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臻
摘 要:就少數民族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傳承、滲透的意義進行實踐探究,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不斷豐富教學形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領略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熏陶、洗禮,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培育人文素養,樹立文化自信。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語文課堂
當前,各地對傳統文化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讓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中產生民族自豪感,厚植愛國情懷,提高審美情趣,提升語文素養。少數民族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在語文課堂中滲透的途徑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對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進行深度挖掘
可以說,每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延續至今,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通過長期的勞動生產、沉淀形成的獨特文化,如日常生活、喜樂悲苦、祭祀懷念等,在這些基因上面不斷烙上了時代的印記。教師要以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方式,對這些傳統文化進行講解。采取喜聞樂見的故事性講解,或者是創設生活情境不斷向學生進行展示,從而將這一優秀傳統文化中所闡述的精神實質、內涵與內容都說清、講透。比如,講授華銳藏族民歌的歷史背景和它的傳承概況,讓學生有所了解,留下印象。鼓勵學生唱一唱耳濡目染的華銳藏族民歌,通過播放視頻更深入地了解當地藏族群眾的生活習慣,或者讓當地藏族青少年現身講解或者現場演繹。與學生一起交流互動,對這一民歌的特色、用詞等進行分析、體會,與每首民歌中的情感同頻共振,讓學生切實從其獨特的民族特色以及蘊含的內涵中獲取精神養分,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更加熱愛自己家鄉的文化與習俗,也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再次挖掘。這樣的教學既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滲透的過程,同時也能提升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
二、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讓詩詞成為介質
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中詩詞的感悟力以及理解力,需要不斷地延伸其功能,將現代詩詞與說唱、民歌進行結合對比,增強青少年文化的自信,培養青少年對詩詞的愛好與興趣。要不斷注意引導青少年拓寬自己的思維,用一些反映自己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勞作以及鄉土民情、民風民俗、地理環境、自然景觀等的現代詩詞來進一步闡述詩詞的內涵,通過通俗易懂的傳授方式,讓這一傳輸內容更易于青少年進行學習與吸收。教師可帶領學生朗誦優秀的詩詞、說唱及民歌等,從而不斷提高和強化他們的審美能力。此外,與天祝縣少數民族地區傳統藝術特色緊密結合,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傳唱等進行挖掘,從而不斷創造一定的交流環境,使青少年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說唱、民歌等從陌生變為熟悉。
三、小課堂變成大課堂,進行創新與發展
語文課堂,狹義指校內的教室中開展教學。但其實,語文課堂處處都有,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觀念的創新與發展。語文課堂也可以搬到校外,使這一課堂變成社會中的大課堂,讓學生在這樣一種大課堂中進行學習、交流與互動,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體驗感悟與吸收。教師要從傳統文化滲透語文課堂的有效途徑著手,不能將眼光放置在課堂之中,而是要切實通過挖掘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素材,讓學生參與體驗。比如,在藏族的特殊節日,可以引領學生參與、觀看、體驗,身臨其境地了解這一文化,讓當地學生感到自豪和驕傲。通過結合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演講、朗誦或者是歷史穿越、故事接力,又或者是美術創造等這一方式,以開展“我與華銳文化有個約定”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個人才藝,不斷展現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感悟以及掌握,擴大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此外,學校不斷地利用校園知識園地、網站、校園廣播展現學生的藝術成果,如自編的說唱、自創的民歌,使他們的本土歸屬感更濃厚,邀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術家、研究專家等走進校園、走進語文課堂,面對面地進行傳統文化的講授,讓青少年切實能在這一年齡段望山水、留鄉情、記鄉愁。
參考文獻:
牛紅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對策[J].學周刊,2019(24).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一般課題“少數民族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語文課堂的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9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