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媒體時代為背景,解釋流行語爆發的成因,以及流行語與焦慮的關聯,分析新媒體流行語下的大學生心理焦慮種類及成因,主要從信息焦慮、現實焦慮、認同焦慮和孤獨焦慮四個維度入手,最后提出流行語下大學生心理焦慮的應對策略,如培養“意見領袖”、媒介素養與群體共識,旨在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為大學生提供更加舒適、穩定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新媒體流行語;心理焦慮;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069-02
一、背景
2020年9月29日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3.7%。大學生群體作為自媒體下的活躍群體,進入了“大家皆媒”的自媒體時期[1],在表達自由、信息爆炸與眾媒喧嘩的“傳播狂歡”下,大量流行語出現。如之前的“我太難了”“人間不值得”,以及最近的“打工人”等等,這些流行語大部分都帶有“喪文化”的特征。這些帶有“喪文化”特質的流行語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傳播,并且成為部分大學生的口頭禪,是當代大學生心理焦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自媒體下的流行語大爆發
(一)流行語“培養皿”——自媒體平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自媒體平臺不斷成長與壯大。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即訊息”的理論,人類經歷了由口語傳播到文字傳播,再到印刷傳播的階段,如今更是步入了電子傳播時代。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占網民整體的94.5%。電子傳播下的自媒體短視頻提升了人們對信息的感知能力,一句流行語的爆發可能是因為一個幾十秒的短視頻或是一句能引起情感共鳴的文案。由此可見,自媒體平臺已成為流行語的“培養皿”。
(二)內涵焦慮化——流行語背后的現實
以流行語“小鎮做題家”為例,在豆瓣上有一群畢業于985院校的青年,他們自稱“小鎮做題家”。這是一群從偏遠城鄉成長起來的青年,他們個人的技能往往局限于“做題”,而缺乏其他的能力和廣闊的視野,因此畢業之后很難找到合適的出路。“小鎮做題家”反映了當代青年在就業內卷背景下焦慮的心理。類似的還有2020年的流行語“打工人”,“打工人”指當今的勞動者,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甚至創業者,都自稱“打工人”[2]。這句流行語也反映了工作者對工作前景的焦慮和無奈。近年的流行語具有輕松詼諧、趣味幽默的特征,同時也承載著巨大的現實焦慮。
三、新媒體流行語下的大學生心理焦慮
(一)流行語下的信息焦慮
大學生是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首要用戶。隨著抖音、微博、知乎等軟件的普及和滲透,大學生群體對這些軟件內的信息的依賴度逐漸提升。許多大學生因此產生了一種錯失焦慮(FOMO),即用戶長期依賴信息,一旦錯過一些流行的社交媒體信息則會產生一種焦慮感[3]。許多大學生一旦看到新出現的流行語是自己未曾接觸過的,則極易產生不安及焦慮之感。為了追逐流行語,大學生群體不斷刷微博、抖音,更新自己的“流行語庫”。盲目的追逐使大學生難以專注于學習和思考,極易陷入更深的焦慮和恐懼之中。心理學家提出的“信息焦慮合并癥”,在這里體現得極為顯著。
(二)流行語下的現實焦慮
“人間不值得”及“網抑云”這樣的流行語,有著深刻而沉重的現實背景。教育部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與2020年同期相比,一季度招聘對大學生的需求減少了16.77%,但是求職人數卻增加了近70%。流行語“996”也體現出了當前就業市場的巨大壓力[4]。在就業和升學的壓力下,大學生容易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狀況感到焦慮,而帶有“喪文化”性質的流行語在大學生社交媒體上的傳播,無疑增強了這樣的焦慮感。
(三)流行語下的認同焦慮
大學生熱衷于在自媒體平臺分享生活,塑造人設,如“朋友圈人設”“微博人設”。在“精裝朋友圈”下,大學生人均“學術大神”“工作大神”,這種認知容易使部分大學生對自身定位和未來規劃感到焦慮。抖音的算法機制又使部分年輕人的信息關注點從小眾轉移到大眾文化圈層,如抖音上爆紅的視頻內容本身屬于小眾內容,但是在算法機制下得到大量傳播,并且進入青年大眾的視野。例如“年紀輕輕就年入百萬”這類視頻內容和相關的流行語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內被大量轉載和傳播,從而使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現狀和未來作出了預判,形成了對自身認同的焦慮。
(四)流行語下的孤獨焦慮
互聯網迅猛發展,人們似乎永遠處于“在線狀態”。不論是在公交車上、地鐵上,還是在街頭,大學生都在低頭玩手機。在高頻的互動和更新中,大學生接收到了更多處于潮流前端的流行語。但是流行語往往具有普遍性、同質化的特點,大學生運用流行語進行交流,很難表達自我的個性和具體的個人情緒[5]。流行語看似是頻繁交流的產物,但是如今我們因為網絡的連接而失去了實際的對話,在冰冷的屏幕兩端,大學生群體陷入了更深的孤獨焦慮之中。一項研究指出,大學生在新媒體上焦慮的部分原因是他們用旁觀者視角看待自己,過于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判,這容易造成自我損耗,最終因為沒有足夠的認知資源來處理日常生活,從而發生認知失敗,引發焦慮[6]。
