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笑千
摘 要: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編寫科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有利于一線教師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指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還貫徹落實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以及讀整本書的這一理念,通過課后閱讀達到閱讀總量的要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切實讓課后薦讀篇目落到實處。就統編教材語文課后薦讀的實踐做一探索。
關鍵詞:語文統編教材;課后薦讀;實踐;探索
教師引領學生采取一定的閱讀策略,對教讀課文進行欣賞與品味,掌握學習方法。自讀課文,更重視實踐應用,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鞏固已知,加強閱讀方法的運用和掌握,把從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沉淀為自身的閱讀能力。而課外自讀實際上是課上到課下的一種拓展閱讀,重視整本書的閱讀以及古詩詞及閱讀經驗的積累,學以致用閱讀方法和技能,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與延伸。
一、統編教材語文課后薦讀分析
統編版語文教材課后推薦的閱讀篇目具有一定體系且有深度,有利于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激發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素養。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推薦形式既有整本書的閱讀推薦,也有具體篇目的閱讀推薦。篇目閱讀通過引領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強化閱讀方法;整本書閱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以及拓展知識。以七年級為例,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首先是同主題閱讀。如《貓》的課外閱讀,推薦的是夏丏尊、靳以、王魯彥等人有關貓的文章,從而圍繞同一個主題體會不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其次是回顧性閱讀。通過學習《春》,讓學生就描寫春天的詩文進行交流討論,碰撞思想。再次是比較閱讀。如《散文詩二首》所推薦閱讀的是冰心的《繁星》以及《泰戈爾詩選》,從而讓學生感受不同作者作品風格的迥異。在拓展性閱讀中,如《紀念白求恩》則推薦閱讀的是朱德、宋慶齡、聶榮臻等人所寫的紀念白求恩同志的文章,深度挖掘白求恩身上的高尚品質以及偉大精神。另外還有導向整本書的閱讀,比如,《再塑生命的人》推薦學生閱讀的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讓學生去感受在逆境中不斷奮進的海倫·凱勒的意志與精神。統編版教材課后推薦閱讀篇目質量頗高且具有一定的梯度,但是學生在繁重的課業中,全部涉足閱讀卻存在一定難度,如何有效實現這些推薦篇目與書目的閱讀,應該采取一定的策略。
二、統編教材語文課后薦讀的具體策略
1.圍繞同主題以及比較閱讀篇目確定議題。開展專題學習,基于課內某篇文章確定議題,然后選取課下與之相連的一組文章,師生之間可以圍繞議題進行討論探究,展開集體閱讀,進一步讀通讀透這類文本。引導學生通過跳讀、瀏覽、默讀等方式,快速整體多文本地閱讀,并圍繞同一議題討論交流,進行比較,開展探究性學習,最終達成共識。
2.制訂閱讀計劃。進行整本書閱讀,一定時間組織開展讀書交流會,展示以及檢驗閱讀效果。整本書的閱讀存在一定的難度,引導學生關注與課堂有關的篇目與內容,從而能夠化難為易,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以被激發和培養。根據學生具有認知差異的情況,對其提出不同要求,學習程度好、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可要求讀完一本書,感受整本書的特色與藝術風格;對于閱讀水平較弱的學生,要求在閱讀的時候注重與課文相連選取篇目閱讀,反復閱讀其中的幾篇并弄通,在讀書交流中通過設計不同認知水平閱讀水平學生的分層交流問題,切實激發全體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各自都有收獲。
3.開展課前讀書分享。讓學生對推薦篇目經過閱讀分享心得,從而引領和帶動其他學生加入分享行列,調動學生閱讀的信心,進一步拓展閱讀。鼓勵家長建立親子閱讀形式,使學生的閱讀從課上與課下、從學校到家庭形成鏈條,使這一閱讀行為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統編教材語文課后薦讀中要體現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教師做好有效引導,使學生的興趣可持續發展,才能讓課后薦讀篇目的閱讀效果得以保障。
參考文獻:
談振權.淺談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的開展策略[J].學周刊,2021(6).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統編教材語文課后薦讀的實踐性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46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