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在國際大事中發出中國聲音,成為中國媒體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國際大會和重要活動中,地方媒體國際傳播體系是國家對外傳播體系的重要補充,地方黨媒唱好對外傳播的“本土聲部”,有助于中國國際輿論話語權的構建,對塑造國家和城市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地方黨媒;對外傳播;國際會議;城市形象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101-02
傳播在人類文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外傳播在加強各國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溝通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媒介環境學派以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的視角,闡述傳播與文化互動交織的關系,提出“傳播是人類社會互動的過程,文化是這一互動的產物,傳播在人類文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傳播的變化促進著文化的變化,文化的變化又反作用于傳播的變化,事實上,傳播和文化之間的共生關系復雜且不可預知”[1]。
從傳播學理論框架入手,看主流媒體如何做好對外傳播,立足于傳播與文化共生共融的大視野、大格局、大坐標,構建多元化、立體式、多聲部的對外傳播體系。尤其是以央媒為主力的對外傳播體系中,地方黨媒如何展現特色、發揮作用,如何策劃亮點、精準發力,如何唱好對外傳播的“本土聲部”,是值得探討與實踐的議題。溫州日報自2018年起連續三屆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融媒報道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啟發與思考。
2018至2020年,圍繞進博會這一由中國主辦的國際盛會,溫州日報以“報網端一體化”全面融合傳播矩陣,精心策劃、傾情投入,以獨到的視角、獨特的講述,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現進博會上的溫州元素、溫州創造和溫州故事。正如邁克爾·舒德森提出的,傳播遠遠超出單純的信息傳遞與交流,傳播創造維持社會文化[2]。地方黨媒于這一國際舞臺上不僅要展現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責任與擔當,更要展現“國之大者”的文化、內涵、氣度、形象。
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立好城市形象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全球發展。近年來,中國的持續發展和擴大開放,正在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強大動力,也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中國如今正不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蓬勃發展,充滿機遇,這一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正是做好進博會報道最大的時代與現實意義。超大規模的市場和內需潛力如何充分釋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如何深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如何持續營造,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如何更加積極地參與……這些議題正是做好進博會報道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有這些背景與意義的支撐,地方黨媒從區域經濟特點與區域發展方向出發,遵循“為天下謀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理念,圍繞使溫州的“進博故事”更鮮活,使溫州的城市形象更靚麗,進一步做深做足做好進博會報道。
每年的進博會開幕前一個月,溫州日報就著手報道計劃的制定與籌備,從宏觀背景、微觀實際、全媒融合三個角度切入做好采訪預案,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采編流程。宏觀背景方面,基于全球、全國、區域三個視野維度,從全球視野看中國進博會,從大會主旨演講看“中國行動”,從來自溫州的大宗商品進口商、日用品進口商、合作參展商、特邀嘉賓等看“溫州答卷”;微觀實際方面,基于溫州特色、溫州亮點、溫州故事三個構思維度,從溫州特色連接進博會,從溫州亮點融入進博會,從溫州故事講述進博會,以獨到的視角、獨特的講述,全方位、立體式地呈現進博會上的溫州元素、溫州創造和溫州故事;全媒融合方面,基于鮮內容、甌視頻、深融合三個報道維度,從最鮮活的一線現場采訪切入,發揮紙媒和新媒體融合傳播的優勢,使報紙版面新聞“動起來”,使短視頻、H5、海報“亮起來”,使溫州的“進博故事”更鮮活,使溫州的城市形象更靚麗,使溫州的對外開放更立體,從而使連續三年的進博會報道保持高質量、高水準,以反應快、內容佳、形式新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發揮優勢展現特色,唱好“本土聲部”
在進博會這樣盛大的國際展會上,地方黨媒需要展現地方特色,克服客場作戰、人手短缺、資源不足等困難,精準發力,發出獨具一格的新聞報道。溫州日報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努力唱好區域型媒體在進博會上的“本土聲部”。