四、新媒體流行語下的大學生心理焦慮應對策略
(一)培養正面“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一詞最早由拉扎斯菲爾德提出,“意見領袖”對事物的態度和意見往往會對群體產生深刻影響。如今,在自媒體平臺中也形成了一批對大學生群體有深刻影響的“意見領袖”。例如,“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于2020年10月30日發表了《績點為王,你是否患上了“斯坦福鴨子綜合征”?》的評論文章,對“內卷化”這一流行語發表了正面及客觀的看法?!叭嗣袢請笤u論”公眾號可以通過發表評論,對流行語發表正面的意見,減少部分焦慮化流行語帶給當代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在自媒體時代,培養更多能夠在抖音、微博、豆瓣等新媒體平臺上正面引領大學生新思潮的“意見領袖”迫在眉睫。
(二)培養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一詞最早在《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文中出現。媒介素養即認知媒介、理解媒介、批評媒介和使用媒介的知識和能力。如今,大學生在成長和接受教育過程中,往往缺乏甄別信息的訓練和培養,而進入大學后,會在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的媒介信息,媒介素養的缺失使他們對流行語大爆發的狀況失去了認知和理解能力。雖然有“把關人”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甄別,但是信息爆發的時代,其篩選和控制信息能力的有限。媒介素養的培育應該提上教育議程,在中小學,可在語文教育中穿插更多新聞消息類體裁,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客觀判斷和處理新聞信息的能力。
高校也應該將媒體課程設置為通識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有效緩解大學生流行語下的焦慮心理。
(三)培養群體共識
大學生群體共識的培養也應逐步落實。只有在共識的基礎下,人們的認識、判斷和行為才會有共同的標準,社會生活才會協調穩定[6]。流行語具有多樣而多元的語言內涵,但是多樣化的語言內涵也應該建立在信仰、道德等社會共識之上。當下如何通過多種傳播形式培養大學生的正面共識,如何把握新媒體的特征對大學生形成正面引導,是媒體亟須解決的問題。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做好輿情信息監控管理工作,對流行語進行規范。只有在共識之下,面對多元、多樣而多變的流行語,大學生內心迷茫和焦慮的情緒才會有所消減。
五、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焦慮是普遍的,除了本文重點分析的大學生群體,其他群體如老年人群體、弱勢群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流行語下的焦慮情緒由多種因素導致,其中信息過載、定位失衡等不可避免地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信息焦慮。因此,大學生應正確看待網絡流行語,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正視當下社會的焦慮情緒,認真學習,加強社會實踐,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媒體也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形成正向引導。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大學生因流行語產生的焦慮心理才可能消解。
參考文獻:
[1] 曹芝慧.傳媒視角下新媒體時代社會焦慮泛化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8.
[2] 彭佳妮.網絡用語“我太難了”的語義實踐與意義解構[J].漢字文化,2020(21):130-132.
[3] 趙宇翔,張軒慧,宋小康.移動社交媒體環境下用戶錯失焦慮癥(FoMO)的研究回顧與展望[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8):133-144.
[4] 張智,顏峰.讓焦慮靈魂在新媒體中重拾“正能量”[J].經濟研究導刊,2015(15):177-180.
[5] 黃鳳,郭鋒,丁倩,等.社交焦慮對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影響:認知失敗和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01):56-59,13.
[6] 周曉萌,秦瑜明.新媒體環境下當代中國社會共識構建研究[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19(03):87-100.
作者簡介:湯屈(2001—),男,湖南岳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