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霞
摘 要:小學數學出現“兩極分化”現象,有教材、學生、教師等方面的原因,所以解決這一問題,也要從這些角度入手。
關鍵詞:小學數學;“兩極分化”;成因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成績的差異性越來越大,有的學生能夠得到滿分,而有的學生卻連達到及格都困難。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對班級整體的進步和學生個人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教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愛上數學這門學科。
一、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
(一)教材方面
當前我國教育部門正在探索將數學教材進行創新改革,但是從數據調查顯示來看,仍舊存在46%的小學數學教師認為所使用的教材過于抽象,不利于小學生理解,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沒有太大的幫助[1]。現在對所使用的數學教材做出了部分改進,融入了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常識進行結合,比傳統教材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把握,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在講述“長度單位”這一內容時,可以用古人用過的丈量方法來切入教學,讓學生對于長度單位的知識進行思考。然而,從教材改革的實際目標來看,其創新力度不足,教材中缺少基礎性練習。
(二)學生方面
受家庭環境、遺傳因素等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中都有著自己擅長的方面,其學習方式也存在差別,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學習難度是逐漸遞增的,學生的學習壓力慢慢加大,同時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不了解,學生的自制力較弱,致使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象逐漸嚴重。
(三)教師方面
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學生在學習中會產生迷茫感,導致教學效率低下,這就說明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的教學。
二、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象的解決策略
(一)靈活運用數學教材
教材作為課堂中重要的教學資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充分利用學習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提煉教材,根據課堂實際的教學情況靈活運用教材。為了促進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和發展,教師可以在全面掌握教學目標的情況下,科學合理地調整或者是重組教材。例如,在“位置的表示方法”的教學中,學生或許很難把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便可以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在操場上掌握前、后、左、右的基本方向,然后面向太陽確定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再聯系基本空間方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建立空間位置的概念,在游戲活動中漸漸掌握新的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2]。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性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此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在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全面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后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情境,舉辦公平的競賽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還可以組建課外輔導小組,鼓勵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與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進行友好的交流互動,互幫互助。學優生可以向學困生講述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感情。
(三)加強對學生的了解
教師在教學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全體學生掌握學習的知識,所以教師需要詳細地了解全體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明確學生的學習情況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補習,以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學生交流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兩極分化”的原因是多樣的,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解決處理的辦法也是因人而異的。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兩極分化”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索研究,總結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妥善處理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象。
參考文獻:
[1]彭春偉.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與對策探究[J].讀寫算,2020(19):127.
[2]韋鑫.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象成因與對策探討[J].小學生(下旬刊),2020(6):25.
注:本文系2020年慶陽市基礎教育科研立項課題“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項目編號:QYLX[2020]016)的研究
成果。