消費觀念的人群。在模仿與戲謔的過程中,強化了用戶的共通點以及群體凝聚力。這是微博用戶試圖在整個圈子內擴大自我表達與緊跟熱詞潮流的行為,是微博用戶對社群文化互動的欲望促成了互聯網中的狂歡現象。
在微博的算法推薦機制下,“凡爾賽文學”登上微博熱搜榜,成為一場大眾游戲狂歡。用戶對電視劇元文本進行盜獵式的剪輯并賦予其新的意義,不僅來自個人的審美,也是大眾價值觀念上的一次重疊。“凡爾賽”意義的不斷拓展的過程,是群體交流與身份建構的過程,是滿足社交需求、獲得群體歸屬感的手段。
四、盜獵式狂歡下的冷思考
“凡爾賽文學大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社會風向標的反映,微博用戶對“凡爾賽文學大賽”狂歡的參與,體現的是人們沉浸在消費欲望中無法自拔的“消費異化”現象,是對拜金與享樂主義的批判,也是在多元審美與價值觀分化下的一次大眾觀念共識。詹金斯一直秉承積極的文本盜獵觀念,認為盜獵的行為彰顯出參與主體的批判性與創造性,在盜獵中再生產的文本是不斷進步、更豐富、更有意義的文本。“凡爾賽文學大賽”是網絡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用盜獵的方式進行的一種抵抗,抵抗的結果是網絡大眾狂歡。然而這種狂歡是無效的,并沒有改變抵抗的對象,僅僅是用戶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中的一次集體身份的構建與情緒上的釋放與狂歡。沒有更多意義的網絡狂歡也會助長互聯網用戶的社會焦慮與壓力,借助狂歡帶來的快感與宣泄,長期以來會導致互聯網用戶沉浸在虛擬世界的狂歡之中,弱化自身思考能力。
和其他網絡熱詞一樣,這場“凡爾賽文學大賽”的狂歡具有熱度上升快、消解速度也快的特點。由于泛娛樂化時代內容更新加快以及人們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凡爾賽文學”很可能會和之前眾多爆紅熱詞一樣,漸漸被人忘卻,但是“凡爾賽文學”引起的這場臨時的集體狂歡體現出的社會現象與網民心理,值得關注與思考。
五、結語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價值觀下,媒體需要傳遞積極的聲音,更好地引導公眾在精神生活層面積極發展,這是互聯網狂歡良性發展的趨勢。平臺與媒體引導社交媒體用戶進行積極的盜獵式行為,在互動交流中對大眾文化生產、社群構建以及社會變革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引導形成健康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4-25,102.
[2] [日]北岡誠司.巴赫金對話與狂歡——現代思想的冒險家們[M].魏炫,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10-112.
[3] [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61.
作者簡介:沈天潔(1997—),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