在溫州日報連續三年的進博會報道中,有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如一,即要深入報道在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全球化背景下,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中的溫州智造、溫州創新、溫州發展,圍繞這條主線架設報道主旨、策劃選題、采訪對象、撰寫內容,形成一個方位明確、空間立體、觸角多元、節點突出的閉環式報道圈層。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正式開幕。溫州日報以《全世界都在看!》作為進博會系列報道的開篇,一亮相就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主題鮮明,動感十足,“全世界都在看”既以豪邁的自信心邀請全世界來看,又為溫州人、溫州企業、溫州經濟參與如此盛會而倍感光榮。緊接著溫州故事精彩紛呈,講述溫商胡照鋦深耕機電裝備市場16年,高科技產品引來國際同行圍觀;深挖一批溫商組團去進博會取經,以期“引智引才”實現企業轉型升級;還有溫企歐儷德帶著對中國進口日用品消費市場的十足信心與美好愿景,在進博會上展現溫商“買買買”全球的實力。
2019年,第二屆進博會增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暨中華老字號”文化展示項目,這使溫州日報的報道空間更大、內容更豐富。在前方現場采訪的記者及時迅速地發回鮮活視頻和照片,后方新媒體團隊第一時間剪輯制作,短短半小時就推出“溫州非遺文化亮相進博會”的視頻報道,圖文并茂,引人入勝。比如,視頻中細膩地展示“在薄如蟬翼的繡布兩面,兩頭形態、顏色、表情完全不一的獅子相互映襯,甌繡的奇特技法引發眾人贊嘆”,直觀的場景配合出鏡記者的現場解說與采訪,將受眾帶到博會現場展廳沉浸式地參觀,親歷式地體驗最地道的“甌”文化元素。正如著名傳播學者、文化歷史學者詹姆斯·凱瑞在《作為文化的傳播》一書中所述,傳播不僅是資訊在空間的擴散,而且是對社會整體的維系,是共享文化信仰的表征[3]。
講好開放故事,有效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使受眾身臨其境、體驗感代入感十足,需要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展現本土特色,打造具有“溫州標識”的高質量新聞產品。2019年的《進博會上“中國制造”帶給溫州的啟迪》一組系列報道,分別從“溫州要向世界學什么”“大國重器,當驚世界殊”“開放,意味著更多商機更好平臺”等方面,深度剖析溫州向世界敞開胸懷,積極打造開放新高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念、思路與行動,整組報道的思考有力度、采訪有廣度、下筆有深度,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與贊許。
三、內外互動出新出彩,推好“二次傳播”
在連續3年的進博會報道中,溫州日報始終注重內外互動,在市委宣傳部和溫報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加強內宣外宣聯動,以主力記者打造特色欄目和專題報道,持續提供有質量、有水平、有內涵的全媒體產品,在不斷推陳出新中挖掘進博會報道的精彩故事。
2019年進博會期間,以記者柯哲人為主筆的“‘哲’樣看進博”專欄,在重頭版面重磅推出,以文風清麗見長,從動人心弦的場景入手,娓娓道來一個個溫州故事,看似樸實無華,實則匠心獨運,讀之細品、余韻悠長。如《一個海外溫商的野心 我想和LV做鄰居》,講述海外溫州人李雪夫婦的故事。20世紀90年代,和很多外出打拼的溫州人一樣,夫妻倆在意大利開始艱苦創業。為他人作嫁衣,是很多溫州傳統制造業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但從事制鞋近30年的李雪夫婦不再滿足于僅僅為這世界上最好的鞋品牌“做嫁衣”,他們有一份野心:要使自己創立的品牌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鞋品牌之一?!兑患覝刂葆t療企業的恒心 用15年攻克0.15毫米》一文,則講述了貝普醫療堅持20年攻堅胰島素針的故事。針頭直徑0.33毫米,在肉眼看來微不可見,但在貝普眼中,這是一座山。0.33、0.3、0.25、0.23、0.2、0.18……所有以毫米為單位計量的進步,都是貝普翻越的山頭。而從0.33毫米到0.18毫米,這0.15毫米的距離,他們一共走了15年。貝普董事長張洪杰堅信,“應對市場風云變化的最好方法,唯有研發創新”。這樸素的話語和歲月的故事,讓世界看到了在這場與世界頂尖梯隊的比照中,中國企業不僅沒有掉隊,而且已經可以并駕齊驅。
2020年的進博會報道,推出“來自進博會的溫報觀察”專題,以深度思考見長,由一線記者構思采寫的從進博會看消費升級、進博會上的“甌”元素、溫商眼中的“進博印象”等,拿出了黨媒一以貫之的全局視野和深度采寫。
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扎實的采寫,為進博會溫州故事的內宣外宣互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前方記者的多篇報道被中央級、省級媒體約稿和轉發,產生了巨大的網絡流量,以載體多樣化、信息海量化、資源交互式,實現了融媒平臺協同報道的新突破。
四、結語
事實證明,在國際會議和重要活動中,區域型媒體不僅不能缺席,更要占有一席之地。地方黨媒立足于自身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從全球全國全局視野展現地方特色,以新應變、以深求變,提升自身站位,推進內容創新,發出地方之聲、主流之聲,展現城市之美、文化之魂,以“本土聲部”匯聚出全國全球的“主旋律”,唱好每個音符、扣準每個節拍,就能與世界共鳴、與中國共情,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同一首歌”。
參考文獻:
[1] 李明偉.媒介環境學派的理論分析框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58-59.
[2] [美]邁克爾·舒德森.新聞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138-139.
[3] [美]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156-157.
作者簡介:張佳瑋(1981—),女,浙江溫州人,碩士,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